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天降猛男
第354章 天降猛男支娄迦讖,为月支国(贵霜)胡僧,其在汉桓帝末年入汉,在雒阳学习汉学。在汉灵帝时期,支娄迦讖翻译大量大乘佛经。
董卓西迁长安时,支娄迦讖被强行迁至长安。及张虞入长安,支娄迦讖因战乱之故,常年居住於长安,並教授佛学,子弟上百人。
眼下,京兆尹董昭担心佛教徒逃税,於是禁止了汉人为僧,並强制僧人缴纳赋税。而支娄迦讖为了传播大乘佛教,自然至安邑求见张虞,希望张虞能给予优惠政策。
“胡僧支讖参见大將军!”
慈眉善目的年老胡僧,向张虞恭敬行礼,说道。
张虞象徵性回了个佛礼,说道:“不知法师所为何事?”
见张虞回以佛礼,支讖多有激动,说道:“不敢隱瞒君侯,仆此番拜见,是为般若寺僧眾。”
张虞事前有所了解,说道:“京兆尹禁止汉人为僧,是为遵循我朝旧政,望法师能理解。”
对於佛教徒,张虞谈不上有好感。回以佛礼更多是对支讖的尊敬,毕竟能从贵霜千辛万苦至大汉,纯粹出於理想主义。
而张虞愿意接见支讖,无非是保持对外开放的態度。毕竟世界上有那么多民族、宗教,总有独特的优点,故向其学习精华,而去除糟粕,方是正道。且今中亚情况与明清时期不同,因贵霜帝国礼佛的缘故,西域、中亚诸国皆重佛。
至於张虞口中禁止汉人为僧的政策,实际上出自汉明帝刘庄。
刘庄夜梦金人,命人西迎佛教,並在雒阳建白马寺。然刘庄以『华戎制异,人神有別……,华夏服祀,不宜杂错。』为由,禁止了汉人出家。而歷史上,第一位出家的汉人尚是曹魏时期的朱士行(朱八戒)。
见张虞重申態度,支讖不紧不慢,问道:“试问君侯信儒学否?”
“信!”
张虞微挑眉毛,说道:“儒学教化百姓,有治国之术,故汉人以儒学为显学。”
支讖笑眯眯说道:“儒学教化百姓,劝民向善,教以恩孝。而我佛家劝民慈悲,戒杀放生,还世报恩,亦有教化之功,且与道学无为、修身近似。故君侯何以重道,而轻佛学。”
张虞微微蹙眉,说道:“道学无为,是为轻徭薄赋、简政少文,令民自行休养。而佛学虽向劝人向善,但却是推崇轮迴。况我从未闻重佛之君,能大治於世。”
支讖沉吟少许,说道:“君侯有所不知儒学重仁、义、礼、知、信五常,非识经学不能通般若(智慧)。而佛学却有五戒,曰不杀生为仁,不偷盗为义、不邪淫为礼、不饮酒为智、不妄语为信。儒、佛两道,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道学重无为,但却教人修行。佛学重慈悲,劝民向善礼佛。黄、屠之学虽有不同,但却有近似。且君侯言无君能以佛大治於世,则殊不知贵霜明王迦腻色伽。”
支讖回想脑海中的记忆,说道:“明王为贵霜开国之君,北降大宛,东代月支,南取摩揭,西討安息。疆域辽阔,远胜月支。而明王为治各族民眾,效阿育王之为,重佛建庙,教化世间百姓。故贵霜王能以佛大治世,何谓佛莫能治下。”
张虞挠了挠脑袋,他对中国歷史知之不少,但对中亚与北印度诸邦的变迁了解甚少。而就实际情况而言,经由东亚本土化,佛、道、儒三者本身很多思想近似。不过三者异同不小,因为儒学的理解门槛高,反而是佛教轮迴学说能吸引各族人,更具有普適性。
考虑半响,张虞问道:“法师学识渊博,而今前来不知有何所求?”
见张虞態度放缓,支讖恭敬说道:“仆不求君侯崇佛,仅望君侯能开禁佛令,准百姓剃度为僧,能与道学一视同仁。”
张虞沉吟少许,说道:“京兆尹禁佛,非不准百姓剃度,而是忧佛僧不事生產,不纳赋税,反而鱼肉百姓。”
张虞对佛教的排斥在於两点,其一,佛僧利用鬼神学说迷惑百姓,从百姓手中榨取钱粮;其二,担忧佛教不事生產,会出现隱瞒田亩的情况。
不过对第一点,张虞不是不能接受,毕竟时代局限所在,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纪,同样有迷信鬼神之人,故真正让张虞排斥佛教在於第二项。
支讖行了个佛礼,说道:“君侯所忧,仆愿解之。我佛僧受领田亩,愿依法缴纳赋税。而若佛僧苦修化缘,无力耕作田亩,望君侯能减免赋税。”
“若人皆以佛僧苦修为由,岂不人人能减免赋税?”张虞摇头说道:“我无意为难佛家,如在汉地建寺,僧人必须缴纳田赋人税!”
“汉地?”
支讖心有所感,问道:“如我沙门至羌、氐、鲜卑界內建寺,不知待遇何如?”
见支讖有意至胡人地界传教,张虞顺势说道:“沙门如至胡界建寺,我愿令各部首领礼佛学。而凡入沙门为僧者,则免僧眾徭役、赋税、兵役等优待,然一旦为僧,不准还俗。”
支讖若有所思,说道:“汉界胡乡需有不同,汉人为僧需事生產,胡眾为僧准研佛法。”
张虞说道:“不仅如此,沙门需受大將军府督导,由孤授法师號!”
佛教在东亚传播的趋势,非张虞一人所能阻挡。故佛教如能在他引导下传教,或许能成为他控制少数民族的利器,將凶狠的胡人驯化为温驯之人。
毕竟满清统治蒙古,为了保持蒙古迂腐落后,不仅禁止汉人与蒙古往来,更是执行『兴黄教以安眾蒙古』的政策。而今张虞不介意借鑑满清的政策,利用宗教去约束胡部首领的政权。
“君侯之恩,仆代沙门之眾叩谢!”支讖行礼道。
支讖游歷天下数十年,岂会不知张虞有意利用沙门统治胡人。然今为了传播大乘佛教,支讖愿意接受张虞的条件。
张虞笑道:“法师从西域而来,学识渊博。我意聘法师为幕僚,以便我諮询西方诸事。平日无事,法师可居於城外寺庙,与西域胡僧同住,研討佛学。”
“君侯不弃仆学识粗鄙,某愿为君侯效力。”
见能在张虞身侧任职,支讖考虑一番,便应了下来。
张虞念及一事,问道:“君可知西域胡语?”
最⊥新⊥小⊥说⊥在⊥⊥⊥首⊥发!
“略知一二!”
“劳法师授孤与诸子西域胡语!”
支讖喜出望外,说道:“君侯为般若之人,今通学西域胡语当易尔!”
“善!”
如果不看支讖的胡僧身份,其为天下少有的国际性人才,尤其是精通西域、中亚之事。而今张虞虽说未统一天下,但凭支讖渊博的知识,或许在某件事上,能为张虞提供新颖的视角。
不仅於此,支讖作为沙门的高僧,將更有助於张虞了解原始的佛教,以便他改造佛教。
至於学西域胡语,则是出於另外一个维度考虑。如张虞起家以来,因通鲜卑胡语对他的帮助不小。而今不得不说张虞的野心很大,眼前中原尚未一统,他便將视野看向更为辽阔的西域、中亚。
寒暄几句,支讖心满意足告退。
“君侯让胡僧在胡界传教,莫非欲消胡人野性?”贾詡问道。
见贾詡眼观独到,张虞笑道:“我治胡人,需拉拢胡部首领,如首领反覆,则胡人不寧。而今令胡僧入胡部传教,则能限制胡部首领。今欲治粗鄙之胡人,非双管齐下不可。”
贾詡讚嘆说道:“君侯治政实有大慧,歷代治胡皆安抚首领。而今用沙门治胡,不仅能劝胡人向善,更能制约胡部。”
“沙门初入中国!”
张虞惋惜说道:“如欲令诸胡信仰沙门,无数十年或百年之功,不足以见成效!”
“君侯为植树之人,后世百姓將享君侯遗恩!”贾詡恭维道。
“希望如此!”张虞嘆道。
相比之前,张虞思想渐渐有了变化,如今的他不仅篤信天降猛男,甚至他渴望成为留名青史的天降猛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