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其他小说 > 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 第242章 宋军北伐,前所未有的乱世(求月票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242章 宋军北伐,前所未有的乱世(求月票

    第242章 宋军北伐,前所未有的乱世(求月票)
    ——北伐!
    无论在任何时代,这两个字对华夏子民而言,都具有非同寻常的分量。
    即便歷史早已偏离原有的轨跡,顾易仍立刻关注到这一动向,心中泛起阵阵波澜。
    须知,在原本的歷史中,赵匡胤正是倒在了数次北伐的征途之上。
    这也使他成为后世最具爭议的皇帝之一。
    ——作为现代最常被提及的帝王之一,相较於其他一统天下的君主,未能完成彻底的大一统,確实成为他帝王生涯中难以迴避的遗憾。
    但顾易深知,赵匡胤的真正功绩,並不儘是在开疆拓土的武功。
    为君者,文治亦是衡量其伟大的重要尺度。
    若论“千古一帝”,又岂能仅凭疆域武略而定?
    若单以疆土论英雄,那浩荡青史之中,毫无爭议的当属大元。
    赵匡胤真正的伟大之处便在於他重新为九州大地恢復了礼制与秩序。
    在那个黑暗与动盪交织的时代,他力挽狂澜,未曾让华夏走向歧途,而是为其注入了復兴的文脉与制度。
    这才是他最深远的遗產。
    而如今,他在这一条道路之上已经走的更远了。
    虽然这一切也都有著顾氏所建立的基础,但赵匡胤的功劳亦是无可质疑。
    他也不知道此番北伐到底会不会成功。
    但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此事对於整个九州而言都极为的关键。
    隨著大宋整兵秣马,关於其要进攻北汉的消息亦是不脛而走。
    在这乱世之中,这类军情根本难以隱瞒。
    南北两方,无论探子还是细作,都如影隨形,不可能彻底肃清。
    北汉朝廷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得知了风声。
    值得一说的是——
    顾瑾与赵匡胤此时不约而同地考虑到北伐,並不只是出於对辽国威胁的警觉。
    更直接的原因,是北汉朝廷內部正发生动盪。
    在混乱的改制之下,所產生了种种影响极多。
    北汉皇族宗室內部为了爭夺皇位,於朝堂內部掀起了內乱,再加上学术上的爭执,更是让整个北汉完全陷入了一阵混乱之中。
    他们二人又岂能放过这个机会?
    只不过——
    在当前的这个局势之下,纵使北汉的內部再怎么动盪,但也绝不是能够轻易被拿下来的。
    上京临潢府。
    此地乃是辽国的都城。
    如今的北疆与原本歷史之中的变化极大,九州文化的盛行包括顾氏这些年来所尝试的吞併之举,都给此地带来了不小的改变。
    其实从根本意义上来看,顾氏所做的一切真的成功了。
    北疆各部落之中。
    早就已经有不知道多少人將自己標榜成了九州之人,无论是从思想上也好,亦或是其他方面也罢,这块土地其实都已经融入到了九州之中。
    只不过,这不能影响到大局。
    毕竟源於九州內部的动盪,同样也不在少数。
    辽国如今的实力確实极强,虽然其君主耶律贤的能力比不过赵匡胤,但相比於辽国刚刚被刺杀的君主耶律景而言,耶律贤已经可以称之为仁君了。
    最关键的是——
    他似乎是从赵匡胤的身上学到了经验,相比於原本歷史之中,他更为注重人才。
    就比如如今的辽国丞相王应琛!
    其出身於女真之地,也就是如今的黑龙江省。
    没错,顾氏的出现终是影响到了太多东西,就连这种偏远之地,如今也早已不是原本歷史可以相提並论的了。
    盛唐之时数次进取辽东。
    包括后续九州商业,以及海贸所带来的造船业发展,都在无形之间推动了这一切。
    当然,饶是如此王应琛这种人终究还是极少数。
    其一家子本是胡商,靠著对於北疆气候的习惯,以及地势的熟悉流通於各地。
    这也给王应琛创造了不少的机会,使其有机会进入到了辽东的顾氏学院之中,而其隨后其便展现出了绝对的天赋,隨后又进修於巨鹿顾氏学院。
    这让他有了十足的成长。
    而且作为一个外族之人,他对於当前辽国真正所需要的东西实在是太过於了解了。
    而这,也是王应琛要前往辽国的原因。
    不仅仅是因为他乃是一个外族之人,同样也是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
    追隨顾氏而去,对於大部分士子而言或许是一个好的选择。
    但对於王应琛並不是。
    值得一提的是——
    王应琛於辽国之中所行的改革,並非是昔年那种单独的法家之政。
    其如今所行的制度,总言之便是以法家为核心,並吸收了儒家的精华,所形成的一套全新体系。
    而这所带来的效果同样也是非凡。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下来,整个辽国便已经从昔日耶律景使其好上了不知道多少。
    无论是整体的国力,包括国內的大军培养等各个方面,皆是有著不小的增强。
    此时,辽国皇宫之中。
    “陛下,”王应琛立於群臣之前,神情严肃,向耶律贤拱手进言:“如今北汉朝廷动盪,若真让宋军乘机攻破北汉,我大辽便將直接面对宋军兵锋。”
    “到那时——”
    “不论图谋西域,还是经略辽东,都將再无可能!”
    “臣恳请陛下,即刻出兵!”
    “万万不可让宋军破了北汉!”
    他的表情极为的严肃,再加上其及法家之大成本就凶名卓著,如今说起战事之时更是让整个殿內的气氛都肃穆了几分。
    闻言,耶律贤也是立刻皱了皱眉。
    他自是能够看出其中的轻重。
    只不过让他全面支援外国,那自然还是有些不愿,他犹豫了一下,这才开口:“丞相。”
    “若是动兵助汉的话——”
    “那我大辽进攻西域辽东之事.该当如何?”
    他是不想就这样错过发展国力的良机。
    耶律贤在原本歷史之中的諡號便是景宗,更是被誉为辽国中兴之主,包括其再位之时,也是和北宋保持了一定时间的和平。
    光凭著这一点其实便能够说明耶律贤的性格。
    他善於用才。
    相比於对外交战而言,他其实更希望不断发展辽国的国力。
    “陛下放心。”
    王应琛没有半点的犹豫,似乎是早已想好了一切,立刻便开口说道:“宋军虽强,但北汉地势本就易守难攻。”
    “臣以为,此战之关键当为太原。”
    “宋军若想破北汉,唯有突破太原。”
    “而我军只需於关键之处对宋军造成威胁,或断其粮道即可!”
    说话间,他更是直接让人取来了堪舆图,就这样当著所有人的面认真的讲解了起来。
    “至於开疆拓土之事.”
    王应琛顿了顿,旋即才再次说道:“西域之事或可暂缓,我军可率先进攻辽东。”
    他早已计划好了一切。
    作为辽国的丞相。
    王应琛总摄军政,已然是达到了顶点,自是会考虑好这一切。
    但耶律贤却仍是没有直接做出抉择。
    他缓缓看向了在场之人,让群臣表態。
    就这样又过了良久之后这才终是下定了决心,缓缓点了点头:“既如此,此事便交给丞相吧。”.
    开宝三年三月,天下风云再起。
    宋军正式开拔。
    赵匡胤亲率二十万大军,分五路北上,大举进攻北汉。
    一路出潞州,一路出汾州,一路出忻州,一路出代州,一路直指太原以北险关。
    如此进军方略,正是朝廷君臣反覆议定之策。
    正如王应琛所料那般,此次战局的关键仍在於合围太原——地势使然,北汉无处可藏。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赵匡胤也好,亦或是顾瑾也罢,这两人此行皆是未曾打算使用什么以往的那种民族离间之策。
    这就是两人之间的不谋而合。
    赵匡胤的野心远远超过同代所有的帝王,他是想要开拓出前所未有的疆域,將这些人都变成九州之人。
    自是不会去用这种计策。
    而顾氏那便更加无需多说了。
    民族融合制度,顾氏已经践行了这么多年,如今已经到了开结果之时,顾瑾自是不可能再去开歷史的倒车。
    他与赵匡胤一样,胸中自有一片浩荡乾坤。
    欲趁大势磅礴,共铸前所未有之伟业。
    这大爭之世便是他对號的机会。
    ——大军开拔!
    才歇未久的天下刀兵,自这一日起,再度烽烟骤起。
    顾瑾与赵匡胤皆坐镇中军,指挥若定。
    宋军实力远胜北汉,士卒精锐、气势如虹。
    二人真正关注的,实是太原要地——此处是北汉门户,若不能破,一切谋略皆是空谈,自然无需事无巨细、亲自调度。
    而战事的推进,果如他们所料。
    宋军连战连捷,势如破竹,全线向北汉腹地压境。
    北汉的国力根本无法与大宋相提並论。
    包括军力之上。
    也正是因为如此,整个宋军的士气也是愈发的骇人,已经是彻底將整个北汉当做了猎物。
    顾易一直都在默默注视著这一切。
    他也不知道大宋此一战到底能不能胜,能不能破了北汉。
    但他能够確定的是——大宋与辽国此次的会战,绝对要比原本歷史之中强上数倍。
    歷史已经彻底改变了。
    思想上的种种如今都要在这个大爭之世之中开结果,这其中所產生的影响绝对不是可以轻易所抚平的。
    他也只能去默默的关注著这一切,时刻提防著事情朝著不可控的方向而去。
    时间匆匆而逝。
    宋军不断北上进攻,確实给北汉带来极大压力,但也意外地止住了北汉內部持续已久的內乱。
    面对存亡危机。
    这些北汉宗室终究尚存一丝清醒,不得不推举一人站出来,统筹全局,全力抵御宋军。
    他们之所以如此决断,很大程度上是倚仗辽国的支持。
    这就是辽国给他们的自信。
    ——没错,辽国已经动兵了。
    辽军早已分两路南下,一路直奔北部要塞石岭关,另一路则进军定州一带,意图切断宋军粮道。
    此番调度,出自王应琛之手。
    他虽未必称得上用兵如神,但眼光却极为锐利。
    这两处行动,皆直指此战关键。
    最关键的是——王应琛可不是打著救北汉的意思,他是想要將宋军给拖在这儿。
    而他自己则是在短时间內率领著兵马亲自杀向了辽东。
    此乃一石二鸟之策。
    能够拖住宋军的攻势,而同样也会增强自己的实力。
    而有了辽国的支持,纵使北汉的这些宗室们再怎么愚蠢,自然也是不会轻易放弃所掌控的一切。
    数不清的人马朝著太原而聚集。
    包括各种物资,而宋军的五路大军同样也在这段时间之中相继杀了过来。
    太原。
    这座矗立於汾河西岸的城池,地势险峻、山河环抱,素有“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四塞之地,攻守之场”之称。
    其东临汾水,西、北依吕梁、繫舟二山,南峙太行、雀鼠谷险阻。
    再加上北汉多年苦心经营、加固城防。
    更是让整个太原显得近乎无懈可击。
    包括在原本歷史之中同样也是如此,赵匡胤数次北伐皆是被挡在了太原城前。
    不仅仅是他——
    在原史之中,包括打服了无数国家与部落的大元將士,同样也被挡在了这座城前数年之久。
    光凭著这一点其实便足矣说明她太原的城防到底是有多么的无懈可击。
    说白了,整个太原对於整个河东之地就宛若是一道保险门。
    其重要性无需多言。
    关键便是看谁掌控了这个钥匙。
    只可惜,至少在现在,这钥匙还未曾握在大宋的手中。
    军营之中。
    刚刚观察完地势而归的顾瑾没有半分休息的时间,便再次巡查起了各营。
    如今宋军的处境算不上太好。
    连续不断地大雨,对宋军的攻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再加上辽国的威胁。
    战局在短时间內陡然生变,宋军虽未陷入绝境,却不得不將这场大战拖入更为漫长的鏖战。
    “切记,定要饮用沸水”
    “凡有发热伤寒者,必须即刻上报,任何人不得隱瞒!”
    营帐之间,顾瑾的声音一遍又一遍响起,穿透雨幕,清晰而坚定。
    他冒雨奔波多时,直至各项巡视嘱咐完毕,才转身走向中军大帐。
    赵匡胤抬头便见顾瑾踏入帐中,蓑衣仍在滴水,髮丝也早已湿透,不禁眉头紧蹙:“怀瑜何必如此辛劳?”
    “你若病倒,乃我大宋之失。”
    说著,他更是轻轻嘆了口气。
    赵匡胤已经屡次劝阻过数次了,但顾瑾却始终以“稳固军心,不可懈怠”为由,坚持亲力亲为。
    “陛下不必掛心。”闻言,顾瑾只是淡然一笑,目光隨即落向御案上堆积的奏疏,轻声问道:“群臣又在諫言退兵?”
    “不错。”赵匡胤冷哼一声,“今日就连军中將领,竟也有人附议。”
    他说这话时,面色倏然转寒。
    人心如此,胜则骄、困则怯。
    在许多臣僚看来,大宋已连胜数阵,虽未竟全功,但既眼下进军艰难,不如暂且后退。
    事实上,赵匡胤不是没有动摇过。
    尤其是今年天气异常,霪雨不绝,行军艰难,更添几分窒碍。
    暂且退军显然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然而顾瑾却断然打消了他的念头,只与他认真的说了一句:“此一退,恐此生再难覆灭北汉。”
    原史之中的赵匡胤其实便是如此。
    三次北伐。
    其中几乎每次都有著踏过太原的机会,却始终都是差那么临门一脚。
    而他也真就此生都未曾踏过太原。
    不过如今的顾瑾倒是並不担心赵匡胤,他主要是怕將士们適应了这种处理方式。
    太原这般重地,也唯有通过鲜血来打通。
    若是此次退了。
    他日再遇到要地又当如何?
    且辽国可不会停下脚步。
    顾瑾早已断定,北汉自此一战之后,定会成为整个辽国的傀儡,若是当真让辽国这样持续发展下去,他日大宋想要北伐一定会更加艰难。
    无论如何,都不能放过此次的机会!
    (ps:跪求月票冲榜,求兄弟们多多支持一下,鱼万分的感谢。)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