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红楼兵圣 > 第357章 出事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57章 出事

    第357章 出事
    右路军七千人,抽调走了四千人,只剩下不到三千人守着营区。
    从河西营到别的营区。
    张云承一步步跟在曾直后面,心情复杂。
    “怎么,感觉被我甩在后头了。”
    曾直是个聪明人,看出张云承的心思,不但没有避开,反而直接揭开话题,让张云承退无可避。
    张云承脸色一沉。
    不过张云承性格不同以前,细思片刻,反而露出了笑容。
    “命里有就有,命里无就无。”
    曾直大奇。
    “你以前不是最讨厌这些浑话么,如今怎么信命了。”
    “总镇大人不也是说过,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话,有时候不得不服。”
    张云承选择相信曾直。
    有些话题说开了,反而更好过一些。
    不让藏在心里头,敏感之下,对谁也不好。说开了,大家笑一笑,还是以前的朋友。
    果然。
    承认后,张云承发现没有自己想象中的羞恼,反而如释重负。
    “走吧,我带你去看看我们总镇最大的秘密。”
    张云承愣住了。
    不知道曾直是玩笑话还是什么意思,见到曾直走开,只能先跟上。
    “中郎。”
    “中郎。”
    来到一处院子,有几名兵丁守着。
    曾直递上了腰牌,士兵们打开院门放行。
    等进了屋。
    满屋子的书架,书架上摆满了册子。
    “这些都是我们的账册,你既然担了参军一职,不能对这些不了解,否则出不了主意。”曾直找到几本册子,摊开到桌面上,示意张云承来看。
    张云承不敢看。
    “总镇同意了吗?”
    “就是总镇的交代,不然你以为啊。”
    被张云承小心翼翼的模样逗笑了,曾直笑着解释,“总镇向来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只要用了的人就不会怀疑,必然重用。”
    张云承皱了皱眉头。
    这可不是好习惯。
    虽然能尽快收拢人心,但也容易犯错,而且是大错。
    “放心吧。”
    曾直如何不明张云承的忧虑,“你能想到的,我也想到过,反正总镇这些年没有看错过人,你以后就知道,光这份本事,你我都得服气。”
    “难道总镇从来没有看错人?”
    张云承不可思议,也不敢相信。
    “以后你就知道了,我现在说了你也不信,还是先了解这些吧。”曾直指了指账册。
    人事、财政。
    永远都是核心。
    账册就是半个人事和财政,了解账册,等同于彻底了解大同西军和右路军。
    张云承不再犹豫,随着曾直翻阅账册。
    曾直也没有丢开手,那些比较细碎的账目,在张云承身边亲自讲解,张云承也时不时询问。
    过了片刻。
    张云承脸色越来越凝重,眼睛里满是不可思议。
    “河西营的房租,是总镇最初的收入,三百两每年,你可别小看这三百两,解决了最初河西营的吃饭问题。”曾直笑道。
    张云承已经说不出话来。
    “河西集市竟然每年还会交给总镇九千两银子?”张云承不敢置信。
    河西集市一年比一年规模大,参与的势力复杂,连五城兵马司都不敢插手。
    “河西集市和总镇渊源颇深,以河西集市的体量,本不该只有九千两,不过你应该知道,这九千两已经不容易了,还是扬州商会的功劳。”
    张云承继续看下去。
    “聚众昌五万一千两。”
    “薛家六万两。”
    “李记炮厂四百二十一两。”
    “刘师傅鸟铳厂三千四百六十七两。”
    大大小小合起来,一年的收益能有十二万余两银子。
    然后是各军的支出。
    “难怪大同西军能打。”
    张云承突然懂了,仿佛找到了关键之处。
    “不光如此。”
    曾直摇了摇头。
    总镇身边能出主意的人太少,而且曾直也希望张云承能站稳脚跟,以张云承和自己的关系,总比自己势单力薄的强,曾直认为自己并不是小气的人。
    “早在总镇初入京营的时候,那时候恰逢京营练兵,总镇就有他的一套做法。”
    “哦?”
    “朝廷没钱,各处都在拖欠,所以多年以来,军将私人蓄养家丁成风,朝廷保持了默许,而养家丁的钱从何而来?还不是把朝廷发下去不多的军饷,集中到了家丁的身上。”
    “其中的弊端不用我说,你在兵部观政多年比我清楚,而我们总镇选择军队经商,自产自救,所以同样极少的军费,总镇不但可以养活更多的兵,而且还是营兵。”
    通过这些账目,加上曾直的解释,张云承心里门清。
    “说的简单。”
    张云承感慨。
    “军队经商,自产自救,并不是总镇第一个提出来的,远的不提,张阁老还在金陵的时候,不也是让应天营经商么,结果效果很差。”
    这件事曾直倒是不清楚,好奇道:“这是为何?”
    “应天营虽然维持住了规模,但是战斗力彻底废了,士兵有了门路,当然是钻到钱眼里去了,上头的将领更是一门心做生意,人心散了,军队怎么带的起来。”
    “你看看张阁老入京后,同样的问题,几时还提过军队经商的建议?一句话也不提,不更说明此路不通。”
    “那咱们为何成功了呢。”
    曾直也变得茫然。
    “是啊。”
    “看来你还没搞明白。”
    张云承鄙视了一眼。
    曾直无话可说。
    亏自己还认为自己足够了解,看来还是一知半解啊。
    “难怪总镇稳得住。”
    张云承继续翻着账册,一边理解了王信最近的做法,同时也有些不安,“虽说准备十足,可如此消极应对见招拆招,并不是长久之计啊。”
    “总镇在等。”
    “等什么?”
    “等对朝廷彻底失望吧。”
    经过刚才的事,曾直原先想法是多个帮助,现在改变了主意,自己有自己擅长的,张云承在兵部这些年没有白呆,一眼就看出自己没看到的问题。
    曾直悄然道:“河西营出征,但是总镇交代过,除非是杀人不眨眼的暴徒,否则只是求生的义军,河西营只能退,不能胜。”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何况挂牌的是刘齐总镇,带兵的是参将李威。”
    如果指望的是官兵在山东剿贼失利,张云承不太认可,“不够光明磊落只是一方面。”
    “总镇就是太光明磊落了。”
    曾直冷哼了一声。
    “你是没有去辽东看看,也没有去西北看看,有时候光看邸报还有地方的奏疏,看到的是一回事,亲眼见又是一回事。”
    张云承下意识看向曾直,这位老朋友变了。
    曾直不再隐瞒,“辽东的百姓宁愿抛家舍业,不做人的去投蛮,也不愿意留在辽东了,再不改变,辽东必有大难,更不提西北连年灾情,朝廷救灾不利,饿死者不可计数,但凡有人振臂高呼,必然响应者众。”
    “辽民投蛮是无知,迟早反受其咎,无论如何,也不该投蛮的。”
    “你说得对。”
    曾直没有反对,而是认可。
    张云承越发诧异。
    不等张云承开口,曾直接着道:“投蛮的确是羊入虎口,以蛮人的习性,日后遇到积弊,必先把辽民屠戮一空,可辽民又能怎么办,日后死总比现在死多一丝活路吧?”
    张云承被堵住了。
    半晌。
    “何至于此。”
    张云承无力道。
    曾直也不愿多言。
    大周承袭大明,大明卫所制自己管自己,哪怕是内阁都无权过问。
    如今的辽东都司也是如此。
    御史虽然虚浮于事,地方万事皆弊,可至少大家能看到,辽东都司可是连个声都没有,犹如一个看不见底的无底洞,加上东平郡王的内斗,外有东胡和熟蛮野蛮之患。
    “总镇等得起,我认为总镇必然能等到机会。”
    曾直肯定道。
    “谁知道呢。”
    曾直是辽东大户子弟,他都如此不看好辽东,张云承无话可说,但是也不相信必然之事,以后的事谁能知道,难道辽东就一定会出事?
    万一没有呢。
    就算有,谁知道会要多久,一年,十年,五十年?
    ——
    大同。
    左云城。
    “噼里啪啦。”
    账房先生把算盘珠子敲得不停响。
    周文沉着脸坐在椅子上,亲自等着结果。
    大同西军一万两千人,民兵每个月八钱银子的补贴,营兵每个月军饷补贴一两五钱,一年军费十四万零四百两银子,朝廷只发不到九万两。
    王信有本事,周文佩服。
    可自己变不出银子,谁听话,能投靠自己,谁就多分银子。
    汤平部的军费,自己一分不少,三万七千二百两银子,光他一部就占了三分之一还多,自己掏心掏肺的对他,结果阁老来信,说自己被骗了。
    周文脸色逐渐铁青。
    “汤平来了没有?”
    “已经在路上。”
    “等他一到,把他抓起来,我要亲自审问他。”
    周文恨道。
    幕僚面露迟疑。
    “会不会引出麻烦?”
    镇台大人上任年余,大同西军并没有抓到手里,贸然对参将下手,很容易引起反扑,万一压不住,篓子就捅大了,但是又不敢明言。
    眼前的镇台已经气疯了,幕僚担心遭受牵连。
    嘚嘚嘚。
    张灿骑着马飞奔,身后跟着十几名骑士。
    一路抵达镇远关。
    张灿顺利入城。
    赵雍得知张灿来到了镇远关,大惊的同时,连忙请汤张灿进来。
    “关外出什么事了?”
    赵雍急着问道。
    张灿连夜赶路,风尘仆仆,顾不上休息,面色不明的盯着赵雍,一边说道:“汤平被抓了。”
    “怎么回事?”
    赵雍大惊。
    还以为是关外出事,没想到是关内出事。
    “汤平露了馅。”张灿铁青着脸,“姓周的以公务为名,派人去请汤平回一趟左云,汤平不疑有他,从团山口到左云后就被姓周的抓了。”
    张灿边说,一边紧盯着赵雍的脸色。
    “谁走漏了消息?”
    赵雍意外,逐渐感到不对,又跟着问道:“谁告诉你的?”
    “刘通。”
    刘通就在云川城。
    汤平出事,所以第一个知道的就是他,这件事不奇怪,赵雍面色复杂,“我在镇远关还没收到消息,你远在归云城却先收到消息?”
    “我不跟你扯,刘通怀疑你有什么不妥?”
    张灿不耐烦道:“现在你说个话,要不要救汤平。”
    大同西军的军费是统筹后再进行下发。
    汤平部那边拿了足额的军饷,所以总镇就不用补贴汤平部,省下来的银子,收上来的钱,大头补贴了其余几部,所以各部在军费上,对外一致团结。
    至于朝廷拖欠的军费,大同西军也没有找朝廷要,根本要不回来。
    所以赵雍和汤平之间,除非有私仇。
    “救。”
    赵雍没有犹豫。
    张灿心情变好,“算你识趣。”
    赵雍不快的瞪了眼张灿。
    张灿不以为意,大咧咧道:“我不管你和汤平平日里怎么闹,反正我只认总镇大人,你们谁要是两面三刀,我不怕说实话,已经和刘通约定好了,谁敢出头,我们两个就联手打谁。”
    “随便吧。”
    赵雍摆了摆手,冷着脸道。
    张灿留下一句话,“大同那边很快要出事,大同西军各部都不许动,反正我和刘通盯着你。”
    说完就走了。
    旁边的守备卓志欲言又止,等张灿离开后,卓志才连忙上前,苦着脸道:“抚标大人明明对总镇忠心耿耿,为何不多解释几句。”
    “我问心无愧,用得着解释?”
    赵雍懒得理会。
    自己与汤平不和归不和,但不是因为私利,现在都误会自己是为了争权夺利,解释反倒是像自己心虚似的。
    还有刘通。
    亏自己和他一起抗倭出身,倒头来竟也怀疑自己,先私下联系了张灿。
    别的也就算了,张灿竟然敢威胁自己。
    换做平时,自己定要给他好看,真以为他自封的大同西军第一猛将就能无法无天,可以目中无人?
    想想都憋屈。
    赵雍把自己关回屋子。
    大同会出事?
    张灿久在关外,对内地的消息不会这么灵通,自己都不知道,所以只能是刘通。
    刘通不光驻在左云城,而且和永兴军的魏毅关系也不错。
    没办法。
    军中佩服有本事的。
    刘通的本事,谁敢不服气?
    仗着一身武艺,加上脾气好,在哪里都走得开,朋友到处都是,消息灵通的确没人比得上他。
    那么。
    大同会出什么事?
    赵雍心里纳闷。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