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 第199章 安澜大会启动!沈念研究会会长申时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99章 安澜大会启动!沈念研究会会长申时

    第199章 安澜大会启动!沈念研究会会长申时行
    三月十五日。
    在内阁三大阁臣鲜有的“天塌了我们来扛”的态度下,小万历破例同意,在治河之策尚未明确前,为河漕之事拨付一百万两白银。
    当下的大明。
    许多事情不是无人能做,而是官员之间互相推诿、利益倾轧、结党弹劾,外加朝廷拨钱困难,使得一些官员寒了心。
    有良策也觉得不但难以完成,反而得罪人,故而知而不言。
    此策。
    不是因沈念聪颖而独有他能想出。
    而是沈念没有将个人仕途放在眼里,无惧犯错。
    沈念就像一个火折子。
    将易燃易爆的殷正茂和燃爆点非常高的吕调阳与马自强全都点燃了。
    朝廷提供充足预算,内阁敢于揽责,下面的官员才有胆气主动请缨,治河的成功率才能进一步提高。
    没有张居正的朝堂。
    要想贯彻新政改革,三品以上的实职官员必须拥有这样的胆气。
    ……
    翌日。
    朝廷拟旨对外宣告——
    拨付一百万两白银用于河漕。
    凡五品以上通晓治河之事者,皆可呈递治河新策,竞选河漕总督之职。
    与此同时。
    无资格竞选河漕总督之职的官员胥吏、百姓,有献良策者,亦有重赏。
    前河漕总督吴桂芳的治河之策,乃是五万两级别的治河之策,如今朝廷拨付一百万两,自然要重新拟定治河之策。
    此旨意。
    令京师内一些担任过河道官、漕运官的官员都兴奋起来。
    朝廷给钱,给权,给特例擢升的机会,谁有能耐,谁就能在仕途之上更进一步。
    ……
    两日后,朝廷再次发布御旨。
    命工部牵头,河患主要发生地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四省的地方官协同,筛选懂治河者,然后于两个月后,在京师召开一次安澜大会。
    参与者为——
    地方河道官、漕运官,精通水文、地貌、擅于绘制河道图的官员胥吏,以及常年活跃在河漕之上,有技术或发明的河工、漕工。包括擅于制造专用于河漕之上器械的铁匠、木匠,擅于清淤的浚工、民夫、河兵等。
    朝廷会派遣厂卫秘密监察,有遗漏合乎标准参与者的地方,对地方主官重惩。
    简言之:于治河有利,擅别人不擅者,必须参与。
    这些人将由地方选拔。
    入京之前,所有吃喝用度皆由地方衙门负责,入京之后,则有工部全权负责。
    到时,小万历也会亲临大会现场,接见有特殊技能的治河者。
    此安澜大会的主意,乃是沈念所想。
    其目的,自然是要为新任河漕总督准备好一切可用之才,可用之物,将基础打牢,让新任河漕总督有更加卓越的发挥。
    此事若成。
    便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功德。
    同时。
    内阁三大阁老分别向地方一些擅于治河的官员写信,令他们撰写治河之策,并承诺朝廷能为他们做什么。
    其中,写给巡抚山西的傅希挚、巡抚江西的潘季驯的信件,更是同时署上了三大阁臣的名字。
    可谓诚意满满!
    朝廷这番举动,也使得民间的反响巨大。
    没想到朝廷突然间能对治河的官员胥吏、工匠民夫有如此重视程度。
    要知。
    无论是治河官还是治河民都是苦职位,是很多人都不愿做的差遣。
    治河官承担着“河决即问责”的风险。
    治河百姓更有可能被当作“人桩”强行堵口,而匠籍的技术工匠,每日的工银只有五分,子孙不能擅自改业,俨然是底层中的底层。
    而今,这些经常泡在水里的泥腿子将有可能得到小万历的亲自召见。
    无异是一件稀奇事。
    这一刻。
    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朝廷治河的诚意与决心。
    ……
    这日午后。
    翰林院,学士厅。
    国子监祭酒王锡爵因小万历的日讲事宜来到了申时行的办公房。
    这对同年的榜眼与状元。
    虽然性格一火一水,一急一慢,意见不合时甚至打过架,但私下里的关系非常好。
    二人处理完公事后,便坐在茶台前喝起了茶。
    就在这时。
    申时行笑着说道:“元驭,我最近在研究一人,越研究越觉得当下朝堂有他,实乃我大明之幸,吾等之幸!”
    王锡爵一愣,指了指自己的鼻子。
    “我?”
    申时行嘴巴一撇,道:“你一个一点就炸的炮仗,有何值得研究的?我在研究子珩,越研究,我越觉得他厉害,甚至未来的成就会远远超过张阁老,甚至成为我朝最卓越的首辅!”
    “子珩确实优秀,但想超过张阁老,有些难度吧,细讲讲!”
    申时行缓了缓,轻呡一口茶。
    待急性子的王锡爵快想要开口骂他之时,才缓缓开了口。
    “子珩因在内书堂讲课引得陛下注意而成为日讲官与起居注官,起初,我以为他升官迅速,是因常伴陛下身边,日讲有活力,外加偶尔有些小聪明,但后来我思索了一番子珩做过的一切,越思越感到不可思议。”
    “近三年来,朝堂的许多重要决定都离不开他,从他的废物论、盛时论、安民策到举荐海佥院、设立票拟司等等,没有一策有错,没有一策不是常人难以想到,包括此次在治河之事的建议……”
    “我觉得,当下大明之新政可无张阁老,但不能没有子珩!”
    “子珩做事很纯粹,我从未见过将‘民为贵’思想执行如此彻底的,他是真将‘能苦一苦官员就不苦一苦百姓’执行到了实处,另外,他高明之处在于,为陛下,为满朝文武都设立了一个宏大的目标:让全天下百姓都吃饱肚子!”
    ……
    “另外,我最倾佩的地方是,子珩将张阁老新政变成了万历新政,将朝廷变法变成了全民变法,此举实在厉害,足以使得他青史留名!”
    听到此话,王锡爵的眼睛也不由得亮了。
    历朝历代,新政变革最大的痛处便是人走政息。
    比如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的熙宁变法。
    然沈念不断提高小万历在新政改革的影响,让小万历成为了新政改革的主事人,如此,即使张居正离朝,新政还会继续下去。
    比如当下。
    小万历虽未曾亲政,但全朝皆认为这些策略是经小万历认可,且以后很难推翻的。
    如此,便有了干劲。
    此外,便是沈念对改革变法的开拓。
    他使得大明两京十三省的百姓都参与了进来。
    比如这次即将举办的安澜大会。
    <div id=“pf-15812-1“ data-format=“audio“ data-lazy=“false“>
    换作其他官员,即使开治河大会,也只是召集一众漕臣河臣参与,百姓只是执行者。
    但沈念却用安澜大会提升河工匠人的地位,让他们看到自己在行业内的优秀,让他们献言献策,为治河添砖加瓦。
    这种尊重。
    足以使得百姓们众志成城,与朝廷一起攻克河患,而不是举家搬迁。
    “确实,确实!如此年轻,便有此等觉悟,外加家人更是帮助他,他大概率就是未来的内阁首辅啊!”王锡爵感叹道。
    申时行看向王锡爵。
    “这几年,连同你在内的许多官员,都称我处事中庸,擅于调和矛盾,但做事总是立场不清,接下来,我便以子珩为目标,好好研究研究他,看一看循着他的选择,我都能走多远!”
    “即使仕途一路走不远,我在著书留世这一路也能走很远!”
    说罢。
    申时行从一旁拿出一个厚厚的书册,里面的内容,全都是对沈念在朝堂上所作所为的记录与个人心得。
    他俨然是打算以沈念为主角,写一本大明新政变革的书籍。
    王锡爵凑过去说道:“汝默,我二人合著此书如何,待日后年迈致仕,咱们若不贪不占不兼并土地,若想活得舒坦,没准儿还要靠这本书养老呢!”
    申时行顿时乐了,道:“此事,你知我知,不可有第三人知!”
    王锡爵笑着点了点头。
    ……
    三月二十日,江陵县,张居正祖宅,书房内。
    张居正听闻了朝廷将斥资一百万两白银治河且筹备安澜大会的事情。
    他知,这些主意,大多都是沈念想出来的。
    “好策!好策啊!还是年轻人有胆魄,善于折腾啊!”张居正感慨道。
    若张居正在朝。
    这样的计策,他都不一定会答应。
    因为有前车之鉴,因为朝廷有太多钱扔到黄河与运河之中,连一点水都没有泛出来。
    外加他的仇敌太多,一有差错,便会遭到攻击。
    “全力去做,若出现问题,有老夫兜底呢!”张居正喃喃说道。
    张居正想了想,决定向小万历写一封私信。
    小万历舍得拿出一百万两白银治河,但李太后与冯保一定有微辞。
    因为曾经修砌内廷宫殿,朝廷都称没钱,小万历大婚,更是能省就省。
    张居正需要为小万历打打气。
    让他知晓此事若成,将为大明带来什么,同时也想让小万历知晓,即使不成,也必然是一次积累经验的尝试,完全值得。
    ……
    三月二十一日,入夜。
    江西承宣布政司,南昌府府城。
    一座府邸的书房内。
    五十八岁的江西巡抚潘季驯读着三大阁臣联名恳请他撰写治河之策,竞选河漕总督的书信,不由得湿了眼眶。
    这两年。
    他在山西主抓丈田与一条鞭法,但却一直没有忘却治河。
    几乎每个月都有河漕上的故旧,写信告知他当下河漕的情况。
    他不由得回想起当年与筑堤夫役同吃同住的场景。
    那时的他,虽然很累,但却充满成就感。
    去年。
    他的治河之法被否决,根本原因在于经费有限。
    如今,一百万两白银外加足够的河漕之权,足以让他大干一场。
    此外。
    江西丈田之事已成,他随时都可以调职。
    潘季驯回想了一番曾经的治河往事后,将藏在床底的一箱关于治河的书册全都搬了出来。
    一百万两白银预算,外加内阁三阁臣满满的诚意。
    让他决定将曾经“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黄方略和“蓄清(淮河)刷浑(黄河)”以保漕运的治运方略,再完善一番。
    这一次。
    不再是蜻蜓点水,不再是半途而废,他要让黄河百年无患,让漕运畅通百年。
    ……
    三月二十三日,钱塘县。
    都察院所遣御史对沈家“高价售卖小阁老笔,欺行霸市”之事的调查终于有了定论。
    沈家清清白白,实乃有人栽赃陷害。
    结果一出。
    钱塘的百姓们,特别是在沈家担任抄书、校对、写样、刻工、装订工、印刷工等职位的人们,纷纷上街庆贺。
    与此同时。
    因有人称可能是南京的官员蓄意陷害沈念。
    钱塘县的百姓们义愤填膺,有人甚至前往南京城,站在大街上辱骂陷害沈家的人。
    与此同时。
    沈家书籍铺的工人们撰写了一份小报,贴在杭州府府城的角角落落。
    称:若再有小报污蔑陷害沈家,待他们找到幕后指使者后,将倾尽全力,子子孙孙,编造小报,刊印幕后指使者的罪行,令其遗臭万年。
    这一招,非常狠。
    依照沈家纸行与书籍铺雕印书籍的能力,对一个个小报作坊而言,完全是降维打击。
    更何况。
    他们据实以言,并没有违背大明律,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宣发。
    这些人并非受到沈母和沈念的指使才这样干,而是毁沈家就是砸他们的饭碗,砸他们儿子、孙子的饭碗,故而愤而反抗。
    对此。
    整个杭州府的官员都表达出默许状态,并不觉得这些人做法过激。
    此次栽赃若能成行,杭州府的商税将减少许多,而数千百姓因无生计都会爆发内乱,故而他们非常支持杭州府的百姓。
    ……
    身在南京城的张四维得知此事后,气得差点儿没有跳进秦淮河。
    在山西,他张家垄断商贸多年,他自认对百姓也算不错,然而被朝廷禁商后,许多百姓都是杀猪宰羊庆祝。
    没想到他只是用计污蔑一番沈家,就让钱塘县的百姓闹出如此动静。
    江南的很多百姓非常难缠。
    真将其逼急了。
    这些人能跑到官衙门前指着官员的鼻子,指名道姓地骂道:生个孩子没屁眼,汝母婢也,娼妇养的腌臜泼才……
    怎么脏,怎么骂。
    张四维不想将自己残存的官声全毁掉,日后定然不敢再想这样的策略。
    最近。
    他听说沈念又献新策,朝堂新政进行得风风火火,不由得夜夜无眠。
    若在张居正回朝前,他仍不能重新被启用,返回内阁,这辈子可能都没有机会了。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