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 第532章 平定福建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532章 平定福建

    第532章 平定福建
    这次廉悌臣出使大明的经歷,让王顓很不满意,最重要的两件事,换回双城总管府,討回自己的堂叔德兴君,这两件事一件也没有办成,反而被鲁锦强行索要了不少贡品。
    双城总管府是不用想了,鲁锦直接以汉四郡为要挟,大有再敢继续索要,大明就收回汉四郡的架势,小小的双城总管府也不过两个县而已,而汉四郡的地盘可是將高丽的国土囊括了大半,孰轻孰重,王顓心里还是有谱的,看来这双城总管府是肯定收不回来了。
    另外一件就是討回他的叔叔德兴君,鲁锦倒是没有一口回绝,但却要让王顓拿宗亲兄弟或者嫡子来换,且不说王顓现在才25岁,比鲁锦年龄还小,压根还没有孩子,就算他真的有嫡子,拿儿子去换叔叔,那不是跟没换一样吗?
    王顓又不是真想要那个叔叔,他只是担心大明会利用他叔叔的高丽宗室身份,强夺他的王位而已,现在既然鲁锦不给,那就算了吧。
    不过这次出使也並非全是坏事,从鲁锦的各项要求和表现来看,大明看起来是真的对高丽『没什么兴趣』,別看鲁锦態度强硬,还勒索了不少贡品,但其实鲁锦表现出来的態度还挺『保守』的。
    其实主要就两点,一,明確两国边界,只要高丽不进犯大明领土,大明也不会对高丽有什么惦记,两国以现有疆土为界,互不侵犯即可。
    二,鲁锦虽然第一次索要了两万匹战马和两万名贡女,还要求之后每年继续上贡六千匹马,十万斤铅,但是,鲁锦並没要求高丽出兵,跟著大明一起南征北战。
    另外,除了要求高丽態度鲜明的跟大明一起表明抗元立场之外,鲁锦並没有插手高丽国內朝堂之意。
    仅从这三点来看,鲁锦的大明比蒙元强多了好吧!!!
    你再看看蒙元是怎么对待高丽的,蒙元不仅惦记高丽领土,九次攻打高丽,还要在高丽国土设置征东行省,派遣官员。
    同时蒙古还拉著高丽打仗,让高丽出血税,从他妈灭宋开始就有,襄阳战役,崖山海战,都有高丽出兵从征,之后更是跟著元军一起打安南,打缅甸,打日本,打红巾军。
    结果日本不仅没打下来,反而惹一身骚,弄得现在倭寇天天堵在家门口.
    甚至可以这样说,只要元军在打仗,几乎就没有高丽不出兵的时候,相比之下,鲁锦只是让他们每年出十万斤铅而已,跟元朝一比算个屁。
    还有朝堂政治这一块,鲁锦只是让他们站队,跟蒙元彻底划清界限,彻底清理国內的亲元派,其他的並无什么要求,反观元朝,又是扶持亲元派,又是操控高丽朝堂,一言不合就强行换个高丽国王。
    跟蒙古人一比,鲁锦都瞬间慈眉善目了起来,而鲁锦只想表示,全靠同行衬托
    其实高丽最怕的是什么?当然是怕新生的大明和蒙元一样。
    不过这回倒是他们『错怪』鲁锦了,鲁锦並非对高丽没有惦记,只是他们还不了解鲁锦的为人,他是那种要么不动手,一旦动手就要把对手彻底弄死,不留后患的人。
    现在表现的对高丽不感兴趣,不过是为了麻痹他们罢了,再说现在打高丽也不是时候,起码要等个几年,等海军上点规模,等国內稍微恢復一下元气。
    对大明来说,高丽这样一个拥有六百万人口的国家,打贏一两次很容易,但彻底將他们灭国,且將领土全部吞下,今后还要不留后患,却是一个需要仔细斟酌的技术活。
    这可跟反元不一样,大元再强,但主体也是汉人,鲁锦只管在军事上打贏就行了,根本不用操心消化的问题,这就是区別。
    高丽君臣一番自我安慰之后,便接受了鲁锦的各项苛刻要求,还在自己心里反覆强调,虽然这个明国皇帝不做人,但与之前的元朝相比,那也好得多不是?
    自使团在开京登陆,两日之后,王顓正式召开朝会,並当著正使罗本的面,宣布了废除宝塔失里正妃之位,且將其流放江华岛的消息。
    江华岛其实就在开京旁边不远,也是高丽流放政治犯的常用地,有多吃苦倒算不上,但这辈子基本也別想再回来,也算王顓给这位昔日的结髮妻子最后一点顏面,谁让大元败了呢,这確实不能怪他。
    之后王顓又特意设宴款待了大明使团的一行人等,然后斋戒沐浴三日,正式在朝堂上接受大明的册封,不过这次就成了罗本站在上面,王顓领著一眾高丽文武跪在下面听旨了。
    圣旨中首先表彰了高丽迷途知返,幡然醒悟,决意与大明一道抗元的决心,又点明了高丽愿奉大明为宗主,愿为大明藩屏东海的宗藩关係,大明与高丽从今后结为父子之国。
    鲁锦册封王顓为高丽国王,享亲王爵位,仪同三司,赐金印,袞服、蟒袍各一件,赐大明历一本,从今以后,高丽和大明一样用公元年號。
    其他还有些乱七八糟的赏赐,锦缎、瓷器、摺扇、团扇、象牙,沉香,漆器、笔墨纸砚之类的文房用具等物,都是些没什么实用价值的奢侈品,当然比不得高丽上贡的两万匹战马,十万斤铅,还有两万贡女了。
    王顓领旨谢恩之后,这次的册封仪式也就算结束了。
    之后王顓自然要再次宴请罗本等使团一行人眾,但罗本却催促他,让高丽儘快把贡品凑齐,別不当回事,他不会在高丽停留过久,自己临走之时,必须带一部分贡品回去,也好给皇帝陛下交差,其余贡品在今年年底之前也要交割清楚。
    王顓等人自然不敢怠慢,立刻下令开始搜罗贡品。
    一时间高丽骑兵四出,到处驱赶那些流民和灾民,宣布朝廷即將賑灾分田的消息,文官们也趁机在各地张贴公告。
    先前从奇、卢、权三姓亲元派家中抄没的土地,朝廷全都半卖半送的分给流民,只要愿意將女儿卖给官府,便可以获得三十亩田地。
    有些灾民虽然想获得分田,但也怀疑朝廷徵集那么多女子的用意,而高丽官府给百姓的解释则是,要將这些女子许配给士卒为妻,至於是哪里的士卒,要嫁到多远,这就没必要给他们解释了。
    如此一来,还真让他们换到了不少女子,既解决了之前亲元派强抢民田,搞土地兼併惹出的麻烦,安置了四处游荡的灾民,又顺带著完成了给大明搜罗贡品的任务。
    什么,你说没女儿的怎么办?
    没女儿的那就是纯牛马劳动力,这不是更好?正好也不用分什么田了,直接拉去矿山采铅,大王给你安排一个做工的机会,还赏你一口饭吃,还不快说谢谢大王
    这一顿骚操作,什么土地兼併,流民遍地,两万贡女,十万斤铅,全都解决了,既完成了搜罗贡品的任务,还解决了国內的问题。
    当然两万匹战马也不能落下,只是高丽在短时间內真的很难凑齐,於是便答应第一批先让罗本带走一万二千匹战马,外加一万名贡女,剩下的贡女和战马,高丽会在今年八月前移交辽东,让大明那边准备人接收。
    另外还有那十万斤铅,这个实在是没有准备,也没有现成的,只能从现在开始采,不过高丽也答应在今年年底之前一定交齐数目。
    就这般,一直到了五月二十日,在高丽停留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罗本这才押著大批的战马和贡女,由高丽出兵护送著前往辽东的鸭绿江边境。
    同一时间,如果说高丽这边的册封使团还算比较顺利,那福建那边的战事就只能用意外来形容了。
    福建的战事麻烦倒是谈不上,只是隨著大军的推进,事情的发展和鲁锦的印象有了些出入,不过这也都是鲁锦自己的问题。
    鲁锦是记得元末福建发生过亦思巴奚兵乱,其首领那兀纳占领福州、兴化、泉州等地,大量屠杀汉民来著。
    还有后续陈友定与亦思巴奚军之间的爭斗,最后陈友定击败亦思巴奚军,將这些色目人屠了个乾净,然后被朱元璋捡了个便宜,等朱元璋的明军进军福建的时候,这场长达十年的亦思巴奚兵乱早就结束了,而陈友定当时也成了福建最大的军阀。
    这件事情鲁锦倒是没有记错,但他记错了时间
    原歷史上,亦思巴奚军確实很早就成立了,从1351年红巾军刚开始起事,各地就涌现了一大批打著帮元廷镇压红巾军旗號的『义兵民团』,亦思巴奚军也是那时候成立的,但这个阶段的亦思巴奚军其实还算比较听话。
    鲁锦不知道的是,其实这支亦思巴奚军先后经歷过塞甫丁、阿迷里丁和那兀纳三任首领。
    这支民兵组织是在1357年开始活跃的,从1357到1366年间,亦思巴奚军在塞甫丁和阿迷里丁的执掌下,先期只是占领了泉州,隨后又介入了兴化路的权力爭夺,跟陈友定打了起来,但並未做出什么过激举动。
    一直到1366年那兀纳兵变掌权后,才开始扩张地盘,先后攻占了福州等地,並展开血腥的暴行。
    亦思巴奚军行为的转变,还牵扯到大都那边帝党和太子党的政治斗爭。
    然而在这个时空,还未等哈麻正式发动政变,扶持爱猷识理达腊上台,鲁锦就北伐把大元灭了,那后续帝党和太子党的爭斗自然也就没有了。
    並且现在才1355年,离歷史上亦思巴奚军占领泉州还有两年时间。
    原歷史上独占福建的大军阀陈友定,如今也才刚应募入伍不久,只打过福建几个地方起义军的山寨,因功被升为清流县县尹,说到底现在也不过是个小人物罢了,远没到他搅风搅雨的时候。
    目前这个时间段,实际执掌福建权柄的人,其实还是元廷册封的福建行省平章,普化帖木儿。
    但眼下这个情况,对普化帖木儿来说,也不过是个烂摊子罢了。
    福建虽地处山区,交通比较闭塞,但也不是真的一点消息都传不进来,鲁锦在建康称帝,建国大明,平定了中原,北伐收回了燕云,大元皇帝、皇后、太子在大都被明军一网打尽。
    太子和皇后被杀,小铁锅被鲁锦封为昏徳侯,这些消息虽然是他们道听途说来的,可大元被灭国这样的大事,如果不是真的,想来也不会传的人尽皆知。
    更重要的是,占据他们北面台州和温州两路之地的方国珍,据说也归附了大明,如果元廷被灭的消息不是真的,想来以方国珍的脾气,也没必要这么做。
    而等他们確定了这些消息之后,事情就那麻烦了,现在明军已经平定了大半天下,连燕云和辽东都被收了回来,元朝皇帝也被活捉,做了大明的阶下囚,下一步明军要进攻哪里,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
    隨著大元灭亡的消息逐渐在福建传开,一些人不可避免的產生了別样的心思,比如歷史上亲自把陈友定招入队伍的汀州府判官蔡公安,这货本身就是汉人,如今大元都灭了,他又何必继续一条路走到黑,为已经覆灭的大元陪葬呢?
    不仅蔡公安自己不打算抵抗,他还写信劝说已经是清流县尹的陈友定,让他也不要抵抗大明天兵,到时也好保得一条命在。
    还有漳州路万户罗良,他本身也是汉人出身,大元都已经灭国了,新朝廷还是个汉人朝廷,並且只用一次北伐就收回了燕云,还活捉了韃子皇帝,声称要把驱逐韃虏进行到底,新朝武德如此充沛,自己铁定是打不过的,那自己又何必去给韃虏陪葬?
    如今眼看著明军就要打过来了,福建平章普化帖木儿四处召集兵力,准备与明军决战,但漳州的罗良、汀州的蔡公安、清流的陈友定,福清宣慰使陈瑞孙,崇安县令孔楷等人,全都找各种理由推脱,一个兵不出,这些人打的什么主意,普化帖木儿不用猜都能想到。
    无非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但鲁锦又不曾主动招降过他,而且还有传言说,这位大明皇帝极其痛恨韃虏,基本落到他手里的蒙元大官和色目人,就没几个好下场的,他自然也不敢轻易投降大明。
    於是乎,最后被逼无奈,普化帖木儿只能带著那群由波斯人组成,还算忠心的亦思巴奚军,和他直属的部分兵马,勉强凑齐了三万人,前去福安迎战明军,这下倒是省了明军不少功夫。
    朱亮祖亲自带领的那一路,绕过武夷山,第一站就来到了浦城城下,结果一仗未打,浦城、崇安、松溪、建阳四城就直接投降了,而建寧路的首府建甌,本来还想观望一下,一见这情况,也立刻献城投降,朱亮祖未动一兵一卒,便直接收復了建寧一路之地。
    之后朱亮祖领著二方面军一半主力,还有新投降的部分福建兵,继续向延平路的首府南平推进,结果才走到半路上,绍武路、汀州路的蔡公安,漳州路的罗良,就先后率兵来投,整个福建直接有一半当场归附。
    不过那南平守將倒是冥顽不灵,因为这货是个蒙古人,知道投降也没好果子吃,但其手下那些士卒却不这么想,最后虽然守將有心拒守城池杀敌,可他挥下的汉人士卒却主动打开了城门,將王师迎进了城,南平也被轻易拿下。
    守將不堪受辱,最后刎颈殉国。
    延平路的首府南平被拿下后,其他城池自然也不敢抵抗,纷纷献城归附。
    如此一来,朱亮祖没费什么劲,便收復了大半个福建。
    倒是冯胜那一路,因为撞到了普化帖木儿的三万福建元军主力,打的稍微『激烈』一些。
    冯胜是先从处州到温州,再从温州沿著沿海平地向南方推进的,正好和普化帖木儿遇上,双方在福安城下摆开阵势野战。
    由禁卫第八师督师俞通渊指挥的炮团,虽然给朱亮祖和廖永忠那边分了几十门,可他自己这里仍然还有八十余门重炮,拉到城下专门对著敌阵中的亦思巴奚军方阵一通猛烈炮击,剩余那些没被打到的汉人士卒当场溃散逃命,由波斯人组成的亦思巴奚军也死伤惨重。
    冯胜立刻指挥主力步兵上前衝杀,火枪齐射和手榴弹,以及大枪方阵衝杀之下,这些亦思巴奚军很快就被消灭了个乾净,福建行省平章普化帖木儿,在兵败之后也刎颈而死,不愿被俘受辱。
    福安城中的残余元军见状,立刻开城投降,隨即整个福州路也几乎全是望风而降,一直到冯胜率领大部队兵临福州城下,也没再打一仗。
    与此同时,廖永忠率领的三个师的偏师,也搭乘方国珍的水师,从泉州神兵天降,突然在泉州登陆。
    泉州位於战线『后方』,本就没有防备,被廖永忠突袭之下,也轻易攻克,泉州一破,周围的晋江、南安、安溪等地也望风而降,至此,福建七路之地全部归附大明,只剩后续慢慢清理宗教即可。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