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玄幻小说 > 重启后我成了罗马人 > 第246章 为什么没人做?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246章 为什么没人做?

    2月9日晚,林枫的邮箱又收到了两封新邮件,发件人分別是来自“北方资本”和“新视野基金”的投资经理。
    他们的邮件內容如出一辙。
    表达对vaultguard的极大兴趣,並提出了对vaultguard的收购方案。
    北方资本的报价是 2.3亿美元,条件与海岸金融类似。
    不过要求买断95%的收益,给林枫这位原创者未来5%的收益分成;
    而新视野基金的出价还要更低一些,为 2亿美元。
    而林枫一点分成都没有。
    不仅如此,还附加了苛刻的条件。
    这让林枫不禁皱起眉头。
    这些机构给出的价格都不咋著。
    而且一个比一个苛刻。
    价格也都压的远低於预期。
    而且这样抱团上门,林枫心中不由得暗自嘀咕:
    “这些傢伙不会是组团来杀价的吧?”
    林枫记得有的时候一些买家遇到心仪的產品但价格又超出预算的。
    就会找来人组队杀价,一点点降低买家的心理预期。
    而后在买家心理最低谷的时候趁虚而入。
    真正的买家开出的价格可能已经远低於卖家最初心理预期的价格。
    但因为卖家心理预期不断被降低使得卖家也不自信了。
    这样的情况下也会让这种小伎俩得逞。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也太幼稚了。
    不过也难说,越是高端的商战往往越朴实无华,套路也越简单。
    似乎是印证了林枫的猜测,在接到一通各种更低报价后。
    2月9日晚上10点,海岸金融方面又联繫林枫了,这次提出的价格似乎要更高一些了。
    表示打算以三亿美元接手vaultguard。
    但是,先息后本,分3年结算清。
    呃,还一副很慷慨的样子。
    结果不出所料被林枫又一次拒绝了。
    这样的小伎俩就想让林枫入彀怕是没那么容易。
    这可不是几十块几百块的蝇头小利。
    这背后牵扯的是动輒上亿美元的资金。
    要是想靠著这么容易过家家的游戏就拿下,这可能吗?
    而这家海岸金融一直这么幼稚,都让林枫开始怀疑了。
    莫非这家海岸金融能有什么倚仗不成?
    什么背景啊?
    就敢玩这样近似於巧取豪夺的路子。
    通过一些公开信息,林枫发现这个海岸金融的执行董事是维沙尔·帕特尔。
    帕特尔这个姓氏一出现,林枫心中似乎明白了。
    阿三啊?怪不得这么奇葩呢。
    如果是別的国家有奇葩操作林枫可能还能多想想,这背后有没有什么深刻用意。
    但阿三嘛,能有什么奇葩操作林枫都不奇怪。
    毕竟阿三的文化的典型价值观就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而从公开资料来看,这个海岸金融的主要负责人中,一多半都是阿三。
    不过说起来,林枫记得先前谷歌那个也是阿三裔。
    但也没有那么做事让人难以接受。
    只能说阿三跟阿三亦有差距。
    对於这种情况林枫也懒得搭理了。
    林枫知道隨著vaultguard 3.0的发布,等到各方面进一步了解了vaultguard 3.0所应用的技术无可替代之后,这些资本就会真正明白vaultguard的实际价值。
    说起来在刚刚查找海岸金融的背景的时候林枫还是费了点功夫的。
    在m国,很多企业的信息確实是公开的。
    比如dun & bradstreet (d&b)这就是m国最知名的商业信用信息提供商之一。
    它提供企业的基本信息、財务状况、信用评分、商业歷史等。
    提供d-u-n-s编號,广泛用於商业认证。
    通过登陆这个网站的官网,可以查询企业信用和財务风险分析。
    而登陆better business bureau 则可以查询企业的诚信度和客户评价。
    用户可以查看企业的信誉评级和客户投诉记录。
    登陆opencorporates可以查看公司註册信息。
    这里还支持跨国企业信息查询。
    而m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edgar资料库专注於公开公司和註册企业的財务文件和披露。
    通过这个可以查询上市公司和大企业的年报、財务披露等。
    而通过zoominfo这个商业情报和客户管理工具,则可以查看企业及其高管的详细信息。
    通过……
    ……
    很多信息確实是公开的,
    但话说回来实际搜集起来还是很麻烦的。
    东一块、西一块的。
    搞起来还是很麻烦的。
    这效率实在太低了,而且不同平台之间的信息风格也千差万別。
    要不是林枫有点黑客实战基础。
    搜罗这些信息很容易把自己给搞睡著了。
    林枫意识到一个问题:
    这些公开信息既然存在,为什么就没有人想到將它们整合在一个平台搞一个类似於“爱企查”的平台,
    把所有公开数据拉到一个集中的界面,做成一个易用的搜索工具。
    搞这样一个平台。
    输入企业名称即可查询基本信息,比如註册地、经营范围、法人代表。
    深度挖掘功能,提供財务报表、信用评分以及企业关係网络。
    消费者评价和诚信信息,比如整合better business bureau的数据。
    跨国信息查询,对接opencorporates的全球企业数据。
    这些功能要能整合起来,那绝对是有市场的。
    但有市场归有市场,但好像m国一直也没搞过这种东西。
    林枫记得前世m国学者jake eberts在《外交政策》还吐槽:
    “在m国了解一家企业需要费数月时间,而在华国只要五分钟……这些为市场便利提供的福利令人羡慕。”
    可以说倒反天罡了。
    按理说这种软体也不难。
    为什么m国就一直没搞呢?
    想想似乎也不难理解,自有国情在此。
    像林枫註册企业的时候都不想企业信息以及內部逻辑被那么容易搞清楚。
    在这边持有同样心思的肯定不在少数。
    未必是没人能想到林枫同样的主意,
    但是为什么没人搞呢。
    估计不是不能搞,而是不敢搞。
    动太多人的奶酪了。
    企业主不想別人那么容易了解自己。
    另外是动了很多商务諮询公司的利益。
    那么容易点点滑鼠就查明白了,这一堆諮询公司还怎么赚钱呢?
    想到这个,林枫不由得搁置了自己这个新奇的想法。
    有的钱能挣,有的似乎就费力不討好。
    当然,林枫觉得国內倒是可以搞一下。
    印象中国內同类软体最早雏形3月份才出现,而且一开始也很不成熟。
    大概到2017才成熟。
    当然也可能不是思维不成熟。
    只是因为关係理不清而已。
    不过搞归搞,林枫也没想自己搞。
    这个对林枫来说没太大吸引力。
    赚不了太多钱,还要操太多心。
    太麻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