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 第269章 朕是大周第一贪!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269章 朕是大周第一贪!

    第269章 朕是大周第一贪!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辅佐天子、统领百官、治理万事!
    这是宰辅大相公的核心职责。
    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皆为国策,关乎国政,自可谓国之股肱、政之中枢、策之根本。
    也因此,宰辅大相公之安危,系国政之稳,社稷之宁。
    行刺重臣,位同谋逆。
    行刺大相公,自然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过,谁也不曾想过,竟然真的有人敢行刺大相公。
    特别是行刺江昭——这位三十二岁的大相公,两代宠臣,国之干城,版本之子!
    一则,刑典之上,关于刺杀重臣的罪状,无一例外,都是一等一的重罪。
    单是记载的累累罪状,就足以让任何狂悖之徒都为之心头发憷。
    二则,江昭的地位较为特殊。
    作为变法唯一核心,江昭关乎国运,乃是不可替代的重要人物,官家重视非常。
    一旦有人行刺,判罚肯定会较刑典更重。
    三则,江昭忧国忧民,为国理政,行踪一向是较为稳定,基本上都是在御书房,亦或是政事堂、昭文殿。
    无一例外,其行踪都是一等一的核心区域,几乎不存在可供行刺的机会。
    然而,出乎预料的是竟然真的有人敢于行刺。
    而且,还是公然行刺!
    于是乎,不出意外,上下齐震,官家震怒!
    帝王一怒,伏尸百万。
    行刺主谋,皆诛连三族,从犯诛连一族,告密者牵连一族,削去爵位,贬为庶民。
    仅是粗略一算,便已夺爵二十三户将门勋贵,牵连近万人之广。
    罪责之重,判罚之狠,遍观青史亦是罕见之至!
    一时间,自上而下,市井庙堂,皆是大震。
    梧桐叶落,桂子飘香。
    熙丰四年,九月十三。
    御书房。
    一君一臣,相对而坐。
    “七十三万兵籍?”
    赵策英拾着文书,不免为之一诧。
    这是军改统计的真实兵籍人数。
    自从十余纨绔子弟的罪状定下以来,枢密副使甘国公遭到斩首,将门勋贵连削二十三户,世袭罔替少了近乎六分之一,就连世袭国公都牵连了足足五户人。
    其中蕴含的威慑力,自是非同小可。
    特别是自熙丰元年以来,官家与江昭,一君一臣,下手可谓是相当之重。
    贬黜大学士,废立中宫皇后、移除太庙庭、罪责两浙水系.
    凡此种种,下手是真的狠啊!
    自然而言,将门勋贵为之慑服,都罕有的低调了起来。
    其后,顾廷烨、王韶二人相继上位补缺,入主枢密,军改推行自是毫无阻力。
    仅四十余日,枢密院就呈上了兵籍统计的相关文书。
    不过
    “这是真能贪啊!”
    七十三万人!
    其中,甚至还囊括了一些老弱病残。
    “胆子也是真大啊!”
    赵策英微眯着眼睛,摇了摇头。
    七十三万,这一统计结果着实是出乎了他的意料。
    尚未军改以前,官府统计的数据是一百一十余万兵籍。
    结果,实际上竟是仅有七十三万?
    两者可是足足相差了近四十万兵籍。
    也就是说,上报的兵籍缺了近三分之一。
    三卷兵籍,就有一卷是造假、贪墨的“假人”。
    简直是骇人听闻!
    “京畿禁军与边疆禁军较好,兵籍十之八九为真;地方上禁军监管力度较差,仅十之五六为真。”
    江昭一副毫不意外的样子,平和道:“这样的贪墨程度,尚在意料之中。”
    “缺了三成有余,这还尚在意料之中?”赵策英注目过去,“啧”了一声。
    综合来讲,足足缺了三分之一。
    这种贪墨程度,可不是一点半点的骇人。
    这与地方大族藏田的性质还不一样。
    地方大族藏田也就影响赋税,从赋税征收上间接影响国力。
    虚假的兵籍,那可是会直接影响征战的局势。
    试想一下,万一敌国出兵十万,枢密院也决定出兵十万,以十万对十万。
    结果,实际上入边的就六七万,一下子就成了六七万对十万。
    这还打什么?
    连这种影响征战局势的兵籍都敢贪,还敢贪掉足足三分之一,由此观之,武将勋贵的胆子可不是一点半点的大。
    江昭垂手肃坐,淡淡道:“人心有欲,有欲则贪。”
    “文臣藏土地,武将藏兵籍,都是贪。无非在于,有人是一时小贪,有人是千古大贪而已。”
    “连大相公都敢刺杀,区区贪墨一点兵籍,更是不足为奇。”
    赵策英一怔。
    这.好像还真是哈!
    不过
    小贪,大贪?
    这种说法,却是较为新奇。
    赵策英注目过去,奇道:“何为小贪,何为大贪?”
    “人人都贪,就连臣也贪。”
    江昭一副供认不讳的样子,徐徐道:“因人而异,贪欲有大小之区别,臣就是典型的大贪。”
    “小贪贪一时之利,贪钱财之物,大贪贪致君尧舜,贪万世之名。”
    日常画饼!
    “这样啊!”
    赵策英恍然,连连点头。
    那.朕也贪,还是大贪!
    朕是大周第一贪,江卿是大周第二贪!
    江昭沉吟着,并未在“大贪”这一话题上久留。
    画饼也得讲究留白,不能探讨得太过深切,否则就显得太过刻意。
    “天下兵籍,都已统计得一清二楚。”
    江昭伸手,传过去几道文书,徐徐道:“九、十、十一,为期九十日左右,主要任务就是老弱病残卸甲归田,军卒重整合拢。”
    “嗯。”
    赵策英点着头,伸手过去。
    就大局布置上,江昭几乎是独一档的水平。
    “咦?”
    “这——”
    赵策英拾过文书,粗略一扫,不免一诧。
    几道文书,除了其中一道是关于军改的规划以外,其余两道都并非是军改政令。
    两道文书,主要记载了两部分内容:
    一、货币布局。
    二、海军扩建。
    “就是不知,子川有何布局谋划?”赵策英沉吟着,一脸的求教。
    这两道政令,都有点偏向于长远布局。
    特别是“货币布局”这一政令,着实是让人费解。
    “布局大一统!”江昭面上一肃。
    作为大相公,江昭可谓日理万机,特地入宫自然也不可能是单纯的为了上呈一道兵籍统计文书。
    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上呈手中的几道政令。
    布局大一统?!
    赵策英身子一震。
    短短的一句话,让其一下子就来了精神。
    “子川,可否细细说来。”赵策英坐正身子,稳住心神注目下去,目光灼灼。
    “三冗积弊。冗官已有吏治消磨,日益消减,自可解决;军改推行,军中的老弱病残就要卸甲归田,冗兵亦可解决。”
    “至于冗费,解决的意义不大。”
    “如此,三冗自解。”
    所谓三冗,本质上其实就是“钱”的问题。
    冗兵、冗官、冗费,三者导致财政赤字,社稷将颓。
    然而,就理论而言,从银行建立的那一刻,三冗问题就已经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两万万贯以上的存款,足以支撑一切可能到来的财政赤字。
    当然,户部是户部,银行是银行。
    户部的财政赤字推给银行,非但是治标不治本,且也是不负责的做法。
    这也是布政三冗的意义,连着两三年实行新政,主要就是为了“治本”。
    截至目前,三冗中除了冗费以外,冗官、冗兵都有了解决的迹象。
    至于冗费,主要还是宗室的宗俸耗费问题。
    这一问题,从熙丰二年末就拖延不断,并未有政策予以解决。
    究其缘由,主要是宗俸问题几乎无解,也没必要解决。
    一则,作为太祖一脉的皇帝,赵策英不太好动手削减太宗一脉的宗俸。
    二则,以户部目前的税收,一年拨款六七百万贯奉养宗室,并非是太大的耗费。
    以往,一年赋税仅四五千万贯,拨款六七百万贯为宗俸,自是有些承受不起。
    而今,一年赋税八九千万贯,区区六七百万贯的宗俸,着实没必要斤斤计较。
    就算是真要布下政令,也无非就是下达一道“五服而斩”的政令,以防止他年宗室子太过海量,宗俸消耗太大。
    五服而折,也即以皇帝为中心,上溯四代至高祖,下延四代至玄孙,以及皇帝一代,合九代人可享宗俸。
    其余的宗室子弟,传承到五服以外就取消宗俸奉养。
    但也仅此而已,上头不可能真的对赵姓宗室有太大的动作。
    也因此,三冗弊政或是即将解决,或是没必要解决。
    “古之人臣,凡治政天下者,走一步观十步。”
    江昭肃然道:“三冗有解,正在慢慢推行,非一日而可功成。其它时间,自是得布局其它的一些事情。”
    “或是民生、或是军事、或是社稷,或是——”
    “大一统!”
    布局大一统!
    赵策英持着文书,连连点头:“子川,继续说来。”
    其一举一动,隐含的兴奋、激动,根本半分无法掩饰。
    “实际上,本该是有四道政令。”
    江昭解释道:“除了货币布局,以及海军扩建以外,还有两大布局,一为扶持女真,一为军械研发。”
    “不过,这两大政令都已实行了相当一段时日,因而并未二次上呈。”
    “其中,扶持女真主要是为了有朝一日挑拨辽国的内部矛盾,军械研发是为了更为先进的军事武器。”
    “余下的两道政令,货币布局是为了从经济上制裁辽、夏二国。”
    江昭拾过一页纸,一一解释道:“辽、夏二国,于货币一道并不发达,都存在‘钱荒’问题,并在钱币上大量倚仗贸易输送。”
    “这一点,大有文章可作。”
    “钱荒”问题,一向都是大周面临的困境之一,但实际上辽国和西夏也半分不差。
    辽、夏二国都缺少铁矿、铜矿,且铸币技术有限,市面上的货币流通,几乎都是依赖于大周边疆贸易输送的铜钱、铁钱。
    特别是辽国,其主要货币竟然是锦帛、铁钱、铜钱并行。
    就连锦帛都成了货币,可见其钱币究竟的何其的稀缺。
    当然,大量钱币流向西夏、辽国,这也有可能是大周钱荒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今,大周已经渐渐偏向于银本位与铜本位并行,国库中堆积了大量铜钱。”
    江昭分析道:“以臣之见解,可让边疆榷场的人大量与辽、夏二国交易,以大量铜钱换取马匹、粮食,借此从物资上收割两国。”
    “如此一来,辽、夏有了民间便有了大量流通的铜钱,铜钱定是贬值。”
    “借此时机,恰好可少量向辽、夏二国少量输送白银,制造白银稀缺的假象。少量白银,却价值高昂,自可二次收割物资。”
    “白银价高,铜钱价低,辽、夏百姓定然偏向于囤积白银。”
    “此后,若是两国交战,便可大量向敌国输送白银,以白银购置铜钱。”
    “如此,白银猛地增多,敌国百姓手上的白银便会贬值,不再值钱,粮价自会上涨。”
    “铜钱被大量购置,辽、夏二国铜钱价值自然上涨,又可借铜钱与之交易。如此往复,自可来回收割。”
    简而言之,其实就是对货币定价权,以及经济市场具有迟滞性的应用。
    若是没有大量输送货币,辽、夏两国的铜钱就是“稀缺性”的钱币,其货币价值较为恒定。
    假设此时,一贯钱可买得一石粮食。
    那么,考虑到经济市场的迟滞性,榷场贸易向敌国大量输送铜钱的那三五十日,敌国的铜钱仍可一贯钱买得一石粮食。
    如此,物资就以“较为便宜”的价钱落到了手中。
    但钱币大量输送结束,敌国的经济市场自然会反应过来。
    铜钱输送过量,注定了铜钱的“稀缺性”下降,一贯钱已经不能再买一石粮食。
    百姓什么也没干,手中的钱都在白白贬值!
    其后,铜钱不稀缺,白银便可以稀缺的身份出场,可借此时机又一次购买物资。
    区别就在于,白银要控制量,将其作为一件武器潜藏。
    一旦两国交战,就可立刻取消任何边境贸易,并大量向敌国民间输送白银,将上一次输送过去的铜钱以低价买回来。
    铜钱减少,白银变多。
    一模一样的状况,敌国百姓手中的银子白白贬值!
    银子贬值,对于百姓来说粮价自然上涨。
    就这种法子,一两次收割,就足以让辽、夏二国经济崩盘、粮食稀缺、矛盾丛生、造反不断!
    “嘶~!”
    赵策英面面相觑。
    他不太听得懂,但不明觉厉。
    “良策!”赵策英轻咳一声,认可的点了点头。
    “至于海军扩建,主要是为了拓土燕云十六州,既可开辟海面战场,也可起到奇袭之效。”江昭继续道。
    “言之有理。”赵策英连连点头。
    这玩意,他听得懂!
    “就依子川之布局谋划,颁下政令。”赵策英摆手道。
    江大相公说什么,赵皇帝听之任之,自可富国强兵!
    ……
    君臣叙话,近三炷香之久。
    “九月十三。”
    长廊,江昭长舒一口气,伸手揉了揉眼角。
    今日,要是没记错,应该是盛老太太的七十大寿。
    于情于理,也该过去坐一会儿。
    “唉!”
    大相公也不容易啊!
    宰执天下,也累啊!
    叹了口气,江昭摇着头,拖着疲惫的身子大步退去。
    这大相公,谁爱干谁干吧!
    定个小目标,五年之内实现大一统。
    一旦实现了大一统,就致仕荣休。
    功成名就,青史留名,听听小曲,养猫逗狗!
    ……
    落日半隐,残阳衔山。
    积英巷,盛府。
    中门大开。
    或许是有贵客将要来访的缘故,以盛纮为首,王若弗、顾廷烨、蔡京、江怀瑾、盛华兰、盛明兰、盛如兰几人,皆是站在门口,束手矗立。
    就连年近古稀的盛老太太,也是罕见的杵着拐杖,注目眺望。
    约莫半炷香左右。
    “来了。”
    一声轻呼,盛如兰伸手一指。
    近十人,齐齐注目过去。
    丈许榆木马车,上刻“功德四方”四字,梁挂紫穂,自有威仪规制。
    驭手一拉缰绳,枣红马一声嘶鸣,止住了马蹄,车轮轻轻碾过石板。
    帘子一掀,从中走下一人,三十来岁的样子,一袭浅青色长衫,革带束腰,悬挂玉佩,蓄了短须,从容不迫,自带一股难言的威严气度。
    “贤婿。”盛纮三两步走过去,不轻不重、却又暗含亲切的唤了一声。
    三十二岁的大相公!
    作为岳父,也是压力不小啊!
    江昭淡淡点头,走了过去,拱手一礼:“老太太,岳父、岳母。”
    “哎!”
    王若弗面上含笑,连连点头。
    自从老父亲被移出太庙,大姑爷江昭无疑就成了她的“口头禅”。
    我女婿是大相公,青史留名,宰执天下!
    “大姐夫。”
    “官人。”
    “父亲。”
    以顾廷烨、蔡京为首,其余人皆是一礼。
    “昭哥儿,入内进膳吧。”盛老太太眼含柔光,慈和道。
    作为大相公,江昭不可谓不忙。
    酉时(十七点)登门,真的就是单纯的坐一会儿,吃一顿饭而已。
    即便如此,以江昭的身份地位,却也是盛氏一门的莫大荣幸。
    “贤婿,请。”盛纮伸手一引。
    “请。”江昭淡淡一笑,伸了伸手。
    翁婿二人,连带着盛老太太,三人齐头并进。
    ……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