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天下初定,百废待兴,随着刘钦迁都改元,祭天告民,新生的朝廷在长安开启了大雍的元化新政。征鞍甫解,比年一应辅翼之臣,无不分茅锡土,不吝爵赏。一时间,冠缨满路,朱紫填衢,黼黻盈街,长安城里一片盛景。
可在新生的盛世之下,忽然有数道弹章送上,出人意料地,这次居然不是冲陆宁远来的,而是秦良弼。
秦良弼是昔年从龙之臣,多年来更是南征北战,为国宣劳,当日叙官受赏时还得了天子亲口一句“厥功至伟”,放眼整个朝中,也无几人可比,也没人敢同他争功。
可“厥功至伟”这几个字本来只能由旁人来说,坏就坏在他自己竟也当真了。车架走在街上,他同人争路,见对方官位比自己低、立功又不及自己,却敢拦在自己前边,竟跳下车把人打了一顿,让人一道奏章就弹劾了上去,刘钦收到,颇感棘手。
他思索片刻,把秦良弼叫来,先不问他争路的事,当先道:“听说虎臣近日购置了不少田产?”
秦良弼想:陛下倒是关心咱的家事。一时有些轻飘飘的。可转念一想,又觉着隐约有些不妙,斟酌着道:“陛下也知道,臣多年漂泊,居无定所,好容易天下安定了,臣就置办些家业,晚年也是有个凭靠。”
刘钦笑道:“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赏你的那些田产还不够么?”
秦良弼听着调调不对,“够是也够!可臣家中人口毕竟是多,又有些余财,不置成土地,以后迟早让臣那几个不出息的儿子败光!”
“未雨绸缪,确该如此。”刘钦点点头,蓦地话锋一转,“可我近来怎么听说,你购置的田产,除了有在长安的,还有老家的,有河南的,甚至还有在建康的……朝廷赏赐的金帛再多,恐怕也禁不住这样用之如流水罢?”
他笑眯眯地接着道:“莫非虎臣是生财有道?”
秦良弼头顶一凉,忙跪了下去,没有立时说话。
刘钦既然说出了这几个地方,其他事情想必也清楚了。
给全军的一应颁赏,如何分配,只凭主将那一张嘴。现在毕竟不比往日,不是筚路蓝缕的时候,也不用鼓舞士卒效死力战,银子不是用来买他们的命的,自然也不用太多。所以朝廷的赏赐过手,秦良弼就轻轻一拨,先划出来点,进了自己腰包。
刘钦又问:“修筑房屋所用劳役,也未必是自己花钱雇佣罢?你营里士兵都是些壮小伙子……”
秦良弼这回两手也撑在地上了,不能不开口道:“陛下恕罪……臣知罪了!”
“‘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封赏诸位有功时,朕曾这么说过……”
刘钦见此事揭破,陡然将笑一收,惊得秦良弼不敢仰视,忙把头也低下去,然后就听天子向着他道:“如今天下向定,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国家无事。无事之后,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稽诸史册,似乎也是寻常之事,想你也定当听说。”
秦良弼额头汗出,心想听说是听说了,可到自己这儿未免也太快了点!就听刘钦又道:“可朕不欲如此。”竟是忽然转了话音。
“况且朕与你情同手足,不比旁人,既懋赏于你,又欲与你共富贵、同享太平,以全始终……你明白么?”
秦良弼哪还有不明白的,忙把发冠摘下来放在地上,“陛下这样说……臣明白!臣知罪了,回头……一定给陛下一个交代!”
刘钦点点头,向他抬了抬手,让他起来,脸上又向他现出几分笑意,“那就好,别让朕难做。”
秦良弼见他笑了,心放了放,晕头转向、一头冷汗地出来,一转眼就见吴宗义也进去了,又往前两步,看到陆宁远,也没同他招呼,忙不迭地走了。
自从入城典礼那一幕之后,他看陆宁远,总不敢正眼看。从前他暗地里总埋怨刘钦区别对待,待陆宁远明显与别人不同,尤其是比他更好,现在却也不提了。
他家里有九房姨太太,实在拈不得这个风,也吃不了这个醋,还是避其锋芒为上。
陆宁远在殿外等了一阵,见吴宗义出来,才拾阶而上。
他刚能自己走路不久,还走不快,同吴宗义两人路过时,互相行了一礼。
吴宗义恭敬道:“见过卫国公。”陆宁远也恭敬道:“见过世叔。”随后两人各自去了。
现在皇宫当中算是陆宁远第二个家,宫人见了他并不通报。他径直进去,就见刘钦坐在椅子当中,身体放松,好像松了一口气的模样。
见到他,刘钦就知道到了晚膳时间,站起来道:“过两天就把他送走了。”所指乃是吴宗义。
东南沿海并海外数岛,久不归王化,近来更是兴起盗贼,正要一员虎将前去布扬国威,吴宗义为正,熊文寿为副,这样安排,既是削弱吴宗义对关中的影响,也算是人尽其用。
陆宁远没什么异议,也没有毛遂自荐,应了一声,随后道:“走吧。”两人一块去吃饭了。
等到了夜里,刘钦在陆宁远鬓边的头发里翻了一阵,陆宁远低头任他动作,过了一阵,不由得问:“在找什么?”
“你头发倒黑。”刘钦确认过了,重新躺下去,“我看吴宗义,总觉着他和你莫名地有几分相像,尤其是拿眼睛看人的时候,只是他头发白得厉害。其实他四十多岁,也不算老,身量也笔直,戴头盔时看着也精神,可因为这头头发,显出老态了。”
陆宁远道:“他一人支撑四川多年,几次夏人都强攻入川,又被他夺回来,才保住西路一线,想必是呕心沥血了罢。”一面说,一面拿右手在刘钦脊背间轻轻捋着。
自从刘钦说过喜欢他这样做之后,闲来无事、两个人贴近了时,陆宁远就总爱这样干。
但刘钦当日只说了一半——他那时两眼失明,如惊弓之鸟,被陆宁远这样满当当一抱,放在怀里轻轻安抚,自然受用,其他时候再这样,就未免肉麻。
可陆宁远喜欢,他也就顺势由之了,起码两人当中有一人觉着满足非常。
过了一会儿,刘钦忽然在陆宁远身上一推,同他分开一点,把手放在他胸前问:“你说这老吴手握重兵,将来要是欺负我怎么办?”
他说这话时,神情十分认真,“欺负”两字咬字也重,让陆宁远不由得一呆,过了会儿怔怔地道:“吴世叔不会……这样干的……”
刘钦躺得更低,看着他时就需抬眼看,指头在他胸前不轻不重地转了两圈,指甲在上面一点、一点划过,故意一般,又问:“万一呢?”
陆宁远低头瞧他,一时蒙了,头顶发热,身上也热,胸口最热,肚子缩起来,磕磕绊绊道:“那我……我……就狠狠揍他。”
刘钦把他一推,哈哈大笑。陆宁远也跟着笑了。
刘钦笑过之后,却道:“你可要多活两年。要有一天你先死了,朝中这些有功之将……”他脸色寻常,可说的却不是玩笑,“怕也要跟着你走上一批。”
他不屠戮功臣,敢和他们同享太平,便是因为自信制得住他们。忌惮吴宗义,还能放他手握重兵,也是这个缘故。
可有朝一日陆宁远死在前面,这些嚄唶宿将,别无他法,只能或杀或废,以安天下。那时他们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被夺了兵权,做个闲散之臣,依无数前朝旧事。
陆宁远没有应声,瞧他一阵,低头吻来。
他真奇怪,明知道刘钦动动手指就能取他性命,可还是吻上来。
刘钦把住他肩膀,不甘示弱,只有吻得比他更凶。
半年之后,国家新政愈多,又有朝臣提议设教武堂。
刘钦听来,也觉有理,于是就将还都后新朝的第一榜武举,并着各军当中五品以下、并无战事与要紧军务的将官一齐召来,命人讲武,教授战法、兵略,还有安定地方之道。
授课者多是军功素著的大将,也有文臣,连夹了多日尾巴的秦良弼都高高兴兴地去讲了两天。
年轻的武举们刚刚考中,万事新鲜,但各地身负军功的将官千里迢迢而来,就为了听旁人纸上谈兵,心里本来就颇多微词,后来有天,见授课的竟然变成了文人,登时就轰地闹了起来。
周章站在原地,看着下面闹哄哄之景,只面无表情地等着。
这里是在京城,他们再如何闹,也闹不破天去,别看现在一时骚动,久后自会平息。
他自恃身份,并不欲同人争吵,但还没等声音降下去,陆宁远就从不远处的校场闻讯赶来。
当他不知道从哪出现,一瘸一拐地走到周章旁边时,站定了还没说话,屋中就蓦地一静,原本站起来的人都坐下去了。
当初平定刘骥、翟广之乱,两次周章都曾立下大功,后来他联结北方义军,更是探骊得珠,厥功甚伟。
单论战功而言,他居于文官之首,自无疑议,就是放在武将里面,其实也没几人能比。
况且他官居揆席,位高权重,真要有心记恨,屋中不论是谁,都不会有好果子吃。可惜他清正之名更甚于威名,待人又一向宽大,这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武弁就把他当做了软柿子,徒留曾随周章一起参与过平叛的几个将领坐在那里干着急,恨不能钻地底下去。
陆宁远神情严肃,正在心中措辞,想要同这些作乱的人说些什么,但周章朝他点了点头,清清喉咙,随后就开始授课,他只得退到旁边。
他怕自己走后,这些人又再生事,就在旁边多站了一会儿,好像护法一般。周章并不分神瞧他,听课的人里却总有人频频偷眼向他看来。
这么站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生事,陆宁远正要走,忽然就听宫人通报:“陛下驾到!”忙和其他人一样跪伏下去。
天子忽然来了教武堂,武举和将官都心中怦怦乱跳,好奇者有,也有刚才闹事的人因为心虚,满身冒汗。
刘钦看着却心情不错,让人平身,问了问周章教授的内容,又勉励几句,随后向陆宁远悄悄招了招手。
陆宁远也悄悄过去。
所有人都瞧着他,他也不知是悄在了哪里,微跛着走到刘钦边上。刘钦向宫人示意,宫人便托来一只盏,呈到陆宁远面前。
刘钦低下声,用别人听不见的声量对他道:“我来看看,正好你在这里。这是太医院伐竹烤火沥出来的水,你最近不是咳疾犯了,趁新鲜喝了,应当能缓解一二。”
他带着竹沥水来,还有什么“正好”可言,陆宁远应了一声,举起来一气喝了,想自己今天、今年,或许永生永世都不会再咳嗽了。
他看也没再看旁人,喝完就站在了刘钦边上。刘钦对周章、对一丛武弁一视同仁,各说了几句话,便摆驾了,却也去得不远,同陆宁远一起去了旁边校场,一人取了一把弓。
“你先还是我先?”刘钦问。
“陛下先。”陆宁远答。
“每次都是我在前面。”刘钦随口道,也不介意,张弓搭箭,松手射出,一箭落在红心上面。
这是两人还在建康时,陆宁远启程赴江北之前为他制的几把弓之一,那会儿他和曾经的刘钦一样,亲手制了从轻到重的一整套,供刘钦慢慢复健。
此后他在来信中多次问过刘钦进度如何,却再没亲眼见过,只凭刘钦一张嘴,其实不知真假,再见到时,自己却也同样需要了,便把之前刘钦赠他的翻了出来。
自己一人在建康时,刘钦其实练习得颇为努力,几乎每日都要花上点时间,但身体虚弱,至今也没恢复到从前,拉不开原本能拉开的硬弓。到了陆宁远面前,难免露怯,便推说自己公务繁忙,一直以来不怎么有时间练习。
陆宁远重伤初愈,也要重新复健,邀请他每日一起。刘钦稍一犹豫,上下扫了他一眼,答应下来。
陆宁远在床上躺了半年,剩下半年是坐在轮椅上面,一上来果然仅能拉开最轻的两张弓,照他相差甚远。那时刘钦看着,但感怜爱。
但后来陆宁远恢复起来一日千里,这怜爱也就没了,再练习时,反而多了几分紧迫。
刘钦拿轻弓试射了几十箭,十张靶子的红心都填满了,换上重一档的那把弓,因为力有不逮,渐渐就射不准红心,只是今天勉强控制着没有脱靶。
等他试完,陆宁远才开始,照例比他少中了几箭。刘钦看着,没说什么,忽然就想起昨夜眼前所见、手上所摸。
为了之前他有意逗弄的一句,陆宁远习武颇为勤奋,除去和他一起习射之外,每天还要额外再花许多功夫,吃饭也十分努力,身上这才又有了昔日几分规模。
那么粗的手臂,那么高的胸脯,那么结实的背,却和他用一边重的弓,拉弓时还要着意咬牙、皱眉,演技也太拙劣。
但刘钦也不点破,摘下扳指,想想问:“比比剑?”
陆宁远犹豫了下,退缩了。
刘钦又道:“用木剑。”
陆宁远仍是摇头。
“只是活动一下。”说着,刘钦已经从朱孝手中接过两把木剑,其中一把向陆宁远扔过去。
陆宁远只得接下,心中紧张起来。
上次比剑,结局实在不太好,这次再来,恐怕也难测吉凶。陆宁远不知该胜还是该败,见刘钦已经攻来,只得接招。
日暖泥融,燕子巢来,飞蝶穿花,春光烂漫,暖洋洋活动开了筋骨,陆宁远才发觉刚刚有胜有败,但刘钦兴致仍然很高,只是因为累了才叫停。
刘钦兴致的确是高。
曾经他一度以为自己再也上不得马、拉不开弓了,还想自己或许要走在薛容与等一众老臣前面,不无悲观。
可时间过得足够久,再重的伤竟也能一点一点恢复过来,好像天下事仍是无不可为者。
宫人送了酪来,刘钦搁在边上,脱去护腕,坐下来先喝了两口茶。
他胸口起伏,喷出的鼻息没有打在陆宁远身上,陆宁远却好像能想象到那上面的热意,喉咙不由上下滚滚。
“愣着做什么?”刘钦招呼他,“喝点水。”
陆宁远应声过来,拿起茶盏,拇指在那上面无意识地划过半圈。
他想起,自己和刘钦还有那样长的时间,长到足够把之前所有让人不快、不安的事情重做一遍,拿每一个像这样的日子把它从心里换掉。
这样想着,手上的茶盏忽然有些拿不稳,在茶水洒出之前,他赶紧仰头将它全喝掉了,收腿坐在刘钦旁边。
刘钦不说话,靠在椅背上,一手摇晃着杯底残茶,让里面的茶叶转出一个旋。陆宁远这才发觉自己舌头、牙齿上都粘上了茶叶,于是也静静地不出声,悄然把杯盖扣上了。
现在寒气已尽,暑气未至,正是一年当中气候最好的时候。
阳光打在刘钦脸上,刘钦舒服地眯了眯眼,就和上一世陆宁远曾见过的那样。
他看看刘钦,又循着他的目光看看院里,最后又看向他。
鸟雀在校场外的树木里喧闹不休,不时有风吹过,地上的沙砾跟着滚过几圈,有的滚过他的脚,淡淡的香气从远方送来,不知是桃是李,又或者是什么别的,他要亲眼见到才能分辨。
陆宁远又看向远处。
从少年时,他就总是感到一种孤独,好像他只是寄身于世,却并不真正属于哪里。幼年的他孤身一人居于京城,远离父母兄弟,后来家人死去,天地间更只剩下他一个,就连刘钦也成为一道缥缈的影子,从此他再没有抓它在手。
李椹张大龙他们虽然与他要好,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谁也不是和谁绑在一处。他自己也有妻子,可他俩也是彼此无关的人。
军中将士数十万,可让他们簇拥着,他也还是觉着孤独,夜里和他们睡在一间营帐里,等闭上眼睛,就还是只他一个。
他一个人生,终于也一个人死了。
他与别人,别人与他,只拿一根细细的丝线连着,可他内心深处,实在有种渴望。
那是刘钦给他寄来第一封信的时候。
他兵微将寡,外有翟广这般强敌,内受邹元瀚的辖制,拖着病体一路苦战过来,有天忽然收到刘钦的信,刘钦送他御寒的衣服,又关心他的那条病腿。
好像从那时起,一切忽然就不一样了。
在他与刘钦之间还远没有建立起他内心所期盼着的山河永固、固若金汤的联系之前,只是要他看见了隐约的一点希望,在他自己还没有感觉到的时候,内心的快乐就已经难以形容了。
李椹常说他不一样了,他不知道自己有哪里不同,反而感觉除自己之外的一切都在悄悄变化。
北方春天的风带着沙子,脏脏地打着人脸,南方的春天却更加潮湿,总是沾人衣服,夏天暑气蒸着人脚,秋天的天空好像更高,冬天雪落在人手上,仔细看时,原来带着小小的棱角。
以前它们也是这样的吗?以前它们也存在吗?世界在他眼中变了,他不再觉着自己空空的,只是暂时寄身于世,如一只独木浮于海上,他好像在一个地方扎下营垒临时住下,又好像从那时起,他才真正在这里了。
后来这感觉越来越强,将他胸口填得满涨涨的,总好像要溢出什么,只有在刘钦身上一下一下抚摸、一下一下亲吻,给他写下一封一封书信,才能时不时倾倒一些出来,让他缓一口气。
可是再后来,再后来……陆宁远两手放在膝盖上,用力捏了一捏,收回思绪,也收回视线,转头看了看刘钦。
刘钦也看他,在他发呆的功夫里,手中不知何时多了一根枝条。
“眼熟么?”
陆宁远回过神来,摇了摇头。
“再看看。”
陆宁远从刘钦手中接过,仔细瞧了半晌,仍是摇头。
刘钦笑笑,“这是从之前你送我的小梅树上截下来的,我打算移栽到这边,一会儿咱们一起看看种到哪里。”
“啊……”陆宁远轻声道。
刘钦忽然又问:“你家里装饰得怎么样了?”
陆宁远一怔,知道他问的是自己在长安的那个宅子。
迁都以后,刘钦在长安赏田赐宅,要他先选,陆宁远选了自己曾经住过的、以前陆元谅在长安的府邸。
长安被夏人占领之后,那里被夏人官员暂住了几年,改动不小,陆宁远花了好大功夫,才将它大致改回自己之前住在里面时候的样子——
说是“大致”,是因为还有刘钦。
现在他知道了,刘钦并不喜欢圆角的家具,可喜欢什么,刘钦自己又不肯说。
陆宁远留心着宫中陈设,甜蜜地猜度着,五花八门地购买着,到今天只敢说基本完成,尚需进一步地调整。
可是他生性谦抑,听刘钦问起,只慎重地道:“完成近半了。”
刘钦点点头,“这样就够了。”
他想,自己该在陆宁远又把那里给塞满之前抓紧去看看,再过一月,恐怕就太迟了,当下同他定下日程,三日后就微服出宫,去那里小住两日。
陆宁远惊呆了。他推开椅子,不觉站起,面色乍白,汗如雨下,满背皆湿,问:“不再多过几天么?”
“就三日后。”刘钦道。
陆宁远原地转了个圈。
之后几天他都没住在宫里,和刘钦也极少见面,不知如何能忙到这般地步。刘钦好奇起来,反而特意没去探听他那里的消息。
等三天后,陆宁远特意换上了一身从没穿过的新衣服,又换了新鞋子,早早候在门口,等了半晌,才见宫里来的轿子停在后门。
他迎上前去,刘钦也刚好下来,对他笑着摇了摇头,向后示意。
陆宁远才瞧见,后面的轿子还有两只,随后刘崇和李氏陆续从里面走了出来。陆宁远不由一惊,询问地看了看刘钦,连忙上前行礼。
李氏早得了儿子嘱托,见了陆宁远后,笑得和和气气,慈蔼非常,甚至还让宫人捧来赏赐,当做见面之礼。
陆宁远两手接过了,托在怀里,顿感拘束,可还是打点精神应对起来。
刘钦却忽地反客为主,“爹、娘先请。”笑着向里面迎了迎二人,自己落在他们后面,和陆宁远站在一处。
陆宁远松一口气,把礼物递给下人,捏了捏拳头,忙也进去,因为要引路,几步赶到前面,刘钦却也快步跟上,仍是同他一起。
还没走出十步远,李氏就心里一惊,暗道:这孩子还是去打仗吧!
可见刘钦不时回头,笑呵呵看着自己,便装作认真听着陆宁远请来的人在前面的逐一介绍,不住跟着微笑点头,面露欣赏。
杂乱繁复的山水园林一一看过,陆宁远将几人请进厅中用饭。
落座之后,菜色尚可,李氏就着宫里带来的人送上的银盘洗了手,就见下人端来一道烧禽肉,酱色浓郁,满满一盆,上面只一点葱花算作点缀,粗犷至极,和其他极不相称,也看不出到底是烧得什么。
下人本想将它放在桌边,刘钦却指了指中间说:“放那。”
下人照做。刘钦对李氏与刘崇笑道:“这道烧大雁是靖方亲自做的,您尝尝。”说着让人给他俩布菜。
陆宁远一怔,不想刘钦竟还记得。满桌就只这一道菜是他亲手所做,刘钦却一眼就认了出来。
他不由向刘钦看去一眼,因为旁人在场,忍住了没有说什么,站着让人斟满了酒,举杯走到刘崇身前刘崇,正要开口,刘钦却招呼道:“靖方,今天是家宴,这么拘束做什么?过来坐。”
刘崇本来已举起杯了,闻言就也道:“好孩子,先坐,坐下说,只当是在……”后面没说下去,只微微一笑。
刘钦深恼母亲两次趁着自己不在,对陆宁远颇不友善,今日一同用饭,没有别的目的,就是为着让两边重见一次。来之前没和陆宁远说,特意和父母二人打了招呼。
李氏只有他一个儿子,事已至此,自然顺着他的心意来;刘崇子嗣倒是多,可当皇帝的只有这一个,审时度势,今天自然也只有好话。
因此一顿饭吃来,纵然陆宁远言语不多,在另外三人一唱一和之下,倒也是宾主尽欢。
尤其看着刘钦对其他菜色都不怎么动筷,只紧着中间那道烧大雁吃,李氏和刘崇便也连连让人下箸。
等吃完饭,刘崇和李氏回宫,刘钦留下,陆宁远自在多了,在刘钦身上抱了抱问:“怎么不提前和我说?”
“和你说了,”刘钦笑道:“你能怎么办?这几天不得更难受了。别怕,他们很喜欢你。”
陆宁远偏过脸颊,在他头顶蹭蹭,“这里你喜欢吗?”
刘钦微笑一下,“喜欢。”
“真的?”
“真的。”
“那你……准备住多久?”
“最近事多,今晚就得回去了。”
陆宁远张了张口,眉毛耷拉下去,却见刘钦促狭地看着自己,怔怔明白过来,低头吻他,在他嘴唇上用力咬了两下。
这么狠狠咬了一阵,刘钦摸摸嘴,破都没破,对陆宁远道:“其实我还带了一个人来。”
陆宁远心中乱跳,腹中发热,没戒心了,只问:“是谁?”
要他猜,料他也猜不到,刘钦索性不卖关子,“曾守忠。”
陆宁远呆了一呆。
这是上一世曾小云投奔他后,在他庇护之中诞下的同呼延震所生之子。
陆宁远给他取了名,将他抚养至九岁,视若己出,若无后来的意外,应当还会抚养他直至成年。
可这一世……
“是……怎么……”陆宁远愕然道。
“养了那么多年,再接着养吧。”刘钦拍拍手,就见朱孝抱来一个一岁多近两岁的婴孩,刘钦没接,让他直接搁在陆宁远怀里。
“这孩子我一直让人私下养着,没人知道知道他的身份。他不能再姓曾,你接回家,让他跟你姓陆就行。”
他所说的“让人”,其实说的就是朱孝。
朱孝至今还没成家,但刘钦看他当时拉扯小马驹拉扯得好,索性就把这婴孩也交给他,现在确定当真养活了,才带来给陆宁远。
陆宁远小心接过孩子,这样小,不知道该怎么抱。孩子在他身上待得不舒服,朝朱孝伸出两手,嘴巴一扁,看样要哭,含糊叫道:“爹……爹……”就要从陆宁远膝头爬下来。
这下屋中三人一齐尴尬。
朱孝犹豫,不知该不该接回,陆宁远也不知要不要撒手,刘钦不喜小孩哭声,听得眉头直皱。正僵持间,孩子见无人搭理自己,蓦地扯开喉咙放声大哭起来。
兵荒马乱之间,朱孝赶紧把他抱走了。
“你再考虑考虑。”等人走后,刘钦才松开眉头,对陆宁远道,“只是要改名字,‘永忠’也太不好听。”暗暗寻思:陆宁远取名,当真颇肖乃父,可惜似有不及。
陆宁远还没完全回神。
上一世他无论同谁都淡淡的,心里那个隐晦的愿望,到死也没实现,要说与谁的联系稍深,似乎就只有呼延震与曾小云的这个孩子。
他什么也不知道,真把陆宁远当做父亲,尊敬他、孺慕他。陆宁远征战在外,不常回家,每次回到家里,他都穿着新衣服跑在最前面,要陆宁远一进家门第一个就看到自己。
可是过了一阵,他还是道:“不用了。他和朱孝已经有感情了,把他接来,他们两个都不舒服。”
刘钦一怔,没想到陆宁远竟会拒绝自己,“朱孝那不必你管,小孩子能记得甚事?跟你几天就记住你了。”
陆宁远只摇摇头。见刘钦眼中仍有沉吟之色,迟疑着问:“你……你想要我来抚养他么?”
刘钦看着他,理理袍袖,神色寻常地道:“我怕你孤独。”
陆宁远坐在椅子中,蓦地一晃,好半天的功夫,他才终于能再开口,慢慢道:“我已经……我不孤独了。”
他站起来,走到刘钦边上,想要再说什么,可朱孝又跑进来,这次没抱孩子,手里拿着封信,却是开封来的讣告。
周维岳病逝了。
从永平朝到永固朝,到乾亨年间,再到现在这个崭新的元化年,周维岳已经走过四个年号,在十年的时间里,历任数省,跑遍百千里地,也曾守着一只箱子,独身挨过无数个孤立无援而又危机四伏的长夜,忽然一朝冤情得雪,放三光而照九州,从此不是河清海晏,却是更多的海雨天风扑面而来。
在江阴,他同魏大斗、同岑氏斗、同飞洒诡寄、手段百出的豪绅斗;在河南,他同天时斗、同土地斗,同霜降和灾荒、同吃人不吐骨头的富商斗。
经他之手,朝廷的第一条新政在江阴施行,也是经他之手,江北百姓才第一次真正相信了曾经弃他们于不顾、如今却又重来的新朝诚意。
在小心翼翼的观望之后,无数流民归乡,无数荒废的田地被重新开垦,元元之民便如赤子归其怀抱。
可是绛蜡自煎,一腔热泪,爇而长流,流之既干,身亦成烬。奔忙半生,现在到了他该休息的时候了。
天要收人,林九思也无回天之术,终究救他不得,只有在他身边陪他走完最后一程。
除他之外,还有一人同样守在周维岳病榻前,陪他到了最后一刻——那便是翟广。
从前,周维岳视翟广为反贼不可与语,翟广也一度目周维岳为腐儒无药可救,可曾经周维岳守着的那口箱子,却和曾落在翟广脸上的那把刀一般无二。
正如刘钦与陆宁远一般,他们同样像两条相同的河流,浩浩荡荡,奔流不息,崇山不能阻隔,高岭亦无法阻挡。穿过多少乱石急峡,他们两个终有一天还是要汇到一处的,只是或早或迟而已。
可惜竟这样短暂!
翟广坐在周维岳床边上,看着他油尽灯枯之态,半晌叹一口气,“像你这样的好人,恐怕再也找不着了,等你死了,真不知道世上还能有谁。”
他走南闯北,见惯了生死,颇为达观,虽然伤心,却也有度。周维岳躺在床上,同样平静,此时在他眼里,翟广甚至好像还看到了一点愉悦之情。
“还会有的,还有很多。”周维岳转动着干枯的眼睛瞧向他,“你知道陈亮么?”
“不知道。”翟广问:“他现在也在河南么?”
周维岳摇摇头,淡笑一下,“你也知道,我是心学门人……其实天地之间,何物非道?赫日当空,处处光明。闭眼之人,开眼即是,岂举世皆盲,便不可与共此光明?我死之后,也必有人能见我道、明我道、行我道……”说着饱含希冀地看向翟广。
对他话中之意,翟广没全听懂,可对他的眼神却看得明白,当下将他的手握住了,“你放心去吧。共事两年,你也识得我了。”
周维岳轻轻应了,便闭上眼。
他的妻子、老母、方明俊的妻子、一对儿女因没被他带到任上,现在并不在他身边,他没法同他们告别。不过他死之后,朝廷一定会对他们善加抚恤,让他们衣食无忧。
他没有可牵挂的了。他做完了所有他该做的事,来此一生,了无牵挂,了无遗憾,也了无亏欠。
现在他心里没有担忧,不含歉疚,只有深沉的平静,这平静像静静的水波,一点点淹没过他。
终于,他陷入到沉沉的黑暗里面,最后一次,他忽然想,方筠节,你可在前面么?
这条路上,他自己一个人已经走了太久太久,异日再见,便可知他问心无愧。
消息传回长安,刘钦为他辍朝三日。
在周维岳最后的遗表当中,他写自己“中人之姿,才智驽劣”,能蒙恩见信,在有生之日做出一番事业,“虽万人所指而不见疑,平生心愿已足,了无遗憾”,只是“有负陛下恩遇重托,来世愿结草衔环,以报万一”。
刘钦读过之后,怅叹良久,但打开副启,不由愣住。
在生命的最后,除了遗言之外,周维岳还向他奏了一件大事。
早年在江阴主政时,在本省其他地方,他曾发现有同僚为求政绩,以加额为功,许多地方故意缩小了丈量田地所用量弓的尺寸,这样就白白多量出了一些田地,当做自己劝课农桑、鼓励开垦之功。
除此之外,有权有势的大户走门路,让人丈量自己土地时用大弓,量出的地就少;小民百姓无权无势,丈量他们时就用小弓,这样量出的地多。这样办事的人既从下面收了好处,又好向上面交差,因此这手段一被推出,就引各地纷纷效仿。
这些他一早就上奏过常州府,常州府大约也奏过朝廷,可一呈上去,就淹没进各地新政初见成效的贺表、各军发来的一封封捷报里了,常州府曾回书说定要严肃处置此事,可之后就没有了下文,周维岳又上书了几次,均石沉大海。
刘钦知道他与薛容与交好,料想他应当给薛也去过书信,可遗表中所写情况,薛容与从未对他说过,自己竟是今日才知。
除此之外,周维岳在河南时还发现,许多朝廷选任的官员,看似一力支持新政,嗓门极大,可新政的初衷乃是爱养元元,与民休息,他们却只是因为非如此不能得天子青眼,这才鼓噪行之。
落在实处,与民之害,不异往日,他尽量规劝、沙汰,也只能去其太甚而已。
刘钦放下遗表,没有马上叫薛容与来问话,慢慢站了起来。
他明白了,这些年来,他翻过了那么多座山,可他还不能够停下来歇歇,现在在他面前的,是比之前所有都要更高、更大、更难攀登的一座。
没有什么江山永固,他只要活着,就要永远争斗下去,同父亲、同兄弟、同夏人……不管他们曾经多么不可一世,这些强敌如今已经被他一一斗败,接下来又待如何?
辍朝三日一毕,徐熙和周章先后上表请辞。
这些年来,徐熙所做的事,除去进献新制火铳之外,桩桩件件都是不能为国史所书的,更何况他还有过出格之举,刘钦口中不说,账却迟早要同他算的。
徐熙隐隐觉出杀意,知道不是自己的错觉。
当初他骗出曾氏兄妹,本欲将他们灭口,可是出了点岔子,让曾小云逃脱了。
但因为所用之人,曾小云指认不出,此事做得还算干净,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平安无事。
可谁知就在两个月前,崔允信忽然掀起大案,将他当日所用之人中的好几个全都抓捕起来,而后更又处死了。
徐熙便明白,事情败露了,刘钦已经知道是他所为,之所以暂时没动自己,一来大约是还顾念自己几分功劳,二是因为自己同江北许多人有所联络,天下初定,马上便处死自己,可能让这些人人心浮动,担忧朝堂有变,从而出什么乱子。
但今日不杀他,不代表往后不杀。如今徐氏子弟因着随他在江北联络义军之功,早已各据要路之津,树大招风,现在也该是他请辞的时候了。
他是聪明人,刘钦也是,看过之后,即允其所奏,甚至不曾有一二抚慰之言。
但对周章的辞表,他实在不解其意,原样退了回去,只当不曾见到。
薛容与可用,但不可使其擅专,周章在旁,对他既是辅弼,也是匡正,于国家计,刘钦自然不肯放人。
周章从宫中出来,请辞的奏表揣在袖子里面,心绪烦乱,似无别处可去,让车夫驾马到了曲江边上。但见得江畔仍是柳树依依,一如往年。
朝廷无事,许多百姓相携着来江畔游赏,行人如织,熙熙攘攘,笑语盈盈,终于又是一派多年不见的盛世气象。却不知何处荡起悠悠的歌声,被阵阵清波送来,仿佛不胜哀婉,不胜凄怆幽咽。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