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把车门焊死!
第137章 把车门焊死!朱元璋看着翰林院的考成表,直接翻开,进行观看。
宋濂等人,一个个的心都随着朱元璋翻开考成表而悬起。
朱元璋却像是想起了什么,看了两眼,又将之重新合上。
这样的举动,让宋濂等诸多人,一颗心都是不上不下的。
生怕皇帝又弄出什么幺蛾子。
毕竟众所周知,当今的皇帝最是能搞事情。
各种想法,是一个接着一个,极其能折腾人。
“对了,咱有个要求,是关于字典等的。
之前忘了与你们说。”
宋濂等人,心中为之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又有着诸多的好奇升起。
不知道皇帝又准备干什么。
字典的想法很好,可是皇帝非要异想天开的用简体字编纂字典,这事很憋屈。
在很多人看来,简直就是大逆不道,极其过分。
特别的离经叛道。
如今,都已经成这个样子了,怎么现在皇帝竟还要在这字典上,大做文章?
但也有一些人冷眼旁观,想要看看皇帝,到底能弄出一个什么来。
就不相信,把简体字的这些都给弄了出来后,皇帝还能想出什么过分的主意。
“今后编纂字典时,要用句读,也就是标点符号,来对段落进行分句。
这些标点符号,咱给它们起名字,分别为问号,冒号,逗号,句号,双引号,单引号,破折号等。
这些东西很重要,今后字典需要引用。
不然的话,很多东西都不明了,不够清晰。”
听到朱元璋的话,宋濂为之愣了一下。
在场的许多人,也同样显得意外。
没有想到皇帝所说的想法,居然会是这个。
但在感到意外的同时,又有很多人升起了强烈的不满。
觉得皇帝就是在瞎搞。
“陛下这……这怎么能行?
用句读,标……标点符号,只怕只怕有些不太好。
正经的书上,都不带标点符号。
从古至今。书上都没有,圣人写书之时,也同样不带句读。
书上带上标点,显得很不美观。
而且臣也觉得,这些并非是必要。
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该在那里停顿。
作为一个读书人都是知道的。
是一个读书人,必须掌握的东西。
要是连这都不懂,那根本就不是读书人。”
不等宋濂开口,就已经有人先一步的出声进行反对了。
开口的人是翰林院中的一员,名字叫做朱善。
听了朱善所言,不少人都暗自点头,觉得朱善说的很对。
甚至于还有一些人,站出来附和朱善。
但真实的情况却是,朱善嘴上说的,和心里面想的完全不同。
他们求学的时候,所读的书从来都没有句读,也就是皇帝说的标点符号。
当初,仅仅只是学这些,就费了很大的功夫。
如今皇帝凭什么就要让人,在字典上面加标点?
这岂不是他们吃过的苦,后来者就不用吃了?
这不是他们所愿意看到的。
觉得心理很不平衡。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有了句读之后,各种文章看起来都特别分明。
学习的难度,将会大大的降低。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教授学生时,有一个基础的能力,就是教授学生,在哪里停顿。
一部经典,若是没有老师领着,教会分句的本领。
那很多意思就会不明朗。
如看天书。
从这里,就很能体现出老师的价值来。
他们作为读书人,自然而然是在意这些的。
若是皇帝推行了标点符号,今后学习的难度,又将会降低很多。
能掌握学问的人,也会变得更多。
以他们这些人的身份地位,今后诗书传家是肯定的。
把所掌握的学问,传给自己子侄,再好不过。
可皇帝弄出这个句读之后,必然会令掌握学问的人越来越多。
相对来说,他们这些人,包括他们的子侄,优势就会随之大大下降。
这显然是他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学问垄断,以及依靠学问所带来的诸多好处的垄断,是很多掌握了学问的人,下意识都想去做的事。
也正是因此,孔子有教无类,才会那般受人称赞
很多事儿,嘴上说的,和心里面想的可不同。
嘴上都是道义,心里面是生意,再正常不过。
“你真就是这样认为的?
还有你们,真是因为断句过于简单?
所以才都认为,不用加标点的?”
听到朱元璋这话,朱善没来由的心头为之一跳。
一时之间只觉得,似乎有什么东西,被皇帝给看透了一样。
他马上整理心情,点头道:“对,陛下,臣就是如此认为。
断句确实简单,真没必要在这上面加上这些。
字典上加这些,着实不美观。
若是连断句这种简单的能力都掌握不住,那还做什么学问?学什么习?
根本也不配学习!”
朱善的话,引得不少人纷纷点头,都觉得其说的很对。
朱元璋掠过朱善,又望向一些不久之前点头应和的其余人。
问他们是不是也是如此想的。
他们也都点头。
还有一些人,还又进行了一个补充,说出了更多理由。
一个比一个的冠冕堂皇。
朱元璋听到后来,终于忍不住,脸上露出一抹讥笑之色。
“到底是为了所谓的美观,觉得这东西简单,才反对添加标点。
还是说,为了垄断学问,不让更多的人掌握知识。
好尽可能的让你们这些已经掌握住了知识的人,把知识所带来的好处,都给弄到手中。
这件事儿你们知道,咱也知道。”
朱元璋说着,又伸手向上指了指:“天也知道!”
一听朱元璋这话,朱善等人心中大惊。
一时之间,只觉得皇帝像是把他们都给看透了一样。
不是……这皇帝现在怎么越来越难缠?
还什么话都敢往外说!
这是什么虎狼之词?
有些话,就算是真的看透,那也不能说出来啊!
“陛下,臣绝无二心,更不会这般想。
臣真的是觉得,这东西过于简单了。
完全没必要做。”
朱善马上对朱元璋重申自己的看法。
这个事儿,那说什么都不能承认。
一旦承认了,就不是那般好说的了。
虽然很多事儿,大家心中都是相似的看法。
但总是要弄出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进行遮掩一下的。
谁若是实实在在的,将之给弄到了台面上,扒掉了那层光冕堂皇的遮羞布。
那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
朱元璋不听这些人的忽悠,也没那般容易让他们过关。
“咱怎么不觉得断句简单?
对于初次学的人而言,这东西极其困难。
尤其是看那些比较晦涩难懂的书籍,若是没有标点符号这些,来进行断句。
就算是认识上面的字儿,很多也都是像看天书一样。
这就是人为的设置阅读障碍,好垄断知识。
你们自己当初学习时,是个什么样子,莫非都忘记了?
为什么自己上了车,却想要把车门给焊死,不让别人进来?
你们这些能来到翰林院当中的人,那学问都不差。
在学习上面都有着很强的天赋。
你们当初学断句时,或许会比较容易。
可对于绝大部分的普通人而言,没有标点,这玩意儿是真不好掌握。”
标点符号重要不重要,朱元璋再清楚不过了,还有发言权。
当初他学习学问的时候,可就没少吃这上面的苦头。
来到了现代,才发现原来现代的所有书籍,都有标点?
而且标点符号还各式各样。
很多话有了标点符号,一下子就变得不同了,表达更为清晰,连情感表现的也更加充沛。
上一次,他找宋濂,以及宋讷两人说这些的时候,把这件事给忽略了。
不过还好,字典这些还没有正式开始编撰。
此时将之提出来倒也不晚。
而提出标点符号,会有人进行反对,朱元璋也早有预料。
任何东西一旦存在的久了,想要对其进行一些改变,哪怕是往好的方面进行改变。
也同样会有守旧势力出来,大加阻挠。
对于绝大部分的人而言,都是容易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愿意更进一步进行发展。
更何况,这看似一个小小的断句,其实背后还牵扯着许许多多人的利益。
而且这个利益还特别的巨大。
要是没有人进行阻挠,进行反对才是怪了。
不过,反对归反对,事儿还是要办的。
他们的反对无效。
朱元璋想干的事儿,不会因为这几个小小翰林院之人的声音,就会停止。
标点符号这些弄出来后,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自然会有人认同自己的这个做法。
“标点是个好东西,必须得用。
不仅仅是字典要用,等到简体字确定下来,明年就要对如今盛行动经典,等诸多书,也都进行一个重新编撰。
新编纂的书,要用简体字,且加上标点。
这些标点怎么用,咱随后会说个明白。
很简单的东西,你们这些饱学之士,一看就懂。”
朱元璋小小的训斥了一下朱善能等人后,直接开口把这事给定了下来。
听到朱元璋的话,朱善等人更加的着急了。
一开始,皇帝还只是说,在新编版的字典上面加上标点。
结果现在倒好,自己等人进行了一番的反对之后,皇帝不仅仅不听,反而还变本加厉。
要把简体字还有标点,推行到所有的经典上面。
要对这些下手!
当真陪大了!
他们最怕的,就是皇帝得寸进尺。
不只是在字典上面,用所谓的标点。
而是将之给推广到所有的书籍上。
那这事儿可就不好办了。
结果现在,他们最担心的事就这般发生了。
一个个心中着急,搜肠刮肚的想要想一些更好的理由和办法。
准备把皇帝给拦下来。
让皇帝打消这个,极其不靠谱的想法。
朱元璋把众人反应收入眼中,并不准备给这些人太多开口的机会。
想了想,就提笔在纸张上写下一副对联,外加横批。
望着朱善道:“你与咱看看,这对联是什么意思。”
朱善不知道皇帝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闻言带着上前,双手恭敬将之接过。
后退几步后,这才开始观看,态度上面很是恭敬。
礼节到边到位。
拿在手中看了一会儿后,他露出思索之色。
随后神色多少变了。
他这样的反应,将在场的翰林院当中的一些人,给看的心里面越发的好奇起来。
不知道皇帝都写了什么,居然能让朱善这样反应。
“看好了没有?看好的话就将之传给他们也看看。”
朱元璋等了片刻后,指了指那些方才出言反对使用标点符号的人。
朱善便将之递给了边上的人。
这人结过看了看后,很快神色同样显得有些异样。
然后又递给了其余人。
这让越来越多的人,心里面都极其的好奇。
在止不住的想,皇帝在这纸上面写的到底是什么?
看起来很是不一般的样子。
就连宋濂也同样心中好奇……
“既然都看了,那就由你来说说,咱写的这对联该怎么读吧。”
朱元璋指指朱善。
宋濂,还有在场的另外一些人,闻言不由的微愣了一下。
不是……这什么叫做所有的人都看了?
他们这些人还没看呢!
“陛下,您写的这幅对联,上联为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
下联为喂猪长成象,老鼠都死光。
横批为:人多,病少,财富。”
“还有没有别的意思?”
朱元璋望着朱善询问。
朱善闻言,神色显得有些异样。
“陛下,这……当然还能读出另外一层意思。
不过……不过这不是什么好意思。
谁家也不会张贴这种对联。
所以……臣便不说了。”
朱元璋道:“你不说,咱来说。”
朱元璋让人把那张,他亲自写的纸拿了过来。
提笔笔在上面点了几点,而后面向众人显示。
众人再去读,同样的字,全然变了一个意思。
“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喂猪长成象老鼠,都死光,
人多病,少财富。”
“看到了没有?这就是咱说的用标点的必要性。
同样的一段话,断在不同的地方,所能表达的意思便是不同。
甚至于是截然相反。
就比如这既可以组成寓意的很好的一幅对子。
同时又能变成恶毒的诅咒。
不同的人看,就能理解出不同的意思。
一段话都如此,那么儒家经典,还有平日里的书信往来这些,会不会也容易被人误解?
把原本的好意,给曲解成别的意思,从而引发非常不必要的误会?
在这个时候,是不是就能体现出这标点的必要性了?
若是有了标点,把标点往上面一加,是什么意思就是什么意思。
清晰明了,断无更改的可能,也不会让别人误会。
更不会被别人暗算。”
朱善闻言,神色为之变动,而后点头称善。
表示皇帝在这事上,说的很对。
皇帝都把这话给说出来了,他还能说些什么?
话说,他在看到皇帝所写的这副对联时,就已经明白皇帝是什么意思。
接下来又会说出什么样的话。
但是对此,他也没有别的什么办法。
这两层意思,别管他能不能解读出来,愿不愿将之全说出来。
在皇帝写出这么一副对联时,皇帝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必然能够达到皇帝,所想要的这个结果。
在这件事情上,他们已然是落入到了下风。
面对这么一副对联,如此生动的例子。
他就算是弄用出一些理由来反对,也同样不成。
这副对子将会让所有的理由,都变得苍白无力。
什么叫做突然想起?
皇帝绝对是有备而来!
这一次来翰林院这边,最根本的就是冲着这标点来的。
包括考成,都只是顺带的事儿。
还有,这副可以完全解读成两个意思的对联,又是出自谁之手?
是谁向皇帝进献的?
对于向皇帝进献这副对联的人,朱善那是咬牙切齿。
皇帝是什么水平,他心里面自有定论。
一个放牛娃出身的皇帝,二十多岁才开始学习的人,就算能读得懂四经五书,认了一些字儿也不行,没有那么高的水平。
对联肯定是别人进献给他的。
也是因此,心里面才越发的恼怒。
觉得文人里面,也并非是一心,里面有着诸多的奸佞!
在如此重要的事情上,都不一心。
帮助皇帝,助纣为虐,完全不考虑他们众多数人的整体利益。
为了个人的一些利益,向皇帝拍马屁。
做出这种事情来。
当真不当人子!
“宋先生,你以为如何?”
朱元璋望向了宋宋濂。
在这事情上,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宋濂,对着皇帝拱手道:
“陛下,臣觉得陛下所言极是。
若无标点,很多书确实都不好读。
一些地方,没有人专门的指教指点,很容易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甚至于会被一些学问不够,或者是有心之人,给故意曲解成别的意思。
臣觉得,陛下推行标点,再好不过。
有了这标点,意思明晰。
不再是什么人,想要怎么读就能怎么读的。
确实有利于众人学习,也有利于经典传播。
又能规范圣人意思,不被人胡乱的曲解。
是一大重要举措,也是一桩盛事。”
宋濂对这事儿满口赞成。
简化字他都接受了,拼音也同样接受了。
现在皇帝再搞出一个标点来,那他还能说什么?
也不差这一哆嗦了。
再说,就算是自己也不赞成,皇帝的性子摆在这里,也必然会压着所有人,将这事儿给推行下去。
既然如此,拿自己自然而然,也就没有必要,在这个事情上和皇帝对着干,唱什么反调。
这件事很不明智。
况且,平心而论,这个举动确确实实也有很大的作用。
标点确实有存在的必要。
朱元璋闻言,哈哈笑道:“听见没有,宋先生都同意了,看了也都说好。
那说明这就是个好东西。
年后朝臣再上奏书,全部都要加标点。
官府的公文这些,也全部要加标点。
一切文字往来,都需要加标点,否则便是不合规。
到了明年,也将列入到考成中,成为考成的一项指标。
包括在校的学生等,在行文之时,同样要加上标点。”
朱元璋挥舞起来考成大棒。
汉语拼音,加上简化字,再加上标点符号。
三大利器同出,接下来传播学问,有了更好的基础条件。
听了皇帝的话,不少人暗中撇嘴。
什么叫做宋先生都说好?
你这个当皇帝的,都已经把话给说到了这个份上,宋先生他就算是不想说好,又能怎么样?
根本就没有反对的机会!
皇帝真不当人子!
也有一些人在暗中骂宋讷,觉得这事,十有八九就是宋讷个北侉子给皇帝出的主意。
毕竟论起读书做学问,北侉子和他们比起来,那当真是差远了。
北侉子没办法与他们争雄。
只能是想一些别的办法,尽可能的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
降低学习的难度,让更多北方之人学习学问。
这种手段,当真无耻!
这就是皇帝出身低,所带来的一个隐形的好处。
许许多多的人都因为皇帝的低出身,而对皇帝形成了一些偏见。
尤其是在学问上面。
那么在学问的诸多事情上,皇帝要是做出来了一些,出人意料的举动。
很多人下意识的都会认为,这不是皇帝自己能干出来的。
是有人在后面,给皇帝出招。
会下意识的找到一些人,来为皇帝背锅。
比如宋讷,此时就被很多人把锅给他背上了。
“陛下,若是所有的经典这些都用简体字,加上标点符号。
那需要费上诸多的钱财,对其进行重新雕版印刷,制作成书籍才行。”
宋濂开了口。
就算是圣人的经典想要传播,也同样需要钱。
朱元璋道:“无妨,这个钱朝廷出了。”
听到朱元璋的话,在场的许多人,都是不由的暗中腹诽。
皇帝手里面有太多的钱,也不是好事儿。
没事的就喜欢瞎搞。
皇帝折腾了当官的,从他们手里面弄出了那么多的钱。
现在又开始不干人事,折腾起学问来了。
但想归想,却也没有人胆敢再说什么。
这件事儿就此被定下。
朱元璋把这事说定后,打开翰林院的考勤表进行观看。
很多人的心,也随之悬起。
就算是宋濂,神色都多少有些变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