第688章 来自边城的一封信
谁人对她真心实意,她这个年岁如何看不出来,她也不想让这类人失望和伤心。“三王兄,你长这么大可有什么想要却得不到的东西又或者是渴望却求不得的?”
姜启君还没有回了她上一句话,她又忽然这样一问,倒是把姜启君给问到了。
他王妹年纪轻轻,只是经歷丰富了一些,却有如此高层面的问题。
“身在皇家,求而不得的东西又怎会只有一两样,不过你三王兄运气好,皇家排行第三,上面有两位兄长兜著,需要学的和將来需要做的重担自然也就轻一些。”
他感慨著,目光却在观察宋玉笙的神態,很是紧张他这个王妹。
失而復得的东西都难得可贵,更何况是人。
宋玉笙没有失踪前便是姜国王室的掌上明珠,更何况如今费尽周折寻回,自然当无价珍珠一样供著。
然而宋玉笙却不喜欢这种感觉,很是不自在。
她更喜欢一日三餐,坐於案前听先生教书,在院子里奔跑执著蝴蝶,和兄长们一起读书温习功课,跟著娘亲学习算帐,閒暇时还可以绘画练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那王兄应当是没有我们这种普通百姓的烦恼的。”
“你可是姜国唯一的王女,並非寻常百姓。”
“那兄长就当做我们是寻常人家,我只是你的妹妹,这样我会自在很多。”
稚嫩的声音说出来的话却让姜启君心里一震,这沈幼宜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能將王妹教的这般。
姜启君那几日也没有与沈幼宜说上过几句话,但有稍稍观察过那个女人。
在京城几日,也常听百姓说过此女,她的功德与声明在京中颇高,仿佛是世人眼中的救世主一般。
听闻她医术高明,曾经救治过李老王妃,安阳郡主这样的大人物,就连宫中的太医都远不及对方一点。
也难怪王妹会对这样一位养母念念不忘,对方年纪轻轻就有如此高的造诣,万人中都出不来一个的角色。
“好,四妹妹。”
按照寻常人家的家中称呼,他应该唤王妹一声四妹妹。
王妹是姜国王室的长女,唯一一位公主,本应该千娇百宠的。
他来接王妹先前,想过无数种可能,如今人已经接回身边,而预期原比他想像的要好很多。
“三哥也可以喊我玉笙。”
这是她在宋家的名字,宋玉笙,真真实实听人喊了三年,早已经习惯了用这个名字。
而原本的名字,宋玉笙仍然记得,只是有些不习惯罢了。
“好,玉笙。”
姜启君依旧宠著宋玉笙,如此称呼她。
但等到了姜国王宫,他还得唤宋玉笙皇家的名字,姜寧安。
“你平日里在宋府,可有喜欢的东西?”
“我喜欢作画,喜欢写字,还喜欢种种草,最喜欢的便是算帐,娘亲说我小小年纪却有经商天赋,我也是如此觉得的。”
宋玉笙说起此事时,眼睛似乎都在放光,明媚的很。
她当真很喜欢在宋家的那段日子,千娇百宠,纵使是公主身份又如何,也没有她与那样一家人在一起来的快乐。
“那兄长呢?”
小丫头还是一如既往的顾虑別人,见三王兄如此照顾她,她也懂得一来一回打破僵冷的氛围。
她知道,她若是再那副模样,三王兄又该表现难过了。
她年纪虽小,却也懂得人情世故。
更何况三王兄也是待她赤诚之人,她不该冷落了对方。
“我喜欢骑马射箭,吟诗作画。”
“那我们也算是有一些共同兴趣的,我大哥哥也喜欢射箭划拳呢。”
“那看来是个练家子。”
“恩,他不喜笔墨,更喜欢剑术,常常会跟著爹爹在院子里切磋。”
宋玉笙自痴傻被治好以后就一直觉得大哥有心事,她还不清楚大哥的出处,但总觉得大哥和二哥同她一样,家世都不简单。
尤其是二哥,那举止神態,瞧著就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姜启君也看得出来,宋家那两位兄弟,大一点的喜欢舞刀弄枪,小一点的喜欢笔墨。
不过瞧著宋家夫人那般年岁,如何也不该有那么大的两个孩子。
宋玉笙是他们捡回来的,那两个孩子未必不是收养的。
“你爹爹可曾有过其他原配夫人?”
姜启君心中好奇,索性將想法拋出,询问一番。
“这个我不清楚,但爹爹在娶娘亲以前,我们三个就跟著爹爹了。”
宋玉笙是知道点內情的,大哥和二哥是別人託付给爹爹的,至於那个人是谁她並不清楚。
娘亲是后来才嫁过去的,爹爹一人忙於劳作养家餬口,他们年岁又小,家中需要一个女人照看他们。
她知晓三王兄是顾她之人,左右不会害她的,但有些事情,宋玉笙觉得祸从口出,与旁人不想干的事情她还是少说为好。
“原是这样。”
姜启君若有所思,也没有想到王妹是否故意隱藏著什么,她说她便信了。
大越宋家府邸,宋管家急急送上书信,是大越边城小镇寄过来的书信,是宋玉笙写的。
宋玉笙的字跡娟秀工整,她识字不少,是以一整张书信通篇完整,书面乾净,没有用拼音代替的地方。
“书信上写了什么?”
宋玉笙还没有回到姜国,便对他们思念备至,字里行间皆有思念之意。
那小傢伙应当是很想这个时候就回到宋家的。
“爹,娘,大哥,二哥,曾祖母,茯苓,小灰灰……我很想念你们,回姜国的路上虽有三王兄,姜鸣他们的陪伴,但我依旧觉得很孤单。”
沈幼宜念到此处,停顿了一下,声音似乎有些哽咽。
这可是宋玉笙写给他们的第一封书信,不过看她的样子,姜国那些人將她照顾的很好。
只是宋玉笙这孩子在宋家生活了三年,突然离开很是不適应。
“后面呢?”
宋玉安和宋玉徽都在,书信就这一封,大概所有的话都写在了里面。
“我这些年没有走过的路都在这几日里走了个遍,前日还坐了船,我们一行人不少,行囊也不少,所以路途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