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泰昌大明 > 第776章 宦官聚会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776章 宦官聚会

    第776章 宦官聚会
    高时明收起伞,将之斜靠在院门外的石墩上。伞面还挂着水珠,顺着伞骨往下淌,很快就在青石板上积出一小滩水渍。他抬手理了理被雨气沾湿的袍角,上前两步,抓住门环,轻轻磕碰,发出“笃笃笃”的轻响。
    不过片刻,门内便传来了细碎的脚步声,接着门“吱呀”一声被拉开了半扇。
    一个约莫十七八岁的宦官探出头来,穿着淡蓝色的宦官袍,领口绣着一圈细白的云纹,发顶梳着整齐的小髻,髻上插着一根乌木簪。
    宦官的嘴角原本挂着几分迎客的笑意,手也搭在门上,准备开门,可看清门外三人时,他的笑意瞬间僵住,下意识往后缩了缩,眼神也变得直愣愣的:“不是谢郎中啊.你们是谁?”
    宦官的目光在众人的身上转了两圈,最后定在为首的高时明脸上。他的眉头微微蹙起,像是在努力回想什么,嘴里还喃喃:“您是.”
    宦官觉得高时明很眼熟,但高时明对眼前的宦官却没什么印象:“我是新设海关总署署长高时明,听闻礼仪房的刘克敬刘公公在此暂住,故特来拜会。劳烦你通报一声。”
    那宦官闻言,眼睛一下子亮了,他下意识地弯下腰来,语气也恭敬了许多:“哦!原来是高先生!”
    高时明愣了一下,这才仔细打量起眼前的宦官——眉眼清秀,下巴尖削,确实有几分面善,可实在想不起在哪儿见过。“你认识我?”
    “学生刘典,”宦官后退半步,躬身作揖。“拜见高先生!”
    高时明这才反应过来:“你也是内书堂出来的?”
    刘典直起身,脸上带着几分腼腆的笑意,点头应道:“回高先生的话,学生是万历四十年入的内书堂,本姓周,后来才改的刘姓。”
    高时明仍旧想不起对方这张脸,但这并不妨碍他在脸上堆出一副熟稔的样子:“哦,原来是你!周典。我想起来了。你是什么时候跟了刘公公?”
    刘典垂在身侧的手轻轻攥了攥,眼底飞快掠过一丝失落——他分明记得当年在内书堂,高先生还夸过他字写得好,可看这模样,先生显然没认出他。连他的本名都记不得了。
    不过刘典还是很快就敛去了情绪,依旧恭敬回话:“学生是万历四十二年认的干爹。那会儿,干爹还在尚衣监当差。后来,干爹调到司礼监,学生还跟着他来拜会过您老一次,只是那会儿您太忙,没敢多打扰。”
    高时明顿时面色一滞,颇有些尴尬地笑了笑。他哪里记得什么拜会的事?他在内书堂当差那会儿,每年都会有上百名乃至几百名宦官入学结业,他哪能个个都记得?
    高时明觉得脸上有些发烫,忙干咳一声,转移话题:“原来如此。那你干爹现在在院子里吗?身子可好些了?”
    刘典的失落来得快,去得也快:“在的,只是干爹今早起来后,身子还是有些虚,这会儿正在里屋的榻上歇着呢。”他侧过身,朝院内抬了抬手,“高先生,还有这二位公公,外头雨还没停,先随学生去厅上坐会儿,喝杯热茶暖暖身子吧?”
    高时明脚步没动,目光往院内瞥了瞥:“刘公公若是不便见客,我们也就不进去叨扰了,改日有机会再来拜访也是一样。”
    “那可不成!”刘典连忙摇头,语气恳切,“列位既然来了,哪有在门外站会儿就走的道理?再怎么也得进来喝口热茶暖暖身子。干爹要是知道学生就这么送了客,日后肯定会责备我的。”
    高时明见他态度诚恳,也就不再固辞。“也好,那便叨扰了。”
    刘典立刻拉开大门,引着三人往院子里走。
    院子不大,中间铺着青石板路,两侧种着几株芭蕉,雨珠打在宽大的蕉叶上,发出“沙沙”的声响。石板路尽头便是客厅,木质的门窗擦得干净,门上挂着暗黄色的竹帘,隐约能看见里面的桌椅。
    到了正厅门口,刘典伸手撩开竹帘,里头立刻透出暖融融的气息——原来客厅的角落里生着个小炭炉,炉上温着个陶壶,水汽轻轻地飘着。
    厅内摆着一张八仙桌,擦得锃亮,两侧各放着几把梨木椅,桌上摆着青瓷茶盘,和一个青瓷瓶,瓶里插着一把新鲜的芦苇。桌旁,立着两个约莫十岁的小黄门,都梳着双丫髻,穿着浅绿小袍,见人进来,忙垂手站好,大气不敢出。
    “高先生,二位公公,请坐。”刘典引着三人到桌边坐下,又转身对那两个小黄门吩咐,声音比刚才沉了些:“还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去沏茶?”
    “是。”两个小黄门齐声应着,随后一个风风火火地去后面的架子上拿驿站送来的茶叶罐,另一个则走到炉边小心翼翼地提起陶壶。
    ————————
    刘典看着两个小黄门端着茶具忙前忙后,转身朝高时明等人拱了拱手:“高先生,您几位先稍坐,学生去后院跟干爹说一声。”
    高时明正端着刚沏好的热茶,指尖触到温热的瓷壁,抬头笑道:“你去吧,我们就在这儿听雨饮茶,也算是一番雅致。”
    刘典应了声“是”,便脚步轻悄地退出了客厅。
    院外的雨还没停,芭蕉叶上的水珠顺着叶脉往下淌,“嘀嗒”落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刘典沿着走廊往二院走,脚步放得又轻又缓,鞋底蹭过湿滑的石板,几乎没弄出什么声响。
    二院正房的门此时正虚掩着,门楣上挂着的竹帘被雨水打湿,垂在门边被风吹得轻轻摇晃。刘典凑到门边,先是侧耳听了听,随后伸出手指,轻轻地叩了叩门板,声音压得极低:“干爹,是我。”
    门内很快传来脚步声,接着门被拉开一条缝,一个二十出头的宦官探出身来。他穿着深青色的宦官袍,领口绣着暗纹,面容比刘典沉稳些,正是刘典的师兄刘策。见是刘典,刘策立刻皱起眉,嘴凑到他耳边,声音压得几乎听不见:“你动静小点!干爹刚睡着,好不容易才安生。谢大夫来了?”
    刘典连忙摇头,也学着他的样子压低声音:“不是谢大夫。”
    “那你跑来干什么?”刘策的眉头皱得更紧,伸手要推他出去,“赶紧滚,别吵着干爹,不然有你好受的。”
    “是高先生来了!”刘典赶紧解释道。
    刘策一愣,眼神里满是疑惑:“什么高先生?哪个高先生?”
    “就是在内书堂管事的高先生啊。”刘典说。
    “内书堂的高先生”刘策到底出来久了,一时也想不起高时明的那张脸:“到底是谁啊?”
    刘典一急,但又不敢直呼高时明的名讳,便怔在那里。
    刘策盯着他看了片刻,眉头慢慢舒展,像是在翻找久远的记忆,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口:“你说的该不是云峰先生吧?”
    “对对对!”刘典也在回忆高时明的自号,刚想到一个“云”字就被刘策点出来了。思绪通达之下,他竟猛地一拍巴掌,“就是高云峰,高先生!”
    刘策一把抓住刘典的手,瞪着眼,示意他动静小点:“高先生怎么来了?”
    “我”刘典又是一怔,耳朵慢慢红了。“我没细问。就想着先来告诉干爹”
    “你个傻子!”刘策抬手在他后脑勺上轻轻拍了一下,语气里有嗔怪,却也带着几分无奈。“怎么连人家为什么上门都不问清楚就来了?”
    刘典缩了缩脖子,小声辩解:“我倒记得高先生他老说,他现在是什么新设衙门的署长。兴许是出差下驿,听说干爹在这儿,所以就带着下面人过来拜会了师兄,咱们要不要请干爹起来?”
    刘策脸上露出难色,回头往次间瞥了一眼,声音又软了些:“干爹刚睡着没半个时辰,这要是叫醒了”
    他的话还没说完,次间忽然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动。接着,刘克敬虚弱的声音飘了过来,带着几分沙哑:“吵吵什么?大夫来了就请进来,别在门口嘀咕。”
    刘策脸色一变,连忙推开刘典,快步走进院内,刘典也赶紧跟了上去。次间的门帘半撩着,能看见刘克敬躺在榻上,手肘撑着榻沿,正想坐起来,脸色泛着浅黄,嘴唇也没什么血色。
    刘策快步走到榻边,伸手扶住他的胳膊,声音放得极柔:“干爹,不是大夫,是高云峰,高先生来了。”
    “高云峰?”刘克敬顿了顿,呼吸有些急促,“你说的是高时明吗?”
    刘策没有答话,而是回头看向跟在身后的刘典。
    “是的干爹,就是他老人家。”刘典连忙点头,凑到榻边:“还带了两位六七品的公公,这会儿都在前院会客厅等着呢。”
    刘克敬沉默片刻,脸上逐渐浮现出思索的神色:“他怎么会来这儿?”
    刘典心里一紧,不敢说自己没问,只能含糊着回话:“他老应该是得了个新差事,兴许是要去哪里考察,听说干爹您在这儿,所以就过来拜会您了……”
    刘克敬点了点头,撑起身子想要下床:“扶我起来,我去见他。”
    “干爹!”刘策连忙按住他的手,语气里满是担忧,“您这身子才刚好些,还发着虚,要不我去跟先生说一声,改日再……”
    “改日,改哪日?他南下,我北上,鬼知道哪天才能碰上。”刘克敬白了他一眼,“以前在司礼监的时候,他对我照顾不少。现在人家特地过来拜会,我躺着不见,像什么话?赶紧,别废话了,伺候更衣。”
    他说着,又往起撑了撑身子,刘策没敢再拦,只能无奈地叹口气:“哎,那我去给您拿衣服。”
    ————————
    廊下的雨似乎又小了些,但芭蕉叶上的水珠却仍不断地顺着叶尖往下坠,“嘀嗒”落在青石板上,晕开一圈圈浅湿的印子。
    不多时,游廊尽头传来了轻缓的脚步声,伴着一阵隐约的咳嗽。刘克敬扶着刘策的胳膊,慢慢走了过来。
    他身上换了件深紫色的宦官常服,胸前绣着一朵碗大的暗纹葵,这身衣料略显宽松,衬得他原本就单薄的身子更显瘦弱。刘克敬脸色依旧泛着浅黄,嘴唇没什么血色,走几步便要微微喘口气,左手还下意识地按着胸口,显然是病体未愈。到了会客厅门口,他抬手示意刘策退下,自己扶着门框,先缓了缓气,才掀帘走了进去。
    厅内的茶烟正袅袅飘着,高时明刚端起茶盏,指尖还沾着瓷壁的温气,瞥见帘影晃动,立刻放下茶盏站起身。方正化与庞天寿见状,也连忙跟着起身,三人都敛着神色,候在桌旁。
    “行简兄。”高时明率先迎上,拱手作揖,语气里带着几分真切的熟稔,“许久不见,没想到竟在这河西务驿巧遇。”
    刘克敬也勉力抬手回礼,声音带着病后的沙哑,却依旧保持着礼数:“永升兄客气了。算起来,确实有小半年没见了。”他顿了顿,目光投向厅外的雨色,轻声问:“久离京师,不知圣躬近来安否?”
    高时明闻言,脸上的笑意似乎深了些:“圣躬安。我出京之前曾有幸得见天颜。那真是天日之表,气度凛然,令人不敢直视。”
    刘克敬眼中闪过一丝意外,对于他们这种并不贴身伺候起居的宦官来说,面圣可以说是一种殊遇了。不过,他心里虽然好奇,却没有多问,只顺着话锋点了点头,便将目光转向高时明身后的两人了:“不知这二位公公是?”
    “哦,倒是忘了介绍。”高时明侧身让开半步,先指向方正化,“这位是西厂外稽司稽查方公公正化。”
    方正化立刻上前一步,拱手作揖,声音清亮:“不佞方正化,见过刘公公。”
    听见西厂的名头,刘克敬的心里立刻起了一丝警惕。他眼神微凝,但面上却依旧带着笑意,抬手虚扶:“原来是方公公。如此挺然卓立,真是英才少年!”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