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白露丰收
第227章 白露丰收白露时节的蜀中,气温陡降。
好像是在一夜之间,从夏季进入了秋季。
听罢矩的话语,张良也没多说什么,就去书舍给孩子们讲课了。
而对矩的话语,本就没什么好说的。
有些事需要时间才能证明,而对以后的事,谁知道呢。
张良觉得如果不考虑復国,他觉得教书是他可以度过余生的最好打算。
看著孩子们从孩童时期,长成少年。
三年前,他们都还是不识字的孩子。
如今张良教著更为年长的少年孩子,而矩则教著更年幼的孩子。
今天的课结束之后,张良瞧著这群孩子道:“明天不用来书舍,各家去收了稻子,再来听课。”
“是。”
一群孩子回应著。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
眼看孩子们已望向了门外,多半已想要夺门而出。
张良又道:“记得早晚时多穿衣,近来天凉了。”
言罢,他抬了抬下巴示意门外。
一群孩子就蜂拥出了书舍。
片刻之后,书舍內就剩下了三五个孩子。
张良轻咳了两声,又道:“收拾好早些回家。”
言罢,他也离开了书舍。
书舍外还有留下来打扫的孩子,不过即便是打扫他们也像是在玩闹。
但都不重要,让他们养成打扫读书书舍就好。
矩成婚之后,便有了新的家庭,而张良依旧是独居的生活。
张良坐在岷江边看著江原县的县令发下来的政令。
白露时节也是蜀中粮食丰收的季节,那位博学的公子扶苏取白露当二十节气之一,该是从秦律中摘取的四时节气。
在当年秦三千门客所编撰的吕氏春秋中也有言,白露降,农登谷。
公子借百家学识所立的二十四节气,也不是凭空而来,能够从各家典籍中发现痕跡。
按照蜀中政令。
这个时节的稻米一定要抓紧时间收割,一旦有了雨水,稻子就会病。
病了的稻子收成就不好。
按照秦法的田律,白露三日,务尽刈禾,违者貲甲。
这期间禁止婚嫁,所有徭役停休十天,禁止入山伐木。
这是告知人们这三天儘早收粮食,不要做別的事耽误收稻子。
白露收稻的政令是从成都的老官山送来的。
其实也不用成都郡的文书,各县早已开始忙碌了。
翌日,辰时。
人们早早就出门进入田地里劳作。
张良早起就看到了田地里忙碌的人们。
这个时候的秦军戍卒正在手执弩保卫田地。
一个年迈的乡长走到张良身边,低声道:“以前李郡守还在,他会派秦军守著田地,那时的蜀中还很乱,现在也这样围著田地。”
老乡长小时候,郡守李冰还在。
老乡长是个老蜀民,他经歷过蜀中最困难的时期。
活到如今,对这位老乡长来说生活已好了许多。
张良问道:“今年的稻子长得很好。”
“是呀,是呀。”
老乡长笑著点头。
到了午时,乡嗇夫就会来田地里核对粮赋。
在称量稻子的量器上刻著一个小篆。
这个小篆字是“衡”。
这个衡字,意在权衡。
通常来说权是秤锤。
衡就是量具的秤桿。
也意在皇帝统一度量衡,所作的公平公正。
张良不否认,秦王也就是如今的皇帝,他是一个很有气魄的皇帝,废六国旧法,而统一度量衡。
这是很多人当初想都不敢想的事,可皇帝却真这么做了。
乡嗇夫正在核对粮赋的时候,一家人还坐在田地里吃著饭。
张良陪著老乡长绕著江原县的田地走了一圈,也见到了在这里劳作的矩。
矩在蜀中是没有田地的,不过他成婚后,他可以帮他的妻子家收稻子。
到了酉时,关中又有了雾气,而经过了两天,江原县的稻米也都收完了。
田地里就剩下了稻茬,还有一些孩子三五成群寻找著散落在地上的稻穗。
这就是蜀中收回最热闹的时节,每年如此。
张良所见的不过是江原县一地,但在蜀中各郡县多半也是这般风景。
入夜之后,天也就转凉了,张良回到家中,发现这里多了一卷书。
这都是矩从关中带来的书籍。
张良已有些时日没看关中的新书了,以往都是县令托人从关中带来的。
原以为,可能是因今年关中正在考试选吏,停下了发新书。
好在,今年依旧有新书发下来。
听说关中的渭南会在每年的春季收大量的竹子以及各种木材。
到了夏季渭南的作坊就开始造纸,入夏的下半个节气就开始印书。
直到入秋之后才会晒出大量的成书发往各地。
这就是关中渭南的生產规律。
虽说张良身在蜀中,但也能够从往来文书中推测出规律。
当然,张良並不知道纸张是怎么製成的,他只能猜测生產规律与过程。
每年送到蜀中的新书有三十卷,数量不多但却极其珍贵。
张良打开其中一卷,看著墨跡以及极其工整的文字,依旧是方方正正的隶书。
想来,公子十分喜欢这种方方正正的文字。
入夜时分,那头熊就回来了。
张良也不知道这头熊今天去了何处,它钻进了大山就不知踪跡,入夜之后就会自己回来,而后疲惫的躺下休息。
到了第二天,蜀民就会晒稻子,还带著些湿气的稻子在地面铺开,晾晒。
整个县里都飘著稻子香,而今天也是蜀中祭祀的时节。
江原县依旧很忙,今天依旧没有孩子来听课,今天也不是听课的日子。
秦法对农事是极其严酷的,任何事都要为农耕生產让步,包括嫁娶等人生大事,都不能耽误农耕生產,就连支教也要为农耕让步。
蜀地行秦法,但依旧保留了祭祀的巫祝,他们采茱萸製成囊,放在各家的家中。
杀羊祭祀井泉灌溉了田地,让人们收穫了粮食,不过现在蜀民还会祭李郡守。
而后报田祖,告知粮食丰收。
祭祀都是由郡县主导,因此不允许人们过早或者过晚。
张良也收到了十余个茱萸囊,这都是这里的孩子送的。
孩子们送完了锦囊就高兴地离开了,对他们来说送给夫子茱萸囊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也是报师恩的一种方式。
孩子们说这种茱萸囊能够避瘴气,也能防寒邪。
张良收下了孩子们的好意。
又平静的过了一天,这天早起江原县旁的岷水还在安静流淌著,水面上还有些许雾气。
抬头看去整个远方的大山也在雾气中。
张良带著几卷书推开竹门,就见到了一个孩子手里捧著两个鸭蛋。
他双手递上鸭蛋道:“给夫子。”
张良没有拒绝,將鸭蛋放在了墙上的篮子內。
那孩子看了眼一起从屋內出来的大熊猫,他好奇道:“夫子,今天不用去砍竹子吗?”
张良不会去砍竹子餵熊猫,这是矩的事,他从来不做。
而且按照矩养熊猫的架势,早晚会把这头熊养坏的。
现在它好不容易养回了自己找食吃的习性,也不想再砍竹子餵它了。
农忙时节结束了,张良就又要开始教书了。
走在前往书舍的路上,张良又见到一队从桂林郡而来的人,他们又是新一批迁入蜀地的。
不过吕马童並没有回来,多半他还在桂林郡主持著迁民事宜。
蜀地又要迁民了,这一次是桂林郡的人口往蜀地迁。
自从秦一统六国之后,人口迁徙的事几乎年年有之。
张良走入书舍內,还有孩子正在吃著米糕,祭祀过后有很多吃食都分给了各家,这两天孩子们都吃得很富余。
为了不耽误农时与粮食晾晒,张良也就教了半天书。
而后便坐在书舍前,晒著太阳,看著遍地的稻子。
正坐著就见到了县令带著两个文吏脚步匆匆而来,陈县令的脸上带著笑容,他带著两卷文书而来,“韩夫子。”
张良笑著点头。
县令也在一旁坐下来,他道:“过些天我就要去成都郡了。”
若无必要,张良从不主动过问政事。
陈县令又道:“当年的江原县是从火耕水耨开始的,这里的地本来就好,可周边的几个地方的村子没有此地的水利,几方人为了爭夺田地打来打去,现在好了到处都是沃田,都能够耕种。”
“李郡守在蜀地治水之后,还教了一群人用来建设田渠,如今成都郡守胤就是当年李冰郡守的弟子。”
张良笑道:“没想到还有这等渊源。”
“当初秦需要通蜀语的人来任职县令,我平定西南夷立功,有了军功爵才得了这个县令,新地吏三年輒易,我要走了。”
张良忽然转头看向他。
陈县令道:“韩夫子,你是个好人,如果你当初答应让我举荐,你会是这里的新任县令,或许再差也是县丞。”
张良收回了目光,新地吏三年輒易,新地的县令通常三年一轮换。
这已是自己来到蜀地的第三年,陈县令也在此地三年了,前后相差不过半年。
陈县令道:“韩夫子,你的才能了得,若没有你我都查不清江原县的往年赋税,我来这江原县之后才知这里的事有多糟,县內钱货几乎是空的,空得都能跑老鼠,田地阡陌难以分清几个乡之间吵得不可开交,县內县吏俸禄已迟发半年,各乡间占地之事常有私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