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玄幻小说 > 大明:科举舞弊?老朱请我入朝 > 第14章 你李善长挺能活啊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4章 你李善长挺能活啊

    今日的政事倒是大致处理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小事,因此朱元璋和朱標仔细阅览起这『摊丁入亩』和『一条鞭法』起来。
    其实,朱元璋自从创立大明王朝以来,从未想过处理土地兼併这个问题。
    有些事情,他还是看得比较清的。
    土地兼併归根结底,就是无法解决的,因为王朝皇室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土地兼併受益者,当然了这是初期,因为本质上皇族占有的土地最多、扩充过程中所获得的土地也就最多,这种情况下不可能不允许大量的豪强大族土地兼併,歷朝歷代皇室和各方大族本质上就是合作的关係。
    倒是可以轻鬆让一方大族消失,但皇室的力量是完全不足以与整个天下所有豪强大族为敌的,那样最后的结局就是灭亡。
    两人看得很认真,他们发现出题者已经將[摊丁入亩]具体好处和明朝原有问题列举出来了。
    这样也能更好理解,让人知晓此制度所带来的好处,以及所能解决的各种问题。
    “丁税负担沉重、土地兼併严重、財政危机陷入赤字...这滕毅和范敏倒是有些能力,我大明创立十五年,两人已经看清楚了其潜在危机,说的很有道理!”
    “將丁税併入田赋?无地农民无需缴纳丁税,生存压力能够减轻?挺不错的...看来此方法不单单是压制土地兼併那么简单。”
    “这一条鞭法,感觉更合適些。”
    两人看了良久,觉得这两套方法都很不错,可以说是非大才无以能创造出,不过他们隱隱觉得题纸上的两种制度,写的並不全面。
    简单的说,都省略了很多东西。
    就是將制度的大致好处和规划说了一番,具体实施方案、细节等等,都没有说个具体。
    “看来是科举当日,滕毅和范敏两位主考官知晓了科举舞弊这件事情,因此太过匆忙了,未能写的全面。”朱標思索道。
    朱元璋却摇了摇头,面色微冷,“什么太过匆忙了,他们俩这是故意藏著掖著,想让咱主动去问他呢,这样的话,他们两个就有足够的时间,给咱讲清楚摊丁入亩和一条鞭法两种制度的实施方法和细节了,不就有了保命的机会?”
    因为出身原因和曾经经歷过的种种事件,朱元璋更喜欢將官员的所作所为想的具有『目的性』一些,想的更坏一些,这源自於他內心深处对於官僚的厌恶。
    “但不得不说,范敏和滕毅两人確实有不错的能力,这两套制度確实让咱惊为天人啊,若是用在明朝,足以让大明多延续国祚两百年!”朱元璋说了一个比较夸张的数字,当然了他內心中清楚,这两种制度用在明朝,估计每种制度能延续国祚五十年就不错了。
    可谁不希望寄託於美好中呢?
    “咱承认,他们两个的主意,確实让咱没有那么想杀他们了。”朱元璋喜欢人才,更懂得如何用人才,滕毅和范敏这两位官员在朝堂中,倒是影响力没有那么大,做事也规规矩矩的,若是科举舞弊案中,確认没有他们两个的参与,凭藉这两条政策,確实可以饶了他们的命。
    “毛驤,你去將今日的考题试卷也拿过来,咱想看看。”
    科举考试总共九日,朱元璋方才查阅这第一日的考题中,发现了一个更改的制度。
    原本科举的九日,共分为三场,每场三日,每场只有一个考题。
    而今年的科举,在滕毅和范敏的更改下,虽然依旧是九日科考时间,每场三日,可每日却都有一道新的考题。
    今日是科考第二日,理所应当的也该有第二日。
    该不会,这两个傢伙还藏了东西吧?
    他对於今日的考题很感兴趣,而且也確实这两道制度让他感到深深的不凡,对於大明有著显而易见的作用。
    “是。”毛驤道,隨著他刚准备离去,朱元璋似想到了什么,吩咐道:“你去將工部尚书唤来,就言来乾清宫商议黄河水患之事。”
    “同时,去请李善长过来。”
    “记住,要让李善长先到乾清宫,听清楚了吗?”
    老朱这番嘱咐,毛驤立刻记在了心里,也没有想具体为何要这么做,这不是他所该想的。
    朱標在旁倒是若有所思,估计陛下这是又要使用君王手段了。
    要好好学习一下。
    半晌,韩国公李善长脚步匆匆的来了,他生於元延祐元年,现在已经六十八岁了,和王本等老官不同的是,李善长虽然年岁很大,老態龙钟,可格外精神。
    据说一顿还能吃两三碗饭。
    当今朝堂上,李善长依旧是第一人。
    洪武三年,朱元璋受其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
    並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
    当时被封公者,有徐达、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李善长六人,李善长位居首位,詔书中將他比作萧何,对他褒奖备至。
    或许是李善长的身体確实出了问题,或许是李善长知道急流勇退这个道理,洪武四年他就告病还乡了,但他却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既然选择老老实实的离开,就不该举荐胡惟庸为丞相。
    朱元璋看著李善长,面带温和之色,亲切的称呼了一声『百室』,这是李善长的字號,然后又道:“百室,身体依旧硬朗啊。”
    “哈哈,托陛下圣福,臣还能多活两年。”李善长感受到皇帝的关心,心中暖洋洋的,没有发觉到不妥之处。
    朱元璋面容依旧带著和善。
    心中確实很冷。
    很能活是吧?
    比咱这位皇帝岁数都大,看起来比咱都硬朗,你要准备活到什么时候?
    是不是咱都快要死了,你还这般身体硬朗著?
    朱元璋始终认为李善长是朝堂上一个很大的威胁,若是说有人能撼动皇权的话,唯有李善长一人,昔日的刘伯温、杨宪、胡惟庸和李善长相比都算不上什么,他打天下以来淮西勛贵始终以李善长为首。
    更加重要的是,淮西派和浙东派爭斗之时,李善长很少出手,这就代表著浙东派对於李善长並没有怀恨之心,那就很可怕了。
    一位自打天下时就已经存在,並且能很快同时拉拢文武两派的德高望重老臣!
    他可不希望大明朝出了一位司马懿!
    不过,朱元璋倒是没有表现出什么,他笑呵呵的道:“百室,你过来看看这两条国策如何?”
    朱元璋唤李善长过来,李善长立刻凑了过来,仔细端详了一番,心中掀起惊涛骇浪:“陛下,这是准备压制土地兼併?”
    “怎么,百室不同意?”朱元璋看了李善长一眼。
    李善长心中一颤,他跟隨上位这么多年,太清楚了解朱元璋了,这是一位乾纲独断的霸道君王,往往只有皇后和太子能够劝阻他,既然陛下说了这种话,那么就是已经做好了压制土地兼併的准备了。
    他不敢不同意。
    身为开国功臣之首,他自然是土地兼併的最大获利者,心中很反感这所谓的『摊丁入亩』、『一条鞭法』两种国策,甚至他能清晰的看出来,当今明朝若是使用这两策的话,必然以失败收场。
    可他不能说出来。
    甚至不能说其中利害。
    陛下震怒是一方面,可能迁怒於他。
    更重要的,古往今来很多王朝都想过压制土地兼併,甚至付出过行动,而往往最先持有反对意见的,也是最先被清理的,他可不想做出头之人。
    思索再三,李善长頷首,露出讚嘆之色:“此两策,足以奠定我大明基业,真乃神策。”
    “哈哈哈,好!百室,你真的和咱想到一块去了,咱准备明日就在朝会上,宣布这两策!”
    “和咱好好聊聊,商定一下其中细节。”朱元璋表现的喜出望外,声音格外洪亮,更是伸手揽住李善长的肩膀,这样和善的举动让李善长受宠若惊,他很配合的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就在这时,工部尚书薛祥来了。
    薛祥,字彦祥,凤阳府人,早年隨朱元璋起兵,因办事勤勉、精通工程营造,逐渐受到重用;洪武十四年升任工部尚书,洪武十五年继续担任此职。
    “工部尚书薛祥,请见陛下。”
    乾清宫外,薛祥到了,而那镇守宫门的侍卫却看了他一眼,冷冰冰的道:“陛下正在与韩国公商议国事,在外候著吧。”
    薛祥点了点头,这种情况是常態,他也没有想多,就在宫门外等著,可等了片刻,听著宫內的声音,脸色顿了又顿。
    “哈哈,百室,你这条方法不错,咱用了此法,必然能狠狠地打击土地兼併,让勛贵们无法侵吞百姓田地。”
    “陛下谬讚了,我觉得这一条鞭法比摊丁入亩更合適些,不过缺少很多细节,若是重新修订,则足以能大幅度的压制土地兼併。”
    “百室真不愧是咱的萧何!”
    “放心,咱虽然决定打击土地兼併,可百室你给咱提出了这么多意见,咱是不会对你动手的。”
    “谢陛下!”
    “.......”
    乾清宫內的声音断断续续的传来,声音很响亮,薛祥目光闪了闪,这么久的时间他已经渐渐听清楚了韩国公和陛下到底是在商量什么事情了,这让他不禁一惊。
    土地兼併!
    陛下这是准备对勛贵和大族们动手么?
    怎么听起来,像是韩国公提出的这两条国策啊?
    摊丁入亩、一条鞭法,到底是什么国策?
    听了良久,薛祥若有所思的微眯双眼。
    半晌过后,隨著乾清宫內的商討之声渐渐落下,韩国公李善长缓步走了出来,很快就见到了候在宫门外的薛祥,笑著道:“薛尚书。”
    “韩国公。”薛祥行礼,面带微笑。
    李善长微微頷首,却也没想太多,只是离开时摇头,这些开国勛贵的好日子,要到头了啊。
    薛祥也是淮西勛贵中的一员,不过是文官出身,这些年来自然也没少干土地兼併的勾当,李善长见到薛祥后,心中不知道为何生出一种很特殊的感觉。
    你们土地兼併会被打击,可我不会。
    尊上,可是很关照我的。
    李善长离开后,薛祥进入到乾清宫內,与朱元璋商议黄河水患沿岸地区賑灾的问题,两人倒是没有谈论其他的,等到薛祥走后,朱元璋越发觉得四辅官制度太多余了,更是不足。
    这时,太子朱標在旁询问道:“父皇,韩国公年岁大了,这样对他不太好吧?”
    朱標心中有些不忍。
    他岂能看不出来,父皇朱元璋的手段。
    先让李善长入宫,商谈打击土地兼併之事,再让工部尚书薛祥过来,商谈黄河水患賑灾之事,那么薛祥在外等待的这段时间里,肯定会听到父皇和韩国公的谈话声音,也將会理所应当的认为,打击土地兼併是韩国公提出来的。
    韩国公李善长將会被群体围攻之。
    为何要这样做?
    因为往往改革重大事情,势必需要有所牺牲的,譬如秦商鞅、楚吴起、汉主父偃等等。
    朱元璋看了朱標一眼,道:“標儿,你不觉得这李善长,太能活了么?”
    “不过,咱针对李善长也不是因为这个原因。”
    “文官力量太雄厚並非好事,咱倒是不担心你,可后世子孙呢,恐怕未来朝堂政事,会由文官主导啊...甚至会出现皇帝听文官话这种事情的发生。”
    “武將力量倒是不用担心,三代之后將会弱於文官,科举三年一次,可隨著周围异族扫荡平定,武將力量会渐渐弱於文官,甚至消失殆尽,咱最担心的就是这些文人!”
    “能多杀一些,就杀一些吧。”
    ............
    阳光刺破朦朧的天,南京贡院考场,第二日的科考已经开始了,考官们已经陆陆续续的將第一日的考题全部收了起来,准备封存。
    有考生感到不满,认为为何以往都是每场三日时间,考一道题目,可这一次確实每场三日时间,每日考一道题目,而且题目还这么刁钻?
    可没有人敢发出埋怨声,因为这新制度很有可能是陛下制定的,毕竟上一次科举是九年前,九年时间或许是陛下想到了新的科举制度和方法,才重新举办的。
    第二日的考卷,分发到考生们手中,考生们伏案注视著考纸上的问题。
    [题二:宰相制度严重分割天子权力,歷朝歷代宰相专权时有发生,请根据例一、例二,提出第三种更加完美的制度。]
    [例一]:內阁制度。
    [例二]:军机处制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