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 第713章 反其道而行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713章 反其道而行

    第713章 反其道而行
    秋风颯颯,
    神禾塬头,潏河畔边,木彬树下,
    李逸带著娃们野餐烧烤,
    烤玉米、烤红薯,又烤上了地头的毛豆。
    庄头还到潏河撒了几网,捕了些小鱼小虾上来,削些柳枝,把鱼虾串成串,烤在火边烤。
    庄头甚至想把狸端了的几窝黄鼠拿来烤了,李逸坚决不让。
    他怕这群胆大的小傢伙肠胃受不了。
    让庄头挖了点土豆,也一起埋炭火里烤。
    “阿郎,我去杀只羊子来烤。”
    “別,千万別,我就是带著他们玩闹一下而已。”
    李淑胆大的很,不仅帮忙串鱼虾,还现学现用,把抓来的蚂蚱也串起来烤。
    四岁的永安县主李婉就文静的多,只敢好奇又胆怯的看,不敢上手。
    大郎李琮则要把他抓的两只小青蛙烤了,二郎安定郡公李琰最有创意,说要烤蝴蝶···
    狸猫不知道从哪叼来一只鸟,李逸细看,好像是只鵪鶉,嚇的瑟瑟发抖。
    “烤鸟吃,烤鸟吃。”李琰叫的最大声。
    李家当然是从不缺吃的,甚至李逸也不是特別崇尚节俭的人,他是个有些喜欢享受的人,对饮食要求较高。
    不像师兄魏徵,都官拜宰相了,在长安城也有个大院子,屋子却还是茅草顶,平时都是粗茶淡饭。
    李家饮食好,孩子们平时也不挑食。
    但今天在这野外,他们却似乎对这些野食更有兴趣。
    条件简陋,没有烤炉没有无烟木炭,便就地取材,缺少调料也无所谓。
    胜在自己动手亲自参与的那份感觉。
    李玉在旁边提议,把鵪鶉做成叫鸡,“把鸟毛拔了,內臟去除,用荷叶包了,外面再用黄泥包裹一层,埋在炭火里烤熟,吃起来最香了。”
    李婉闻言,扭头看著这个跟自己差不多大的妹妹,“你吃过吗?”
    “嗯,吃过。”
    李玉以前在江淮跟著父母逃荒时,她父亲曾经这样给她弄来吃过,那是她忘记里无法忘记的美食。
    如今,父母的面孔都逐渐模糊了,
    但那道叫鸡麻雀的味道,却一直那么清晰。
    小胖子李琰立马道:“叫鸡叫鸡,玉妹妹,我们做叫鸡。”
    李逸看著猫嘴里那只瑟瑟发抖的小鵪鶉,这拔了毛,烤了还不够塞牙缝的。
    不过今天主打的就是一个开心。
    於是让庄头去摘荷叶来。
    他悄声对他吩咐,“你带人再去多抓几只鸟来。”
    庄头老田道,“阿郎,庄子里有鸡,大的小的,公鸡母鸡阉鸡都有,我杀好了送来。”
    “別,不要鸡,去弄点鸟来,弄不到就算了。”
    今天重点是玩,是野趣。
    “阿耶不是说神禾塬上麦浪翻滚金黄一片的景象最美吗,怎么没看到金色麦浪啊?”李琮问。
    “麦子熟是夏天,端午节前后。”李逸教导儿子,“中秋前后才种麦子,老话说啊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咱们长安神禾塬下啊,传统是塬上种麦子,夏收。塬下河滩种稻,秋收。间作大豆等作物,这玉米、红薯、土豆啊,都是如今新引进的祥瑞新作物。”
    李琮道:“我知道,阿娘说玉米金薯这些,都是阿耶进献的祥瑞,原本產於海外东夷呢。”
    “阿耶,没有火。”
    一群娃,谁身上能带火种啊,你瞧我我瞧你的。
    “没有火种也可以生火的,比如钻木取火。”李逸还真就製作了一个简单的钻弓,
    “用钻木取法的法子,木头的选取很重要···”
    想当年,李逸刚来时,就经歷过钻木取火,那时搬到稻地草棚,按习俗要换新火,
    那次他手都搓疼了。
    而如今,他已经会用弓钻取法火了。
    小傢伙们看的津津有味的。
    杜十娘和姬令仪等站的远远的,也不来打扰李逸带娃玩耍,管他们弄成小猫还是泥娃呢,
    她们欣赏著秋日景色,商討著今年庄子能有多少收成进项。
    “想不到,阿郎带娃这么有耐心呢。”
    “是啊,这景象可是难得啊。”
    “要是阿郎能够一直这样多些时间陪伴我们就好了。”
    能在战场上统领千军万马的常胜大將军王,居然也能把这群小娃娃们带的这么好。
    “別说,咱们女人,都没他带的这么好。”
    “是啊,你看那些娃多喜欢他。”
    “这么半天,都没有一个回来找咱的。”
    “一两岁的娃,都捨不得他耶呢。”
    李逸带著娃,钻木取火,挖土成灶,安排他们捡柴火,教他们如何把烤串,
    怎么把红薯、土豆埋在火堆里煨烤。
    又怎么用黄泥巴和水製作叫鸡。
    十来个娃,上到四五岁的,下到一两岁的,一个比一个认真的听著,学著。
    秋风凉爽,
    不冷不热,
    倒正適合秋游野餐。
    忙活半天,
    李逸甚至还取来纸笔,开始把今日这番景象,一起勾勒涂抹在了纸卷上。
    “哇,这个是大姐。”小胖子李琰喊道,大姐的小辫最有特色,而且大姐牵了狸猫阿,这阿可是只认大姐的。
    “这个是二弟,我们中最胖的。”李琮指著画上的一个小胖子道。
    李琰赶紧辩解,“我不胖,我是长的壮实。”
    一副秋游野餐图画完,
    食物也都差不多好了。
    烤鱼烤虾已经散发阵阵香味,虽然有的烤焦烤黑了,
    但小傢伙们已经迫不及待的开吃了,
    烤玉米烤毛豆,也都不怕烫。
    “吃鱼要小心有骨头啊。”
    李逸看著几个小的,叮嘱几个大的。
    那边的妻妾们,闻著香味也来了。
    看到吃的满手满嘴都是黑乎乎的孩子,都快认不出自己生的娃了,只能苦笑著帮忙,
    挑下鱼肉,小心去除骨刺,帮忙把烧黑的毛豆壳剥掉,
    炭火里煨烤的红薯、土豆和叫鸡也好了,
    “你们也尝尝,在这大自然中,吃起来可是別有番味道的。”李逸笑著对妻妾们道。
    这群长安的贵妇人们,大多出身名门贵族,野餐当然经歷过,但这样的还真头一回。
    玉米有点老了,而且烤的糊了,不是很好吃,还容易弄脏手和嘴巴牙齿,
    鱼虾都是些小杂鱼,肉少刺多,带著土腥味,烤的也大多焦了,还有的都烤成炭了,
    又没什么调料,还没提前醃製,味道很一般。
    倒是烤的红薯很香,
    那叫鸡,其实就是烤的鵪鶉和麻雀,太小了,肉没多少。
    可那群小傢伙吃的却无比的香喷喷,
    连岁多点的还在吃奶的奶娃,都吃个不停,一直喊要。
    杜十娘边吃边笑著道,“別说,有些意思。”
    李淑把烤好的一串蚂蚱,拿来孝敬嫡母,非要她尝尝,弄的她哭笑不得。
    她躲不过,只好象徵性的掰了一条腿。
    金玉漱被那串烤蚂蚱嚇的容失色,李淑从小就是她带大的,直到后来她生下了六郎,李淑依然大多时间是跟著她的。
    杜十娘她们看著李淑非要孝敬金氏,娘俩一个跑一个追,笑的合不拢嘴。
    这顿野餐,
    大家都吃的非常开心,
    就是每个人手、嘴、牙齿都弄的黑黑的,
    孩子们玩闹半天,
    有的终於没电关机,睡著了。
    被各自保姆抱回庄园房间里睡去了。
    罗三娘指著面前的潏河,“我们原本在这潏河上有一座碾磑的,能够碾米磨麵,一年收益可不少。阿郎一句话,碾磑会影响河两岸百姓灌溉,说拆就拆了。”
    “我们原来在这里有差不多五千多亩地,也是阿郎一句话,就卖的只剩下两千亩地了。”
    李逸笑了笑,看著这大好景色,
    “在潏河上修堰筑堤建碾磑,確实能获利不少,还源源不断,但影响灌溉也是事实,每年灌溉时,因为抢水要闹多少纠纷矛盾,引发多少百姓怨言啊,
    甚至有时为了一点水,两个村子都能全村械斗,还经常死伤人。
    咱拆了这碾磑也是积功德的好事,
    再说没了水碾磑,我们还可以建大风车碾磨房啊,这事已经找工匠们研究好了,马上就可以开工,
    到时效率也不会比这水利的差多少,还不影响百姓用水,不会被百姓背地里骂。”
    “真有这样的好东西?”
    “嗯,就是修建和维护的成本稍高点,但也高不了太多,好用是使用没那么多限制。”
    长安,尤其是京畿之地,因为贵族豪门,以及寺院太多,他们都是大地主,
    都在京畿的这些河渠上筑堤修堰建碾磑谋利,但却影响了灌溉,越是缺水的时候,他们为了维持碾磑的运作,越是不肯放水。
    这就好比后世有人包了乡下水库养鱼,到了旱季之时,农民要保庄稼放水,可包水库的人则要保鱼不肯放水,谁也不会轻易让步,结果保了鱼,但庄稼旱死了。
    京畿的这些碾磑的主人,都是有身份有来头的,因此每每出现矛盾时,吃亏的就还是百姓。
    “將军营这里离长安才二十里,这里的地多难得啊。”罗三娘还是很可惜。
    “这有什么,咱们这不是还留了两千亩最好的地吗,全连在一起的整块地。
    其它散碎的,差些的地出让了就出让了,再说也是优先卖给了我们的亲戚朋友和自傢伙计、佃户们等。”
    “阿郎还说呢,这地卖给自家的伙计、佃户们,都是立契分期付钱的,都没有谁真掏了钱买地的。”罗三娘觉得李逸对自傢伙计、长工、佃户们太好了。
    不一文钱,都能认买下十亩二十亩甚至三十亩的地。
    “你们妇道人家啊,头髮长见识短。说个简单点的道理吧,一户穷人佃租我们的田地,仅靠佃田生活,要交租,甚至还要租牛租农具等,一年下来勉强餬口,稍遇点灾祸意外的,可能就扛不住了,
    咱们把地佃给他们种,他们要是出大变故,那也是会影响我们的田租的。
    如果我们把地卖一些给他们,他们有了一块自己的地,再佃一部份,那抵抗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
    他们就能安稳的种地,咱们地里的租子收益,也能稳稳噹噹。
    再说了,虽说我们让他们分期还买地钱,但也是收利息的,就算利息很低,可也是有收益的不是。
    卖地的钱早晚都会收回来,还附带收了笔利息,又有了更稳固的佃户和地租,你觉得这难道不好吗?”
    “阿郎怎么说都有道理,奴就是觉得,这天下其它地方可没这么好的事呢。”罗三娘道。
    “以后你就会明白了,地主的地不可能都自己蓄奴耕种,大部份还是要佃出去的,稳定的佃户,才能保证土的地收益。”
    “一般小地主,都只把地佃租给自己的亲戚,还得是有一定身家和信用的,甚至佃地还得先交一笔保证金。
    咱地多,这种法子就不好用了,正好我们要出让一些地,卖给他们一些地,正好。”
    卖地能赚钱,分期购地还有利息赚,而自家的伙计、长工、佃户们有了部份田地后,也就能够更加稳定。
    总之,多贏。
    要是把佃户榨乾了,他逃了,或是欠债还不上,那可就成死债坏帐了,地要是荒了或是无心耕种歉收,地主也一样损失不小。
    稳定,才是根基。
    一个地主家是如此,而一个国家亦是如此。
    “只是,十亩地就分期十年偿还本息,二十亩就分期二十年,最多的三十亩,甚至能分期三十年偿还,这会不会太久了?”罗三娘问。
    “久点好,这样偿还的本钱和利息不重。”李逸笑道。
    其实分期长还有一个关键,那就是偿还之前,他们也就跟李家绑定在了一起。再一个,这种长期债务,他也是一个金融產品,期限越长,其实利息越多。
    哪怕这个利息跟別人家的利息相比,很低了,但仍是个源源不断赚取利息的金融產品。
    当然,李逸也允许他们提前还债,反正怎么李逸都不亏。
    其实很多乡间地主,主要的收益都不是地租,而是放贷收息,什么九出十三归,什么借一还三,那才是狠,靠高利逼债,迫人贱卖田宅甚至是牲口、妻女,既兼併了土地,又额外发財。
    地租只能算是他们经营放贷的本钱,兼弄点小作坊,但主要赚钱的还是靠借贷,靠趴在周边百姓身上吸血。
    李逸不搞这一套,他也出借钱粮,但利息较低,可也仍然也有不错收益了。他注重自家发展的同时,能提携带动下周边人一起,这样才能稳定。
    而稳定带来的收益,是一般小地主们意识不到的。
    有些人只会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李逸却是要建水塘和养鸡场,还要给水塘里的鱼,鸡场里的鸡餵饲料,这样他就有取之不尽的鱼和鸡蛋了。
    三娘感慨的道:“碰到阿郎这样的东家,真是他们三生有幸!”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