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妄自尊大,唇亡齿寒
第422章 妄自尊大,唇亡齿寒殿內,张虞坐於榻上,左右寥寥数人,皆为张虞之心腹。
“徐庶都督蒋奇,今不如迁拜將军,以正名號。”
荀攸奉上名单,说道:“马超或阎行將斩將破敌,屡建功绩,可择选一人出任主將。而余者一將,高顺、许褚、赵云皆有功绩,皆能出领一军。”
张虞瞧著外放为將的名单,说道:“徐庶追隨我多年,今拜清河郡守,若无兵马直属,將不利於他总领军政,故可依卿之言,受领横河將军,辖兵五千人。”
“至於马超、阎行二將,阎行本为满宠副將,此番征討河北,阎行衝锋陷阵,献策破敌,皆有功绩,今可授领一军,拜为立义將军。高顺、许褚督领护国军多年,我今难以离之。而赵云为我统骑多年,此番出征功绩显赫,由赵云督领一军。”
顿了顿,张虞用笔在张郃名字上圈了下,说道:“赵云与张郃合编一军,我为主將,赵云、张郃辅之,吕范任督军,號神府军。”
护国军有一万五千人,但张虞不准备继续扩军,以免护国军势力太过庞大,而是打算另设一军,作为他的直属军。赵云作为张虞所器重之人,自然要优选选赵云出任大將。
“若依君侯所布置,那便以张郃、高览、麴义、赵云、阎行、徐庶六人为將,各领五千兵马。其中赵、张二位將军为一军,號神府军。”荀攸核验名单说道。
“嗯!”
张虞点了点头,说道:“六將五军之將校、文吏,由公达与子衡共同整理,可与诸將多多协商,稍后上报於我。”
“遵命!”
荀攸、吕范二人起身领命。
“君侯,吕布所遣使者陈群今在殿外等候。”侍从入殿稟报导。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101??????.??????】
“宣!”
少许,便见陈群衣冠严整而入,见到张虞时叩拜大礼。
“群奉温侯之命,今来拜见大將军。”
陈群双手奉上表疏,说道:“兗州凋敝,户籍稀少,今贺礼不丰,望君侯见谅!”
张虞將表按下,笑道:“君辗转千里,情谊真切,区区钱財岂能与情谊相比?况温侯於中原多有为我袭扰袁绍,当有大功於我啊!”
说著,张虞补充问道:“先生此番前来,不知所为何事?”
陈群沉吟了下,如实说道:“不敢隱瞒,今天下纷乱,温侯夹生於中原,感州郡动盪难安。而君侯先威关西,再据河北,是为天下之望。温侯感怀君侯之德,敬服君侯之声威,愿投表交好。”
张虞笑了笑,说道:“劳先生回稟温侯,他与我是为同乡之人,並以亲友之缘。他若不负我,我必不负他。望先生能多劝諫温侯,让他勿要被小人所蒙蔽。”
“今能匡扶天下者,群以为非君侯莫属,岂敢不匡佐温侯?”陈群说道。
闻言,张虞饶有兴趣,问道:“我闻袁术常遣人招揽温侯,试问先生为何投我,而不尊奉袁术?”
陈群正色说道:“群父奉命出使袁术,袁术好礼节,性淫奢,群父见袁术以臣子礼见,不论公事而先谈陈室之尊,再赐金银。令群父再出,夜宴眾人,款待甚厚,欲封我父高官厚爵。如此而观之,袁术有下士之为,然以金银笼络人心,何以留有志之士?”
“天下胜负未分,袁术不吐哺以迎国士,而是修饰边幅,自命不凡,岂是真英主哉?故父劝温侯专营君侯,勿从陈宫之言,遣送家眷至宛城。”
吕布为了削弱陈宫的影响力,自从徐州迎陈纪、陈登父子为自己献计。
那时袁术有称帝之志,吕布在陈宫的劝说下,渐渐有意顺服袁术,於是遣陈纪去拜见袁术。陈纪属於是偏汉士人,见袁术虐待天子,且无无宏图之志,一心筹谋称帝之事,遂在回兗州之后,劝说吕布与其遣送家眷与袁术,不如多与张虞联繫。
今陈纪身体不好,难以远行出使,陈群受陈纪之叮嘱,主动请求出使张虞。
“哈哈!”
张虞大笑几声,说道:“昔我与袁术识於雒阳,彼时袁术所为盖如卿之所言。袁公路似效高祖下士,然仅得其表,不得其內,故纵酈生奔袁术,他亦不能用之。”
说著,张虞反问道:“卿见我何如?”
陈群沉吟片刻,说道:“初与君侯交谈,以为君侯为豁达之人。若能服侍君侯左右,群便敢细言君侯为何许人!”
“陈卿若不嫌疲惫,我后几日將东巡,君可隨行尔!”张虞说道。
“君侯不弃,群愿隨行侍奉!”陈群恭敬道。
“善!”
閒聊了几句,张虞便让陈群退下。
待陈群退下之后,张虞询问左右:“诸子以为陈长文何如?”
荀諶拱手说道:“陈长文善变,无深远之见,非国士之才。如以才学论,或能至州郡,却难拜三公。”
“善变!”
张虞摸著小鬍子,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陈群所行最出名之事无非是施行九品官人法,因此后世人多以为陈群是士族的代表,劝服曹丕施行九品官人法,然实际上却是高看了陈群。
陈群推行九品官人法,实际上出自曹丕的意见,准確说陈群因善投机,押注了曹丕,成为太子四友。后续在曹丕继位之后,陈群顺应人心,与曹丕共同制定九品官人法。
因此有了政治资本的陈群,在曹丕称帝那年,他便出任尚书令,自此执政十余年,属於是曹魏在政治上的一把手。
故想评价陈群的政治能力,莫过於了解陈群治理曹魏十几年的民生状况。相比享有盛誉的诸葛亮而言,陈群执掌曹魏十几年,除了九品官人法外,並没有给曹魏带来多大的改变。如此善变之人,確实承受不起国士之称谓。
张虞沉吟少许,问道:“相比崔琰何如?”
“不及崔琰!”
贾詡捋须说道:“昨日詡与荀君同迎陈群,陈群可以善变称之,而崔琰天性坚刚。言语谈事间,崔琰话少沉默,每言切中弊政;而陈群察言观色,每言切人心意,盖有此之分別。”
说著,贾詡笑了笑,说道:“崔琰为冀州之上士,以詡观之,何止及州郡,如逢明主赏识,可入尚书台。”
张虞听出贾詡言外之意,笑道:“如按文和之言,我往后不重用崔琰,岂不非明主。”
“詡不敢,詡失言!”
见张虞以此而取笑,贾詡连声告罪,以免给张虞留下挟君的印象。
贾詡何意,张虞心里自知。实话实说,崔琰確实为少有的河北上士,毕竟归降曹操仅一年,便被委任辅佐曹丕。及曹操称公之时,崔琰便后来居上,官拜尚书。
张虞收敛心神,说道:“不论陈群才能何如,今他为吕布之使,有心投效於我,诸子便不可轻视。”
“遵命!”眾人应了声。
人群中吕范拱手说道:“稟君侯,据安邑探报,袁绍遣使通好袁术,並尊奉袁术为帝。而袁术遣使册封袁绍为齐王,都督兗、青、徐三州之事。二袁本为一姓,袁绍因势急而投袁术,將大涨袁术声望。”
“且袁术遣人警告我军,言我军如征討袁绍,便视同与袁术决裂。今欲征討袁绍,恐需注意袁术兵马。”
此言一出,殿內眾人无不交头接耳,议论这件事所带来的影响。
荀諶面露担忧之色,说道:“君侯,袁术据有三州之地,兵马不下十万。我军若征袁绍,恐袁术会起兵马救援。”
许攸则是不屑,说道:“袁术与孙、曹、刘三家交兵,我军征討袁绍,袁术岂敢分心远征。此不过袁术之小计,卿何须慌乱。”
荀諶瞧了眼许攸,脸上闪过一丝不满,说道:“豫州人口户籍眾多,毗邻兗州,况张邈为袁术爪牙,我军若討袁绍,君怎料断袁术不敢討我。”
“文和?”
张虞打断二人爭执,直接点名道。
贾詡避席而起,拱手说道:“二袁合流在詡意料之中,袁绍与袁术本为兄弟,昔因利益纠葛而分立,並因爭夺中原而势如水火。今袁绍失冀州,有被君侯覆没之险,故为求得生机,自会向袁术求援。”
“袁术据有荆、豫二州,治下民眾数百万,兵马不少十万。袁绍盘踞青州,兵马数十万之多。二者合流之下,袁氏占天下三有其一。然以詡之见,二袁虽说合流,但袁绍兵马岂能容袁术调用,袁术大军安能受袁绍指挥?故二袁合流徒有虚名而已!”
“然袁术出兵之事,君侯不可以为有假。袁绍为君侯之大寇,若袁绍覆没,则中原无人能阻君侯。彼时君侯下海滨,平兗、豫,举天下之眾,袁术莫能挡。故袁绍如能阻挡君侯,则君侯莫能南征,因此二者是谓唇亡齿寒。”
贾詡侃侃而谈,说道:“君侯今岁欲伐袁绍,战事不宜持久。兵事如若久持,则袁术必袭君侯空虚之处,以为解袁绍之围。”
张虞眼睛微眯,淡笑道:“袁术妄自尊大,如井底之蛙,莫以为我畏他不成?我討袁绍,他若敢来,顺势可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