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暮汉昭唐 > 第356章 仲氏兴,疑兵策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56章 仲氏兴,疑兵策

    第356章 仲氏兴,疑兵策
    建兴元年,公元196年,秋。
    “孙坚用兵可比吴汉,先斩赵,兵破江州,復三巴郡县。率兵西进,得沈弥、娄发、甘寧三將归顺,於广汉大破庞羲。今兵马逼近涪县,蜀人莫能挡,不日或能下蜀尔。”
    袁术於堂中步,欣喜而笑,说道。
    阎象授须而露忧色,说道:“孙坚势如破竹,兵锋將指蜀郡,是为可喜之事。然明公莫忘自率兵入蜀以来,孙坚便重用孙氏族人。而今孙坚遣长子孙策为將,分兵別討犍为,降服蜀將严顏,名声渐是显赫。”
    “父子二人皆有军功,及若下蜀,恐巴蜀之人仅知孙氏,而不识明公尔!”
    袁术步而思,心中则是被阎象说动。孙坚率兵入蜀兵马两方,其中方人归孙氏所统,另外半数为荆州水师。眼下隨著孙坚在巴蜀招兵买马,以及降服大量蜀兵,孙坚在军中的影响恐已是超越袁氏。
    停下脚步,袁术问道:“孙坚领兵西征,今或冒然更替大將,恐於兵事不利。我今欲限制孙坚,不知卿有何见解?”
    阎象考虑少许,说道:“孙坚令孙静为巴东太守,侄子为巴郡太守,又表子孙策为为太守。故明公如欲束缚孙坚,当先行遣官吏为广汉、蜀、巴西三郡太守,断不能让孙氏子弟皆为益州郡守。”
    “有理!”
    袁术点了点头,说道:“今选三人出任郡太守,並遣督军监视孙坚,以为制衡之用。及待巴蜀归附,便能表孙坚为充州牧,让他率兵北伐!”
    阎象提醒说道:“经豫州之事,孙坚心中恐有不满。今復行豫州之事,恐会令孙坚生怨。故明公欲大用孙坚,还需以官爵重赏之。”
    袁术笑了笑,说道:“汉室衰微,袁氏將兴。孙坚献祥瑞於宛城,而孤岂会薄待孙坚,当拜孙坚为大將,並与之成姻亲之交。”
    之前袁术颇忌惮孙坚,而今隨著孙坚献玉璽,並支持他称帝,袁术对孙坚渐渐改观。考虑孙坚兵略出眾,自己需用孙坚打天下,袁术打算给予孙氏上政治优待,如与孙策联姻,或是说拜孙坚为大將军。
    阎象心有忧虑,劝道:“明公,昔周自后稷至文王,积德累功数甲子,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明公族望昌盛,却深受汉恩,今汉室虽微,未若殷紂之暴。公据天下之其一,未若有周氏之盛。故明公欲代汉室,望能慎行。”
    阎象虽说为袁术心腹,但他对袁术称帝一直抱有怀疑,不是说他得不到政治利益,而是汉室四百年的影响深远。尤其汉室四百年的日子里,眼前虽说衰败了,但其巔峰时期,足以让不少人自豪。
    为何说因汉朝的巔峰时期会让人自豪,或是说让后世人难忘汉朝,本质在於汉朝所带来的辉煌太过耀眼。
    王朝的强盛或许不能让贫民富裕,但却能让眾人塑造出荣誉感,继而影响个人的政治偏好。如刘秀能早早称帝,並贏得眾人投降,除了与他身上的汉室之后的標籤外,便是他能不断打胜仗。
    粟將军有番话或能解释这一现象,打胜仗是解决思想问题的最好方法。当一个政权受到质疑,最好手段就是贏,用贏来解决思想问题。
    故以此来看袁术称帝问题,袁术登基称帝,为何难以得到眾人一致性认同,
    无非是袁术未能取得令人信服的成绩,无法给人带去信心,继而质疑袁术称帝的合法性。尤其两汉耀眼的成绩摆在那,差別之下自然无法比较。
    见阎象拒绝他称帝,袁术脸色由是不快,说道:“汉室虽无商约之暴,然其岁数已尽。君不闻“代汉者,当涂高也”之语?”
    见袁术称帝之心坚定,阎象心中暗嘆口气,深感袁术称帝的决策太草率。
    “明公如欲称帝,当提防汉室旧臣!”阎象闷声说道。
    “嗯!”
    袁术应声頜首,谓左右说道:“今岁能进九锡乎?』
    蔡瑁顿时领悟,諂媚说道:“明公,以瑁之见,今岁或能作禪文!”
    “恐太著急了!”袁术有所意动,故作犹豫说道。
    邓察恭维说道:“以公之声威,如能至朝,纵无九锡,亦能登基继位。”
    “不妥!”
    袁术性情虽说桀驁,但却颇重礼节,摇头说道:“今天子在上,不进九锡,
    不授王爵,恐与礼不符。”
    说著,袁术看向前越,问道:“不知卿有何高见?”
    前越虽不想掺合袁术称帝之事,但见袁术询问,不得不说道:“稟明公,不如待孙坚平益州,令他献祥瑞,而后明公再进帝位,或能令人心服。而今关键之事,需试探朝廷诸卿意见。”
    袁术若有所思,询问左右道:“自狩猎之事以后,不知刘备、董承、杨彪等人有何表態?”
    “刘备言行谨慎,深入浅出,於后宅耕作,寡与外人联络。董承常出入禁宫,並多与公卿联络。而杨彪每日与孔融、士孙瑞饮酒,据参宴之人言语,多谈及诗歌。若有涉及明公,眾人虽有怨言,但却不敢多言。”
    蔡瑁諂媚说道:“以瑁之见,诸卿中董承行为有异,刘备太过孤僻,恐需令人多多查访二人。”
    袁术眼睛微眯,说道:“看能否收买董承、刘备府中亲信。”
    “刘备府中无奴僕,仅留乡人与关、张在府中。董承府上多奴僕、亲信,或能收买。”蔡瑁说道。
    “多让人试试,务必了解到二人动向!”袁术说道。
    “遵命!”
    相比董承奔走联络,刘备可谓谨慎至极,后宅之事由妻妾操办,不留奴僕在身边服侍,仅靠士仁、简雍、关羽、张飞等人奔走。
    袁术坐到榻上,问道:“公卿之外,宫中狂儿何如?可是仍以天子身份自傲?”
    “自春猎之后,天子言行谨慎,如与臣子会面,不留人服侍。倒是在一月前,以皇后省亲之名,赐董承衣袍。”侍郎邓察说道。
    袁术抓著頜下鬍鬚,笑道:“许久未与天子会面,容我过些日进宫,以封九锡之事试探天子。”
    且不说因益州孙坚、扬州袁嗣二人的支持篡位,让袁术心中更替汉室的念头愈发强烈。而今远在河北的袁绍却为如何与张虞作战而头疼。
    信都,州牧府。
    “明公,据斥候密报,张虞以贾衢为邸阁督,於上党诸道营造邸阁;且在一月前,张燕於安邑受领征北將军,自归井陘之后,便厉兵秣马,囤积军粮。而在幽州,刘和下令屯粮,並让诸郡扩招兵马,於秋冬操练兵马。”
    许攸向袁绍匯报,说道:“据张虞、张燕、刘和三者动向来看,张虞不日起兵东出,早则今岁冬季,晚则明岁春耕之后。”
    袁绍眉目微皱,负手步,问道:“观张虞所为,不知诸君可有高见?”
    沮授说道:“明公近討兗州,师出歷年,百姓凋,仓库无积粮,役频重,不宜大动兵马。以授之见,明公需安抚充、徐,大治青冀。而后进屯邯郸、
    鄴城,屏蔽并州之兵。如敌举兵,明公遣兵据之,我军得逸,敌军疲惫,可再战尔!”
    连年用兵,导致百姓凋的问题,不仅令山西头疼,袁绍同样面对这问题。
    如早年时,袁绍与公孙瓚爭夺冀州,並防备张虞进犯;中期时,袁绍向南征青州,並安抚冀州內部;而近几年,袁绍另闢战场,插手中原局势。可以说袁绍治下战频繁,几乎无休整时间。
    审配反对说道:“明公地跨四州,领海滨之眾,兵马数目尤胜张虞,今何须畏惧。如不趁势击之,往后明公举兵伐上党,则將因山道险峻,关隘高耸而难。”
    沮授摇头说道:“张虞南迎天子於关中,举兵向西平陇右,助刘和下幽州,
    得河朔之人心。故其举兵向东,必倾国而用兵。张虞兵马精练,非袁术、公孙瓚之眾所能比。如今不用坚城消磨其锐气,而与之兴兵作战,实非明智之举。”
    审配不满泪授多时,说道:“张虞兵马比董卓何如?昔明公率渤海之眾,討董卓於阳,令其不得已迁都长安。而今明公率四州之眾,何须畏张虞兵锋。今海滨之民敬服明公,文武竭心尽力,为何不能討张虞?沮君之策稳重,然用兵之事在於寻机应变!”
    说著,审配拱手说道:“明公,以配之拙见,刘和声威贏弱,兵马由诸郡守所领,故不妨令公孙、蹋顿率兵先討幽州。”
    “不可!”
    见审配有意主动出兵,田丰连忙劝道:“张虞善用兵,变化无常,不可轻视之。以丰之见,不如与之久持。將军据有河北,拥四州之眾,內修农事,外守坚城,然后待张虞兵退,率兵追击,则能挫张虞锐气。”
    “然后简其精锐,北討幽州、黑山,剪除羽翼,则能一统河北。往后分为奇兵,乘虚叠出,以扰并州,令三普之民不得安业。张虞进討,则明公守缘山关隘。山西不及河北富饶,未几年,张虞兵民疲惫,则能决分胜负。”
    见田丰、沮授劝他保守用兵,让袁绍心生不满,含糊回復道:“兵事慎重,
    容孤深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