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红楼兵圣 > 第359章 闯破天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59章 闯破天

    第359章 闯破天
    曾直连夜收拾行李,赶往了大同。
    严中正异常激动。
    “总镇,机会来了。”
    永兴军如果乱起来,能压住的只有大同西军,虽然不信汤平他们会造反,但是闹一闹还是有胆子的,属于雪上加霜了,只有总镇才能收拾残局。
    朝廷不用也得用。
    “先等曾直前往大同搞清楚局势吧。”王信不太肯定,信息传播速度太慢。
    “不能急。”
    张云承突然说道,“以我对兵部的了解,兵部更可能使用胡立勇。”
    “不可能。”
    严中正不认同。
    张云承看出严中正的思路,直接指出:“天成军实力虽弱,但是保持了完整,而且坐镇大同东部多年,反观永兴军虽乱,但也是部分士兵,而不是全部,至于大同西军,大同西军虽然在闹,但是这么多年来,闹事的军镇不缺大同西军一个,兵部有经验应付。”
    严中正愣住了,张云承与自己看事情的角度不同,竟然从兵部出发,确实是自己没有想到的。
    张云承很明白朝廷的想法。
    如果让总镇回大同,等于朝廷在大同这些年的手腕彻底失败,又回到当初冯庸的局面,那么宁愿选择一个慢一些,可能有些风险的选择。
    胡立勇实力弱,在朝廷眼里听话,属于可控对象。
    “那我们一点机会也没有?”严中正叹道:“那曾直可就白跑一趟了。”
    “不一定。”
    张云承又提出了不同看法,笑道:“如果胡立勇没有搞定,那么朝廷无人可用,只能启用总镇大人了。”
    “朝廷多得是大将,万一不用总镇呢。”
    “朝廷必然用。”
    张云承看向王信拱了拱手,敬佩道:“总镇多年的好名声,朝廷到了最后一步,必然会用总镇的。”
    “的确如此。”
    王信认可了张云承的说法,他也是这么想的。
    用自己便宜。
    这是自己最大的优势。
    冯庸离开大同,是因为军事和政治上的双重失败。
    自己离开大同,朝廷只需要一封旨意,自己毫不犹豫的遵守,
    同样的选择下,朝廷必然选择自己。
    至于王子腾、朱伟等,张吉甫绝对不会用。
    至于亲信,张吉甫手里的人也不少,
    但是一个山东平叛,张吉甫投入了很多得力将领,如跟随他多年的刘齐,还有接管各地兵权,如周文这批人,一个萝卜一个坑,短时间内不好抽出来。
    而且张吉甫更要考虑,自己选出的人能不能成功。
    犹如周文。
    至今连大同西军也没有掌控住,反而闹了起来。
    如果胡立勇都失败,那么一般人更无可能平息大同兵乱,这可不是百姓造反,如何慎重对待都不为过,于公于私,张吉甫都得考虑万全之策。
    所以的确如张云承所言。
    无论是张吉甫,还是朝廷,都不会轻易放弃,也就是多半调用胡立勇,除非胡立勇也失败,那么有七成的把握,张吉甫或者朝廷会启用自己。
    这是自己的机会吗?
    王信不知道。
    当忠臣还是奸臣,王信从来不考虑,只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
    曹操刺杀董卓,拼命攻打董军,想要力挽狂澜。
    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做的都是自己要做的事。
    抗倭,平胡,要求手下消极剿贼,同样也是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朝廷做得好,天下太平,自己就是一个保家卫国的武夫罢了。
    如果朝廷做的不好,天下大乱,自己同样是一个保家卫国的武夫罢了。
    安禄山的崛起,同样也是大唐内忧外患,各方积弊下,使用安禄山不光便宜,而且好用,所以不停的坏局势下,才有了安禄山权势一步步的升高。
    袁世凯的崛起,同样如此。
    任何人都是如此。
    相同的地方是先做好自己的事。
    董卓在霍乱之前,一样是镇守一方的大将,平息胡患多年。
    至于自己?
    大同要保,山东乱民也要保。
    自己能力有限,走一步是一步,保一个是一个,至于自己能走到哪里步,其实不取决于自己,而是取决于朝廷。
    “告诉赵雍、汤平、张灿、刘通。”
    “控制大同局势,保存各方性命,减少不必要的流血。”
    王信有了决心。
    “喏!”
    严中正大喜。
    王信起身离开桌子,来到窗边看向窗外的老树,不禁叹了口气。
    赵焘这个罪魁祸首只是个药引子。
    没有他,大同迟早也得乱。
    但是要说他只是药引子也不全是如此。
    一个赵焘惹不出这么大的乱子。
    乱兵杀了他,哪怕手段再残酷,王信也不觉得乱兵错了。
    大户们作恶多端,把百姓们逼到绝路,等百姓们掀了桌子,这时候又来说百姓手段多残忍,多么没有人性,实在是可笑。
    到底是大户们作恶的多,还是百姓们作恶的多呢。
    任何的朝代,只要大户们能控制住自己的欲望,那么就会进入盛世,反之则会沦为末世。这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由来。
    可惜。
    虽然看清楚了问题,但谁也解决不了人性中的恶。
    王信也知道自己解决不了人性的恶。
    所以很冷静。
    其实自己真没有打算做什么,可事物推动自己一步步往前,王信如何不知道自己已经开始遭受猜忌,继续下去的话,朝廷与自己很难和平共处了。
    张吉甫把自己高高挂起,换个角度想,何尝又不是保护自己呢。
    否则自己成为了冯胖子,而且是比冯胖子更厉害的存在,朝廷必然会打压对付自己,自己手下一帮人,想退也退不了。
    打压四王。
    北静郡王早失去了自己的藩地,虽然有其余三王的支持,在北京成为郡王们的行走,影响力不小,但没有兵权就是无牙的老虎。
    东平郡王和辽东都司互相争权夺利,斗争多年,没有多余的精力,所以目前不足为患。
    安南郡王指挥失利,导致前线大败。
    自己力排众议求和,虽然损失了些许无足轻重的威望,但也压住了安南郡王,顶着战败的名头,他的腰杆硬不起来,对面的土军也让他不敢乱动。
    至于西宁郡王。
    西边的戈尔丹汗越来越强势,西宁郡王还指望着朝廷。
    四王守边,虽然有边患,但也让朝廷的确省了不少心,最着急的是四王,往往要求着朝廷。
    前些年为了加强京营,抽调宣府蓟州真保昌平四镇兵力,以至于这四镇兵力合起来也不足二十万,实际更少,如今开始改革,兵册兵额只保留十二万。
    所以一个京营,目标十八万;一个大同镇,目标十万,与辽东镇数量并居第二,远超第三太原镇的六万兵数量。
    而大同镇又没有辽东都司与东平郡王的内斗因素。
    所以京营十八万,大同军镇十万。
    有了这二十八万兵力在手,其余各镇都不敢惹事,只能小心翼翼听朝廷的话。
    张吉甫坐在案几后一动不动,已经枯坐了整整一个下午。
    管家劝了一回,被骂了出来,从来没见老爷如此愤怒,管家在门口等候,不敢进去打扰,连少爷也不敢进去,乖乖等在门口。
    “二百万两银子。”
    “为了这二百万两银子,费劲了心思,现在倒好,处处闹了起来。”
    张吉甫终于坐不住,心情烦闷的起身。
    自言自语来到一副画前。
    墙壁上悬挂的“六龙图”,出自于南宋陈容所画,极为的名贵,千金难求,一副画可以卖一万两银子,而且有价无市,追求者众。
    这是去年年关前,张文锦归京所送。
    不光是自己,朝堂诸公都有收到,各有一份名贵的礼品,可见张文锦的孝心,难怪名声不错,很多人喜欢看重他。
    “父亲。”
    终于。
    张吉甫的长子大着胆子走进来,说道:“李督院认为张文锦办事可靠,能力卓越,在大同的时候信手沾来,没出任何事,提议让张文锦回大同,父亲为何拒绝?”
    “张文锦又给你送礼了?”
    张吉甫鄙视了一眼。
    没想到父亲问的如此直白,其立即结巴了起来。
    自家子弟多不成器,张吉甫有些理解了恩师,恩师喜欢弟子,更胜于儿子。
    “张文锦有个屁的本事。”
    张吉甫越发烦闷。
    自己应该早点学恩师,多培养一些得意门生,虽然自己不缺门生,但是心思没有放在这方面,一时间看不到令自己满意的门生。
    反倒是王信。
    这小子也不再年轻,可一直受到自己喜爱。
    偏偏老天爷爱开玩笑啊。
    如果王信坐镇大同的话,自己什么心都不用操。
    难道真没有机会?
    张吉甫决定等一等。
    ——
    大同乱兵造反。
    郭鉴一呼百应,众兵响应,很快有柳忠这些中下级武官投奔,几日下来竟有了数百规模,担心朝廷报复走啸塞外,同时立足焦山坡屯田种地。
    永兴军总兵冯蒙第一时间带兵去平,半路上士兵哗变。
    总兵被俘,被乱兵割去耳鼻,最后有武官阻挡才没有杀掉,狼狈的逃回大同城。
    永兴军兵力三万,大同城镇守不到五千。
    抽调三千兵马去平叛,不光大败,反而投奔去了千余人马,连总兵都给重伤。
    “不是我们不救,是使唤不动下面的兵。”
    逃回来的永兴军右路参将李齐心有余悸,当时的场景吓死人,幸亏有家丁保护自己,士兵们也没有一拼到底的架势,自己才能全须全尾的回来。
    “属下就说平日里对民兵们好一点。”
    魏毅抱怨道。
    大同城乱成一锅粥。
    本来张文锦走后,永兴军就群龙无首,现在连总兵都被割去了耳鼻,威望大失,更压不住各处兵堡,守着兵堡的多是民兵,不跟着造反就不错了。
    指望调动他们去平叛,必然又一次大败。
    谁还敢去尝试。
    “等吧。”
    魏毅无奈道,“江提标被乱兵裹挟,打着他的名义作乱,总兵现在也不见人,提标又不打算出兵,现在只能等朝廷主意了。”
    偌大的永兴军,竟然调动不起来。
    魏毅感到可笑。
    “还是别出头的好。”李奇打定了主意,反正又不是自己捅的篓子,被把自己给折进去。
    “完了。”
    有名武官跑来,惊恐道:“西军总兵也被抓了。”
    不到一个月。
    大同彻底乱了,但是又很诡异。
    商队继续经商,牧户继续放牧,农户继续耕地,营兵也好,民兵也好,乱兵也罢,各自守着自己的地盘,井水不犯河水,竟然保持了平衡。
    唯独朝廷对地方失去控制。
    其实最先绷不住的是永兴军,大同军镇需要朝廷的供应,无法自给自足,永兴军首当其冲,营兵们一个月没有领到军饷军粮,开始躁动不安起来。
    至于各处民兵,他们早就是自生自灭,反倒现在不用听人使唤,只需要给自己干活,一块荒地,一块菜地,日子虽然清贫饥寒,但比以前竟然还好过了。
    只有一处不同。
    大同西军安静的不像话。
    胡立勇派出去的人,一个个回来,带回来各处的情报和消息。
    “先对永兴军下手。”
    “永兴军离的近,无法绕过永兴军先去对方西军,而且收拢了永兴军,大同西军还敢顽抗不成。”胡立勇拿定了主意,点起了兵马。
    根据朝廷旨意,他将代管大同。
    这是他的机会。
    急忙带上自己的亲卫先去接管大同城。
    救兵如救火,耽误不得。
    大同还有几千人马,又是永兴军的精锐,到时候两部合兵,然后一一击破各处乱兵,胡立勇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大同各将没有拒绝,任由胡立勇出头。
    “别的我不担心。”
    总兵冯蒙在家中忍受不了屈辱,竟然自杀了。
    城里武官最高的只剩下参将李奇,另外一位参将在乱兵手里,李奇双手支持胡立勇去解决乱兵,只要不然自己出头,随便胡立勇行动。
    胡立勇顺利接管大同,信心大涨,又冷静道:“只担心大同西军和乱兵勾连,所以为了尽快平复,还请魏毅看在一场同袍的份上,前往焦山坡招降军卒,这样也能减少伤亡。”
    同在大同军镇,胡立勇对永兴军知根知底。
    魏毅在士兵们中名声不错,永兴军许多士兵比较喜欢魏毅,所以由他出面,很容易获得乱兵们的信任。
    胡立勇的主意并没有问题。
    大同军镇现在虽然乱,但总体上乱兵成不了气候,不可能拿下大同城,不过是多方因素导致的一时间假象罢了,民兵不会是营兵的对手。
    “我同意。”
    魏毅答应了胡立勇的计策。
    获得招抚,对乱兵们是最好的结果,魏毅高兴的上路。
    第三日。
    魏毅带着郭鉴回来,郭鉴愿意归顺。
    胡立勇笑着留下郭鉴,继续派人去招降更多的军卒回城,形势一片大好。
    三月初八。
    郭鉴被下狱,胡立勇同捷报一同押送入京。
    柳忠带人奋力截杀未成功。
    郭鉴伤重而死。
    柳忠以血画脸,全军明志,突袭大同城。
    大同守兵打开城门。
    乱兵入城。
    胡立勇闻变,翻墙逃跑,隐匿于民房,结果没有逃出去,被乱兵搜捕了出来,当众斩杀,亦裂其尸。
    柳忠自称闯破天。
    纵火焚烧大同府城门、都御史衙门、总兵衙门,号召各路同袍,柳忠自奉为帅。
    是日。
    忠与众约。
    勿犯百姓,勿掠仓库。
    众曰诺。
    只是此事没人留意一件小事。
    魏毅带着自己的人马投奔去左云城,进入大同西军的范围。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