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 第706章 三旨宰相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706章 三旨宰相

    第706章 三旨宰相
    “王珪多次进諫,规諫闕失,勤劳王家,”
    李世民目光扫过眾臣,最后落到了王珪身上,他还一脸气愤,“赐王珪永寧县开国男爵,迁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
    这个封赏有些破格了,
    王珪自己都有些愣住,他毕竟顶著个废太子建成旧部头衔,刚又得罪了高士廉和长孙无忌这对甥舅宰相,
    岂料皇帝不仅讚赏,还有如此加封。
    王珪一时都忘记谢恩了。
    长孙无忌原本得意的笑容,慢慢凝固,望向王珪的眼神里带著杀气。
    岂料,
    事情並没有就此结束。
    “朕有意与王卿结个亲家,听闻卿少子敬直聪慧且孝顺,朕把三女南平公主赐婚於卿幼子敬直。”
    南平公主是李世民第三女。
    不过李世民曾经有个次女早夭,因此南平公主其实是第四女。她之上还有襄城、汝南两位姐姐。
    襄城公主已经许婚给萧瑀长子萧锐。
    次女汝南公主一直体弱多病。
    天子赐婚,主动结亲家。
    王珪当然不好拒绝,
    他毕竟是建成心腹,皇帝赐婚,这要是拒绝,可就不仅是给脸不要脸这么简单了。
    几乎没有犹豫,王珪便应下了这门亲事。
    长孙无忌脸色铁青,十分难看。
    李世民笑著道:“咱们可就是亲上加亲了。”
    王珪是乌丸王氏,出自太原王氏,正是五姓七宗之一。
    他的祖父那就更有名了,南梁太尉、尚书令王僧辩。这个王僧辩曾跟陈霸先一起大败侯景,辅佐朝政,最后败於陈霸先之手,否则就没有南朝陈,而有可能就是一个南朝王氏朝廷了。
    王僧辩早年隨父亲自北魏降梁,一直跟隨萧绎,后来大败侯景,拥萧绎即位,被封为永寧郡王,侍中、尚书令。
    萧绎死,与陈霸先共同迎立萧绎之子萧方智即位,他也被加封为驃骑大將军、中书监、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陈霸先共理朝政。
    可后来他接纳北齐扶植的萧渊明为帝,废嫡立庶,欲独揽大权,被陈霸先击败杀死。
    101看书101??????.?????全手打无错站
    乌丸王氏房,源自王珪祖上曾任护乌丸校尉、广阳侯,因號乌丸王氏。
    王珪父王顗在王僧辩死后,跟隨王琳进入北齐,拜侍中、乐陵太守,后来娶了京兆杜氏女,杜预的十一世孙女为妻。
    王珪年少便有才名,后来二十二岁时,奉召入秘书省,之后他叔父因参与汉王谋反事败被杀,他受到牵连,弃官隱匿终南山中,跟杜淹、韦福嗣是好友。
    还曾与杜如晦、房玄龄结交往来。
    直到后来李渊攻入长安,王珪经李纲引荐,成为建成的咨议参军,后来深得建成信任,倚为心腹。
    李世民姑姑同安大长公主,也是嫁入太原王家,因此说来確实也算是亲戚了。
    要说起来,
    杜如晦跟王珪更亲一点,王珪妻子杜柔政,那是杜如晦的堂姑母。
    跟李逸也算亲戚,李逸妻子杜十娘,也得喊王珪妻子姑母。
    李世民虽然才二十来岁,女儿们也还年幼,
    可却已经主动跟两位大臣联姻,
    长女联姻前左僕射萧瑀,那是兰陵萧氏,这三女许给黄门侍郎王珪之子,更是太原王氏。
    前一个亲家萧瑀,被李世民踢出政事堂,贬为岐州刺史了。现在这新亲家,由右諫议大夫,直接升迁为黄门侍郎还兼太子右庶子。
    高士廉之前可正是太子右庶子,然后升中书令的。
    李逸做为穿越者,
    可是记得很清楚,王珪可是被称为贞观四大名相之一,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王珪,四大天王啊。
    看来,
    不仅魏徵提前拜相了,王珪也可能要提前拜相了。
    他那废太子心腹的身份,不但没影响他仕途,反而有可能成为天子要藉机树立的一个典型。
    太子心腹都能如此重用,
    谁还敢说皇帝只用私人亲信?
    还有宇文士及、裴矩,这些不也都拜相了吗?
    今日廷议,
    本以为王珪、魏徵弹劾高士廉、长孙无忌,会有场腥风血雨,谁也没料到,
    皇帝最后会如此处置,
    皇帝並没有处置高士廉也没处罚长孙无忌,反而是给包括高士廉、长孙无忌在內的八名功臣,各封赏一子为郡公。
    转头,又对王珪嘉奖,又是赐爵升官,又是联姻结亲。
    连魏徵,都得了三百匹绢的赏赐。
    直到廷议结束,皇帝离开,
    不少人都还有点没回过神来。
    李逸走出崇贤殿时,看到长孙无忌往丽政殿方向去了。
    那是其妹长孙氏居住宫殿。
    这是找妹妹助力?
    李逸扭头离开,长孙不是那种偏私之人。
    长孙无忌越是找她,她估计越要劝李世民罢了她舅、兄的宰相之职。而李世民今天也不是什么都没做,
    他没恢復高士廉的职务,
    高士廉仍在停职中。
    甚至原本高士廉所兼的太子右庶子之职,现在给王珪了。
    李逸觉得李世民的態度其实挺明显的,
    先前李世民夺位,靠的是长孙等心腹,刚掌权后,更要倚重心腹们。
    如今局面已经稳住了,
    长孙无忌和高士廉的表现,让李世民失望,甚至如今被王珪抓到了这么大的把柄,
    李世民或许也想顺水推舟,把这甥舅俩踢一个出政事堂,甚至踢两个也有可能。
    此时让高士廉罢相,对李世民来说並不会有什么坏处,
    反而会给人一种皇帝大公无私的感觉,
    不管是裴寂萧瑀还是封德彝陈叔达,又或是如今高士廉,皇帝都能一视同仁,
    妻舅都能罢相。
    谁还能说天子偏私不公?
    让高士廉去地方歷练一番,也未尝就是坏事。
    那边长孙无忌怒气冲冲直奔丽正殿而去。
    天子登基时间尚短,长孙还未被册封为皇后,但吉日已经选定,八月初四,正式册封为后。
    丽正殿中,
    长孙正在看书,
    宫女在为她梳妆,她却仍手不释卷。
    长孙喜欢与丈夫共执书卷、谈古论今,却很少会去討论朝政。
    “阿舅来了,”宫人进来向长孙氏稟报。
    听到兄长来了,长孙氏还是很高兴的,赶紧请进来。
    长孙无忌进来,一见到妹妹便发泄著心中不满,大倒怨言,什么王珪废太子心腹,如今陛下竟然那般信任他。
    甚至只因王珪的一封密奏,现在就让舅父一直停职在家反省。
    又说,陛下居然把三公主许给王珪幼子。
    “陛下居然封王珪为黄门侍郎,还顶了阿舅的太子右庶子之职。这说,哪有这样的事,自家人都不信任,反而这般信任外人。”
    “我觉得,这次密奏之事,根本就是王珪的一个阴谋,否则哪里就这么巧?
    他为何不自己上封事,反而要让阿舅转呈?偏偏他事先还把弹劾我的事弄的中书省人人皆知?
    就是故意要让阿舅私启他的封事···”
    长孙氏静静的听著兄长在那抱怨。
    兄长比她大了八岁,她今年二十一,兄长已经二十九,她犹记得那年她们母子三被异母兄长们赶出家门时,
    阿兄虽然也还小,却已经拍著胸脯表示会保护母亲和妹妹。
    “阿兄,”
    “你辞相吧。”
    “还有阿舅,你也劝阿舅主动辞相,”
    长孙缓缓劝说。
    长孙无忌腾的站了起来,“你说甚?”
    “说的甚?”他满脸不可置信,“你胳膊肘怎么还朝外拐?”
    “阿兄,我这也是为了保护你和阿舅,也是为了保护长孙家和高家,我们家是外戚,外戚专权是大忌。
    阿兄和阿舅都是拥立功臣,这份功劳陛下是不会忘记的,如今陛下对阿兄阿舅也是屡屡封赏,
    今日又封赏了阿兄和阿舅一子为郡公,这难道还不够吗?
    宰相日理万机,无数人都盯著,著实辛苦。
    阿兄不做宰相,陛下一样赏识信任。”
    长孙无忌听不进去。
    他今年二十九,年少时父亲刚死,他们母子三就被异母兄长们赶出了家门,无家可归,只能投奔舅舅家。
    经歷过那些年的人情冷暖,长孙无忌想要权势,想要財富,这有什么错吗?
    如今他凭著功劳,拥立了妹夫为天子,妹夫拜他为右僕射,他觉得这是他应得的。
    “我做宰相,难道会比其它人差?”
    “李逸当宰相,在政事堂里跟个摆设似的,身为侍中,就是个人形图章。
    你知道现在都有人暗里称他为三旨宰相,
    其上殿进呈,曰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諭稟事者,曰已得圣旨。
    他李逸都能稳坐侍中之职,还拜司徒,我兢兢业业,为何却要主动辞相?”
    “就因我是皇后的阿兄?”
    长孙皇后给兄长倒茶,“李司徒功勋著著,更是拥立首功,但李司徒却一直在向陛下请辞宰相之职,
    李司徒非是昏庸无能,只知传旨,实乃知进退。
    阿兄应当向李司徒学学。
    其实阿兄就做个吏部尚书便好,不应当接受右僕射之封。你看陛下先前要封李逸尚书令,他拒绝,要封他左僕射他仍拒绝。”
    长孙无忌道:“陛下今日还加封我和阿舅一子为郡公,对我们还是非常信任倚重的,哪有你说的那些。”
    长孙氏无奈的摇头,
    “陛下今日加封八功臣一子为郡公,同时又升王珪为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还又赐他爵,又赐公主与他幼子,你真的还没看明白吗?
    陛下今日没对阿舅处置,反而赐封,这才是问题啊。
    若是陛下直接予以惩戒,不论是罚俸还是训斥,总归是这事过去了。
    可是现在却没处置,仍是停职,你还没看明白吗?”
    长孙无忌皱眉,“哪有你说的这样严重!”
    “阿兄,你就听我一句劝吧,和阿舅一起辞相。”
    “你们要是不辞相,王珪不会罢休的。”
    “而王珪弹劾你们,得到陛下如此赏赐,你说,还会有多少人会蜂拥而上,到时真要群起围攻,上纲上线,只怕就难以善了。
    不如现在主动辞相,这事也就能结束了。”
    “我不甘心,”长孙无忌咬牙,“你一妇人,哪懂朝堂政治。”
    “阿兄若是不信,你可向陛下试探著上一道辞表,便可知晓陛下心意了。”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