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我的真实模拟游戏 > 第163章 火箭发动机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63章 火箭发动机

    第163章 火箭发动机
    “观众朋友们,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成都电视台的女记者对着镜头,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她侧身让开,将身后那架庞大的银灰色图-154客机完整地纳入画面。
    “现在在我身后的,就是刚刚从苏联飞抵我们成都双流机场的图-154客机!”
    “这是苏联目前最先进的主力民航客机之一!”
    记者语速飞快,极力渲染着气氛,“这一次,我们四川航空公司,一次性引进了整整四架,这将极大增强我们川航的运力,开辟更多航线,造福西南百姓!”
    她话锋一转,抛出了最吸引人的噱头:“而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价值连城的大型客机,竟然不是用外汇购买的,而是用我们四川的水果罐头、河南的牛肉罐头、乃至暖水瓶、牛仔裤这些轻工业品,从苏联‘换’回来的!”
    她以一种讲故事的口吻,开始描绘一个曲折离奇、充满胆识和智慧的跨国贸易传奇,极力吊起观众的胃口。
    成都电视台作为西南地区颇有影响力的地方卫视,此刻无数家庭正收看着这则新闻。
    电视机前,观众们议论纷纷,四川方言的惊叹声此起彼伏:
    “哎哟喂!用罐头换飞机?这个老板是哪个哦?太凶了撒!”
    “了不得!了不得!这才是真的胆大心细,为国争光哦!”
    “啧啧,这得要好大的本事啊,真是为我们四川长脸!”
    ……
    与此同时,重庆万县。
    一位白发苍苍、面容憔悴的老人正独自看着电视。
    他的一条腿明显行动不便,一只眼睛浑浊无光,另一只则专注地盯着屏幕。
    当听到“罐头换飞机”这几个字时,他布满皱纹的脸上肌肉抽动了一下。
    那只尚能视物的独眼中,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光芒,混合着惊叹、缅怀,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苦涩。
    这时,一个同样年老妇人端着一碗稀饭走进来,絮叨着:“老牟啊,你身体不好就多歇歇,少看点电视,费神。”
    被称作老牟的老人艰难地用手臂撑起一点身子。
    他叫牟其中,年轻时的他也曾野心勃勃,闯荡四方。
    八十年代两次入狱,在监狱里得罪了人,被打断了一条腿。
    出狱后不甘沉寂,将最早的中德商店升级为中德实业开发总公司,不知得了哪路“神仙”关照,竟从银行贷出了数百万巨款。
    他当年何尝没有天马行空的设想?
    开发三峡旅游资源、在万县兴建大型服装厂……然而最终多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了了之。
    背后的“金主”似乎极有耐心,并未过多苛责。
    甚至帮他将公司迁往重庆,将“中德”改为更具气势的“南德集团”,开启了国际贸易的征程,视野从万县投向了全国乃至世界。
    结果呢?
    与美国公司合作进口2万吨白,最终血亏,只能跳楼价甩卖给广西厂;
    组建公司雄心勃勃在沿海收购海蜇皮欲出口国外,却被外商违约,亏损数百万;
    看好冰箱市场,从韩国进口3000台冰箱,却因市场骤变而大量积压……
    接连的惨败,终于耗尽了幕后金主最后的耐心。
    来人弄瞎了他的一只眼睛,丢下一句:“眼睛瞎了,才会投资你这种项目!”
    自此,牟其中彻底颓唐,心气尽失,如同被拔掉了牙的老虎,黯然回到万县老家度日等死。
    此刻,听着电视里介绍那位神秘的“国际巨倒”,竟真为川航弄回来了四架实实在在的飞机,他心中五味杂陈。
    那是一种久违的、几乎被遗忘的豪情在翻涌,夹杂着巨大的羡慕和更深的颓唐。
    这种在国际贸易中纵横捭阖、化不可能为可能,正是他毕生追求却最终惨败的梦想啊!
    而就在他下意识地猜测,能完成如此壮举的人物,该是位怎样年纪、何等气派的商界巨擘时。
    电视镜头猛地推近,对准了刚刚舷梯上走下的那个年轻人。
    那张年轻得过分、甚至带着几分学生气的脸庞出现在画面中时,牟其中独眼猛地睁大,呼吸都为之一窒。
    不仅是他,所有此刻守在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这……这就是那个完成了“罐头换飞机”奇迹的巨头?
    与他们想象中老成持重、深谋远虑的形象,相差何止万里!
    ……
    时间回到三天前,飞机刚刚停稳。
    舱门打开,秦远的身影出现在舷梯顶端。
    他理了理衣襟,面带微笑,稳步走下。
    机场上瞬间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闪光灯亮成一片,几乎要盖过午后的阳光。
    最前面迎上来的,自然是蒋聘文和太子。
    秦远的目光与太子接触的瞬间,两人心中都已了然对方的身份。
    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太子李楚泽感慨般笑道:“秦总,终于见面了!正式自我介绍一下,李楚泽。”
    秦远也笑着点头,用力回握:“我是秦远。李总,西南开发集团,我也是如雷贯耳啊!”
    一旁的蒋聘文看着这两人仿佛“初次”见面却又透着古怪熟稔的互动,心里不禁泛起嘀咕。
    这两人不是紧密合作伙伴吗?
    怎么听起来像是刚认识?
    然而,没容他细想,身后如潮水般涌上的记者已经将他们团团围住,话筒几乎要递到秦远脸上。
    “秦先生,秦先生,我是成都都市报的记者,能采访您几个问题吗?”
    “你说。”秦远举止从容,倒是陈建华等人有了些畏缩,但也激动不已。
    然而,最耀眼的毫无疑问是陪同秦远一同下来的伊莲娜。
    充满异域风情的面孔,以及身上穿着的时尚服装,吸引了无数人的视线。
    就连正在采访的女记者,都忍不住咽了口唾沫,而后强行将目光对准秦远道:
    “秦总您好,请问远东贸易是一家什么性质的公司?您最初是如何想到‘用罐头换飞机’这种近乎天方夜谭的创意的?”
    秦远从容道:“我们远东贸易,是一家立足于首都燕京,主营服装、食品及其他轻工产品进出口的国际贸易公司。”
    “至于为什么想到用罐头换飞机,”他略微提高声调,确保周围的记者都能听清。
    “是因为我们在深入苏联市场的过程中,清晰地看到了双方经济的巨大互补性。”
    “互补性?”
    “对,我国改革开放释放出的庞大轻工业产能,与苏联厚重的军事工业底蕴和资源储备,恰好可以形成完美的互换。”
    秦远的话语清晰而有力:
    “我们远东贸易一直致力于做的,就是搭建这样一座桥梁,将国内的剩余产能转化为国际市场需要的商品,为国家换回宝贵的外汇,以及我们发展所急需的各种资源。”
    他抬手指向身后庞大的图-154客机:“就如同这四架飞机。”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对高效、便捷的交通方式需求日益迫切,民航市场前景广阔。我们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能促成这次合作。”
    话音刚落,周围立刻响起了更加热烈的掌声。
    这番话既肯定了国家政策,又点明了市场规律,说得漂亮又得体。
    又有记者抢着追问:“秦先生,按您的说法,苏联是否还有很多我国需要的其他资源和技术?”
    “当然!”秦远肯定地点头,他决定再抛出一个重磅消息,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苏联在重工业、军事科技领域的积累非常深厚。”
    “很多技术、设备乃至专家资源,都是我们值得引进和学习的。”
    他稍作停顿,仿佛不经意地透露:“就在我回国前夕,古比雪夫市一位重要设计局的领导还私下询问我,我们中国目前对先进的火箭发动机技术,是否还有需求?”
    “他们似乎有一些……合作意向。”
    “火箭发动机?!”
    这个词如同平地惊雷,瞬间在所有记者耳边炸响!
    人群再次哗然!
    而比记者更加震惊的,是站在秦远身旁的蒋聘文!
    他是军人飞行员出身,在特殊部队服役多年,太清楚国内在航空航天领域,尤其是在大推力火箭发动机方面面临的瓶颈和迫切需求了!
    苏联的火箭技术?那可是能跟美国在太空争霸的顶尖技术!
    他猛地一个激灵,瞬间意识到眼前这个年轻人带来的,远不止是四架客机那么简单!
    而是一座前所未有的金矿!
    蒋聘文再也顾不得采访了,他几乎是强行打断了记者们的追问,一把拉住秦远的手臂,语气急切而低沉:
    “秦总,秦总,借一步说话!”
    “关于火箭发动机的事,您务必跟我详细说说,马上!”
    (还有一章)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