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赵普来了?
第199章 赵普来了?向训闻言,微微颔首,端起茶盏抿了一口。
“听闻官家将会率领禁军主力回京,只准备留给李重进五千人马,外加临近州县调去的数万民夫丁壮……也不知能不能围得住寿州刘仁赡?”
听到向训的话,李奕没有吭声。
但他心里觉得应该足够了,毕竟刘仁赡被围攻这么久,纵然顽强挡住了周军,但自身的损失也绝不会小。
所以刘仁赡只能指望着南唐的援军相救。
然而正值寒冬腊月,周军尚且难以维持,南唐的军队就更不可能有多大作为。
要说唐军最大的优势,就是在自己本土作战,后勤补给的压力比较小,但想要主动出击却没那么容易。
何况李重进也不是绣枕头,他麾下的那部分禁军人马,多是龙捷、虎捷二军的精锐,守着阵地打野战是绰绰有余。
就在这时,向训忽然压低声音,身子微微前倾:“贤弟,你可听说,安州防御使张颍被部将曹澄等数人所杀之事?”
“嗯?”李奕一愣,继而反应过来。向训口中的张颍,正是张永德他亲爹。
他摩挲着下巴,沉吟道:“略有耳闻,应该是在上月下旬的事吧?”
“没错。”向训微微点头,目光扫过门口,继续道,“据传张颖强娶部将曹澄之女,那小娘才不过十三岁,过门的次日便投井而死……其父曹澄勾连曾被张颖责罚过的几名牙校,趁着夜色闯入衙府后院杀人。”
李奕瞥了一眼向训的神色,心下不免有些好笑。
留守东京这段时间,他跟都对方相处下来,发现向训似乎有颗八卦之心,对各类小道消息颇有兴趣。
不过李奕记得,历史上张颖是在显德二年的十二月被杀——史载“辛未,安州奏,盗杀防御使张颖。”
眼下倒是比史书记载的提前了小半个月。
心思电转间,他摇了摇头道:“其中内情,小弟并不明了。但听向兄提及此事,我倒是突然想起,据前几日淮南奏报,盗杀张防御使的那几人,似乎逃奔了金陵?”
“从前线被俘获的唐军将校口中吐露,这事应当不假……”
向训顿了一下,轻声道:“听闻张驸马势要报杀父之仇,这次官家回师,他自请留在淮南协助李重进……相比于杀父之仇,个人间的私下恩怨,倒是其次了。”
李奕知道他说的是张永德和李重进不和的事情。
说话间,有衙署吏员进来添茶,二人当即便不再说此事,转而谈起一些闲情杂务。
良久之后,向训伸了个懒腰,起身整理袍服:“今日与贤弟一席相谈,获益良多啊。不过那魏王的文书……”
李奕忙拱手道:“向兄放心,明日一早定完璧归赵。”
向训摇摇头,笑道:“罢了罢了,你且多留看一两日也无妨。为兄还有事情,就先走一步了。”
李奕将茶水一饮而尽,跟着起身道:“小弟也该去巡视各部了……”
二人一前一后走出官房。
又在衙署门口拜别,各自离去。
……
蔡水河畔,一架巨大的水车已初具规模。
木制的轮辐咬合着齿轮组,将来会带动高炉风箱和石制碾盘。
在河岸边的码头上,新修的栈桥延伸至深水区,满载材料的平底船正陆续靠岸。
这片荒地紧邻水道的优势此刻尽显。
及至下午。
曜灵渐垂,凛冽的朔风卷过开封城外的荒原。
李奕带人匆匆赶来,他于高处勒马驻足,眯眼望着眼前这片热火朝天的工地。
这片被他私下购置的野地,如今已不再是杂草丛生的荒芜之所——数百名工匠与民夫在监工的号令下挥汗如雨,夯土筑基、砌石垒墙。
一座座雏形初现的怪异建筑正拔地而起。
最显眼的莫过于工地中央那座夯土垒砌的圆形高炉。
炉体加基台高约一丈,外壁用黏土混合稻草层层夯实,内衬则以耐火的黏土涂抹,炉膛下方开有通风口,十几名工匠正奋力踩动着木质风箱。
这是李奕凭借现代记忆,对这个时代的炼铁炉,优化过后的“土法高炉”——虽然远比不上后世的冶炼工艺,但想来对原有的效率会有所提升。
以他所了解的情况,如今的冶炼技术还是以灌刚法为主。
先是通过炼炉将矿石还原,粗制成生铁。再把生铁脱碳、提纯,分离多余的杂质,那就得到了易锻的熟铁。
然后将熔融生铁浇注在熟铁片层间,滚烫的铁水包裹、浸润着固态或半熔融的熟铁块,高碳的铁水会向低碳的熟铁渗透。
最终,二者的成分趋于均匀,得到碳含量适中的钢坯,用以锻造兵器甲胄。
当然了,这只是理想下的状态。
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效率和质量都没法保证。很多时候还要经过“柔化处理”,对钢坯进行后续热加工。
通常是将钢坯保持在某个特定温度下,通过长时间的均匀受热和缓慢冷却,消除钢材在锻打淬火等过程中产生的内部应力。
但依然避免不了低下的效率,以及无法稳定控制出产钢材的质量。全都要靠工匠个人的经验,甚至还要有一定运气的加持。
李奕在考察了官方的冶炼作坊后,发现锻造出的那些兵器甲胄,其中有很大比例的残次品。
至于这些不合格的产品,朝廷也并不舍得废弃,毕竟是了很大成本的,国库还没财大气粗到那等程度。
残次品通常都会拿去给杂牌编制军使用……那些士卒能配备上兵器甲胄就已经很不错了,自然没得挑。
然而李奕却觉得,相比于能不能造出来,更重要的是要能保证质量,还能稳定且大规模的产出,同时成本也要尽量的压低。
不然若是费几千贯的成本,十几名工匠用几个月时间,只造出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刀。
亦或者造出价格相对低廉,但一碰就碎的破烂兵器,最后白白浪费了人力和材料。
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李奕准备借助后世的知识,来改进炉型和操作方式,用以提高炼钢效率和质量。
如果以后条件允许了,还能引入一些现代冶炼技术中的关键工艺——如精确的温度控制,或者添加某些合金元素,以提升钢铁的性能。
“到时这里挖条沟渠,把水引进来,再建几座水排,给以后加筑的窑炉使用。”
李奕沿着河岸绕了一圈,喊来监督工事的有司官吏,交代了几句。
所谓水排,可以看作水力鼓风机,以水力传动机械,使皮制的鼓风囊连续开合,将空气送入冶铁炉,用力少而见效好。
这种方式早在隋唐之前就被应用到了冶炼工艺上。
“下官明白。”官吏忙应道。
李奕微微点头,不再多说,而是迈步走向那高炉。
此时,工匠们正在热火朝天的忙碌着。
炉旁堆放着从蔡水码头运来的磁州铁矿砂,几名赤膊的匠人正用长柄铁钳将焦炭投入炉口,暗红的火舌从炉膛缝隙中窜出,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硫磺味。
“炉温还不够。”李奕观察了一会儿,皱眉对身旁的监工道,“再加一组风箱试试,把木炭比例提到三成。”
人类利用铁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满足用途的钢材无法大规模生产。
直至人类历史上首个以生铁大规模生产钢的廉价工艺——贝氏炼钢法的诞生。
在此之后,人类掌握了大规模生产钢材的技术,从交通到基础建设,从军事到生活,钢铁得以被大规模运用。
李奕并非是相关专业的,但他也知道贝氏炼钢法的关键,就在于强化鼓风和加高炉身。
通过加大炉内的风量,使气体压力加大,穿透炉内料层的能力增强,燃烧强度也随之提升,直接提高了炉内温度。
而且这样还能为增加炉身高度提供条件。
一旦炉身加高,炉内上升的气流与矿石接触的时间延长,能量利用率自然也就有了提高。
二者可谓是相辅相成,用以优化效率和产量。
华夏的冶炼工艺,很早就从地坑式转为了竖炉,想要加高炉身的难度相对较小。
因此李奕把重点放在了鼓风这一点上,他借鉴了贝式炼钢法的思路,将进风口放到了高炉的下方,也就是所谓的底吹法,用以提高炉内的反应温度。
但受限于耐火材料,以及密封的问题,目前底吹法的效果不太明显。
不过李奕觉得自己的思路是没错,剩下的就是在实践中一点点改进,这种事情想急也急不来的。
他心中盘算着:若能炼出满足规格的钢水,便可尝试铸造大块的甲片,由此对甲胄的形制进行改良,增加防御力。
其它方面或许也能由此受益。
当然,这只是暂时的设想,因为具体的成果还没出来,不排除失败的可能,最后白忙活一场。
但总比什么都不去尝试要更有希望吧?
而在更远处,几座形似倒扣巨碗的砖窑正在搭建,那是为烧制水泥准备的“立窑”——窑顶开有投料口,窑身侧壁螺旋排列着通风孔,确保高温均匀。
沿河岸搭建的一排草棚下,工匠们正将石灰石、黏土和铁矿渣碾磨成粉。
在众人旁边有座造型奇特的“回转窑”:一条用砖石砌成的倾斜长槽,槽内铺着特制的导板,末端连接着水车驱动的木制齿轮组。
据那位李都使所说,这叫做“熟料冷却带”。烧成的炽热料块会沿斜坡滚落,途中被河水引来的水流降温。
匠人们从没见过这种设计,但又不敢质疑贵人的话,只能依照吩咐干好自己的活。
李奕走到窑炉旁蹲了下来,抓起一把混合料在掌心搓捻。
他摇了摇头:“碾的还不够细,而且湿度也太高,还要进火窑中再烘干一些,否则结块会影响煅烧。”
匠人们不敢多言,连忙把碾好的灰石,重新再研磨一遍。而那些还没碾的石头,则拿去低温窑炉中再次烘烤。
李奕起身,望着眼前的几座“水泥窑”。
他心道:都说火是人类进步的根基,仔细一想这话很有道理。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科技的进步,少不了在“烧火”上面做文章……哪怕是工业革命,同样离不开“烧火”。
如果改进这些窑炉的设想,最终取得了一定成果。
不仅只是钢铁和水泥……如陶瓷、玻璃等东西,以及其它的耐火材料,其实也可以用得上。
……
在背风的山丘后,有一圈夯土墙围起的院落。
三间石屋以“品”字形排列,屋顶覆着轻薄的木板——若是不小心发生爆炸,不至于造成太大的破坏。
屋内,左从覃正指挥学徒将硝石、硫磺和木炭分罐研磨。
见李奕进来,这位“炼丹大师”擦了擦额头的黑灰:“老道按那‘一硝二磺三木炭’试过,但烧灼的速度总不能稳定……”
李奕闻言,将一块硝石从麻袋里抠出来,拿在跟前仔细瞧。
他知道硝酸钾这种化合物应该是类似盐巴的晶体。
手里这石头一般的玩意灰不拉几的,也不知道有效的物质究竟有多少。
按照他设计的流程,硝石在被锤碎后,在木桶里掺水搅化,用滤豆腐的纱布过滤出水。
过滤过的水被倒进大锅里熬煮、烘干,最后炒出来一堆像盐巴一样的小颗粒。
再让人拿竹编的筛子来筛选分类,分别混合大概数量的木炭和硫粉来试验。
混合的时候比较麻烦,干燥后的原料搅重了会自燃,不搅均匀又怕混合得不好。
但最难的还是试验配方,要一点点的试,一点点的修改,而且影响燃烧速度的因素很多,短时间内很难出什么成果。
但李奕也并不着急,反正一切都是尝试,成功了自然是好事,不成的话……那就继续慢慢来呗。
左从覃捋了捋胡须,沉吟道:“暂时这黑火药还达不到李都使想要的效果,但比之官府那等只能用来放火的药粉,倒是要胜过许多。”
“而且这过滤提纯、研磨配比之法,实在是精妙的很。以前老道我伏火炼丹时,虽也能产出一些火药来,但极不稳定,时常有雷霆爆燃之险。反倒是李都使给的这法子,隐隐降伏住了此物。”
听到这话,李奕其实很想告诉左从覃,现在只是在试验配方的阶段,危险性自然没那么大。
但若是等到出了成果之后……三天一小炸,五天一大炸,那都算是轻的了。
“无妨,不急于一时。”
李奕拍了拍身上的灰,站起身来,“此间事便有劳左道长了,若是有什么需要的,尽管让人告知我。”
他觉得自己把左从覃带来东京,实在是很明智的决定。
左从覃不仅在火药上能帮自己的忙,就连那些窑炉、水车等技艺,他也给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
难怪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左从覃早年间,走南闯北的见识,确实不是盖的,夸他一句全才也不为过。
就在这时,一名亲兵快步进来,躬身禀道:“节帅,向留守遣人来报,说是刘节使所举荐的那三人,此刻已经到了东京。”
李奕闻言,顿时目光微闪:赵普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