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高端局不一定难打
商业竞爭中,碰瓷式营销从来不缺席,无论是初创企业还是跨国巨头似乎都深諳其中的奥妙。vaultguard的成长历程就为这一现象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註解。
最初,vaultguard並不叫这个名字。
原身在开发这款软体时,选择了一个简单直接的名称——password keeper。
或许因为他觉得这个名字通俗易懂,能直观传达软体的核心功能。
不过后来因为谷歌的採购同名插件。
这个名字和谷歌准备在chrome瀏览器中嵌入的轻量级密码管理工具名字衝突,林枫就改了个名。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林枫显然不希望自己的软体在名字上和谷歌產生任何潜在纠纷。
毕竟,一个初出茅庐的对阵一个跨国巨头,胜算几乎为零。
为了避免无谓的爭端,林枫果断將软体更名为“vaultguard”,並设计了全新的品牌標识。
然而,林枫没蹭热度的打算,隨著vaultguard的爆火,谷歌方面却“反向蹭热度”了。
在对chrome的密码管理插件进行更新后,谷歌官方博客发布了一篇推广文章,文章中不仅高调宣传了新功能,还暗示这项工具与“流行的vaultguard同源”。
林枫对此哭笑不得。
面对这种乌龙事件,林枫也感慨。
自己以往还是太过纯良了?
这个世界的商业行为是无底线的。
有热度的地方,基本就没道德底线的。
这样的事件发生后,林枫也多了些新的认知。
林枫越发觉得,商业竞爭除了技术內核之外,其外在表现更像是一场注意力的爭夺战。
你的產品能吸引到消费者的注意力,那么就会收穫金钱。
而当你的產品足够有热度时,就会变成別人的工具。
每个成功的品牌似乎都会经歷被碰瓷式营销这样的过程,区別只是在於这些被碰瓷的能不能同样受惠罢了。
而林枫刚好是受惠的那个被碰瓷者。
而被du/rex这么一波蹭热度之后。
vaultguard也迎来了爆火。
直接营收破亿了。
而且还是美元。
市场反馈如此之强烈。
林枫当然也及时把vaultguard 2.0版本更新了出去。
同步上线了ios、macos、windows、android在內的多端版本。
可惜了现在各家平台基本分成都是70%。
要是往后几年windows平台倒是很香,分成甚至可以达到95%。
说起来du/rex这种擦边宣传给vaultguard带来的热度。
也让林枫陡然意识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如果在国外復刻一些国內软体路子的话,很可能取得比国內更好的成绩。
甚至是一些跟国內一模一样的软体,架构方面一模一样,国外却能做到更好。
为什么呢?
可能跟內容有很大的关係。
要知道国內网际网路顶多也就擦擦边,但国外这边可肆无忌惮地多了。
海外这边各种內容平台几乎就直接疯狂张扬人的本性。
各种內容已经不是擦边了。
而是直接真枪实弹。
猛料频出。
这些猛料深刻契合人的原罪。
符合人的本源欲求。
当然能几乎毫不费力夺得人的眼球。
毕竟人的本质是动物。
在近乎於毫无监管规则之下。
林枫觉得,许多在国內中规中矩的软体,或许在海外市场反而能迎来意外的成功。
尤其是內容类软体。
海外用户对“新奇”、“恶搞”甚至“低俗”的內容接受度也更高。
某些限制內容(如娱乐化或敏感性较高的题材),在海外没有被严格禁止。
甚至个別欧洲国家完全没禁止。
这样的情况下內容类软体当然容易做。
不同於国內正常內容类软体平台创作者还要煞费苦心地鼓励开发者製造精品內容。
国外的这些平台经营者简直不要太容易。
只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好了。
此外,社交类软体。
某著名软体怎么起来了呢?
当初最早期用户基本都是摇一摇附近的人搞起来的。
后来因为一系列规范才收敛。
这方面国內你敢搞得太过分直接就会被喝茶。
可海外呢?
这样的套路几乎时时刻刻都在上演著。
你再怎么搞套路也没人管。
甚至很多软体主打就是各种深入交流。
至於说这样搞开发者的名声是不是也坏了。
无所谓,开发者开发的是工具。
怎么做工具是一回事。
怎么用工具就不关开发者的事了。
林枫觉得很好啊。
到时候自己的平台迅速火起来自己赚了钱。
海外用户看到了喜闻乐见的內容。
m国朝著娱乐至死的道路发展。
这已经不是双贏了,而是三贏了。
秦始皇摸电线的节奏啊 。
虽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想法。
但林枫越想越感觉可行性很强。
这样的想法出现,也让林枫意识到。
海外这边因为网际网路发展的早。
使得巨头云集。
但巨头云集的高端局还真不一定难打。
非但不是困难模式。
相反,很有可能是极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