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北府江山 > 第266章 命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266章 命

    第266章 命
    “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和范阳卢氏都是河北数一数二大族,人才辈出。
    但节操也是碎了一地,最先跟着刘琨抵御匈奴人,后被石勒击败,半推半就,降了羯赵,羯赵覆灭,又在前燕任职,前燕覆灭,投奔前秦、翟辽、慕容垂。
    如今摇身一变,又跟着拓跋珪混。
    比起辛恭靖,清河崔氏实在一言难尽。
    提起清河崔氏,崔宏眼神掠过一丝惭愧,倒也有自知之明,“乱世飘萍,苟活于世,先祖蒙羞。”
    “我已收复滑台,假以时日,必能北伐,恢复中夏,胡人自相残杀,兴亡忽焉,足下不如留下,与某一同克复神州。”
    刘道规真诚邀请。
    如今手上太缺少治才了,尽管士族们的节操有亏,但才能也是实实在在的。
    另一面,刘道规也想得到清河崔氏的支持。
    无论南北,都离不开士族。
    当年的刘渊、石勒、石虎、慕容廆、慕容皝、苻坚,都是如此。
    崔宏眼神柔和不少,盯着刘道规,眼神有些萧索,“永嘉以来,南朝屡次北伐,那一次成功过?当年先祖也对朝廷寄以厚望,只可惜司马氏并无恢复神州之意,将军虽有雄才大略,只可惜出身寒微,势单力薄,根基太浅,前有魏秦燕等强国,后有晋室掣肘,无能为也,在下为将军计,不如经营彭城,割据淮泗,江左有变,可成桓温之事,如是不能,则小心经营,三代之后,彭城刘氏可为高门,此乃命数也。”
    他的话其实并没有错。
    凭刘道规现在的势力,想要恢复中原,无异于痴人说梦。
    一旦北方稳定,黄河以南的中原腹地,最先受到打击。
    魏秦两国君主都不是泛泛之辈,一个有天命加身,两三年间便推倒了如日中天的魏国,一个在关中励精图治,
    这是士族惯有的想法和眼界,刘道规最多也就成为另一个桓温而已。
    刘道规却笑了,“我以为足下能有何高见,没想到都是一些迂腐之言,口口声声命数,岂不知我一介寒门,数年间便能横跨两州,便是最大的命数,天道无常,事在人为,胡人当年不也匍匐在汉魏脚下乞命么?如今不过一时得势而已,且看他日域中,究竟是谁主沉浮!”
    恢复华夏,不是某一个人的夙愿,而是麾下千千万万人的共同愿望。
    刘道规始终相信,这片大地上的华夏男儿,还有血气在身,还愿意北伐,夺回他们的曾经的土地和家园。
    某种程度上,南北士族都是一样的软弱。
    南方醉生梦死,北方摇尾乞怜。
    但时代的剧变,已经催生一股新的力量,刘道规便是这股力量的代表之一!
    崔宏目瞪口呆。
    而周围将士、军吏无不眼神振奋。
    “道不同不相为谋,足下可回,两家联盟之事,我同意了。”刘道规对此人失望起来。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如今刘道规也需要维持北面的稳定,更不可能羁留此人。
    放他回去也无妨。
    崔宏道:“世人皆为门户计,为何将军要逆天而行?难道不怕粉身碎骨?”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虽千万人,吾往矣!”
    刘道规以北伐起家,方才走到今日,不可能半途放弃,北伐才是最大的天命!
    当年桓温看清了这一点,由一介小士族成为江左高门,但他毕竟是士族,无法走出自身的局限,终究选择了自己的门户……
    崔宏愣了一下,终究是低下头去,眼神不敢对视,躬下腰,拱手一礼,“后会有期,在下先还要去建康递交国书……”
    “恕不远送!”刘道规挥挥手。
    崔宏缓缓退出堂外。
    刘遵道:“就这么放他走了?”
    “要不然呢?他的家室都在河北,强行留下,也不会为我们效力。”
    魏国也不会因为失去一个崔宏而衰弱下去。
    拓跋珪派他来结好自己,与晋室建交,治国能力和眼界高出慕容垂不少。
    眼下的魏国的确需要休养生息,而他们现在的敌人不是刘道规,刘道规的敌人也不是他们,两边也算各取所需……
    建康。
    刘牢之虽在山阴按兵不动,但刘裕站了出来,屡次大破孙恩,让江左转危为安。
    如今的局面,刘牢之镇守三吴八郡,妖贼不敢侵犯。
    刘裕转战江东各地,屡战屡胜,俘虏妖贼数万众,贼势大不如前。
    这一切让司马元显又蠢蠢欲动起来,刘牢之虽然与他离心离德,但高素、诸葛侃、刘轨、竺谦之等北府将领逐渐被他笼络。
    建康周围聚集的北府军将近三万,司马元显这两年也招募了不少新军,实力增长之后,越看西面的桓玄越不顺眼。
    “桓玄以刁畅镇守襄阳,自设武宁郡和绥安郡,安置蛮民和流民,以皇甫敷、冯该等驻湓口、姑庶,封锁长江漕运,借口讨伐妖贼,欲出兵江左,不臣之心,江左妇孺皆知。”
    司马元显早就对桓玄不满了。
    之前有妖贼作乱,不得不隐忍,如今妖贼大势已去,便再也忍不住了。
    形势也非常明显,司马元显不攻桓玄,桓玄迟早会攻打他,两边走就水火不容。
    而这两年桓玄厉兵秣马,积蓄粮草,打造军械,封锁长江,已经对下游的建康形成了巨大威胁。
    司马元显若能击败他,不仅能缓解朝廷的困境,还能让他再往上走一步,所以这一战不可避免。
    不过王恺、王谧、谢重、庾楷这些士族却并不如往常那般热情。
    王谧拱手道:“如今妖贼之势方消,当休养生息,遍施仁政,以收人心,再整肃北府,提拔有功将士,收敛军心,彰显殿下恩德,尔后选一良将,溯江而上,无往而不克!”
    桓玄占着长江上游,兵精粮足,但司马元显也并非没有优势。
    大义名分都在他手上。
    桓玄几次试探,都不敢主动捅破这一层窗户纸。
    司马家经过这几次大乱,虽然笼络了北府诸将,但正处于虚弱的时候,这个时候更不应该主动招惹桓玄。
    拖下去反而对司马元显更有利。
    “那你说要等到何时?等到桓贼羽翼丰满?等到桓贼兵临建康城下?”司马元显满脸潮红。
    这两年荆襄在桓玄治理下不断壮大,士族纷纷投靠,让他寝食难安。
    耗下去,桓玄就会像当年的桓温一样,兵不血刃的拿下朝廷大权。
    到时候在场的所有人,包括皇帝司马德文都可以安然无恙,不过是重新换一个主人。而他司马元显将死无葬身之地!
    这么多年内斗,司马元显最清楚其中利害。
    “臣非此意,只是眼下时机不合适。”王谧被他顶了几句,脸上有些挂不住。
    这时谢重拱手道:“殿下欲攻西府,要害在刘牢之,不如为其加官进爵,以安其心。”
    毕竟是谢家人,最了解刘牢之的想法。
    刘牢之胸无大志,给他一块肉,填饱肚子,就能稳住他。
    不料旁边的张法顺却道:“刘牢之在山阴裹足不前,居心叵测,如今他已是北府都督,还要怎么加官进爵?莫要忘了,他再怎么骁勇善战,也只是一寒门出身,难道要与诸位并肩么?”
    这番话直指众人的要害。
    让一个寒门出身的武人与他们平起平坐,比让他们吃一个只苍蝇还要恶心。
    南渡八十年,就没有这种规矩。
    而且刘牢之的表现也的确让人失望,若不是刘裕打赢了蒜山之战,只怕妖贼早就围住了建康。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江左就这么大,一大块肥肉被桓玄吃了,如今还要给刘牢之分一块,这让在场的高门更无法接受。
    “张长史可有妙策?”司马元显将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谋主身上。
    张法顺道:“以属下之见,可令刘牢之杀桓谦以证其心,尔后用其为前锋,殿下率北府诸将为后,可传檄西府,召忠义之士起兵里应外合,桓玄必亡!”
    桓谦现在是吴国内史,挨着刘牢之。
    刘牢之杀了桓谦,就与桓玄反目,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与桓玄血战。
    尽管在场的人都看不起刘牢之的出身,但不得不承认他的兵略,也无法否认刘牢之的重要性。
    慕容垂死后,刘牢之的名头越发响亮了。
    不过这种绝户计,司马元显犹豫不决,桓谦是桓冲的儿子,跟他关系一向不错,两人经常一起玩乐。
    “此计太……不近人情,可有他策?”
    桓冲名声不在谢安之下,在士族中影响很大,杀他的儿子,司马元显就坏了士族之间约定俗成的规矩。
    没有士族的支持,司马元显这个琅琊王也坐不稳。
    张法顺早就猜到司马元显不会采纳,“既然殿下不忍心,当以高官厚禄引诱刘牢之入建康,夺其兵权,除掉彭城刘氏!”
    “什么?”司马元显深吸了一口气。
    但王谧、谢重、庾楷等人却波澜不惊,似乎早就知道是这个结果。
    刘牢之当初可以背叛王恭,那么现在就能背叛司马元显,刘牢之成了最不稳定的因素,没有之一。
    时代又一次将刘牢之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