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其他小说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881章 分田分地真忙(求订阅)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881章 分田分地真忙(求订阅)

    “科尔沁,又是科尔沁!”
    “他们自己不能打吗?就会向我求援?”
    金国汗账之中,黄台吉忿怒地大吼道。
    连续几个月战斗,却始终没能击退明军,甚至还因为先前的损失,黄台吉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此时接到科尔沁求援,他终于忍不住怒火,大声吼了出来。
    听着黄台吉有些失态的话,范文程有心劝谏,却又不敢出声。
    直到黄台吉发泄一通,已经消去怒火,范文程方才说道:
    “大汗息怒,这是明国的诡计。”
    “切不可因此伤身!”
    黄台吉有些疲惫地道:
    “本汗何尝不知?”
    “明军这是故计,各路分进合击。”
    “只要能歼灭一路,其他各路自溃。”
    “可惜对面的孙承宗虽然不会打仗,却也不给我们打胜仗的机会。”
    “他在牛庄筑堡,就是要拖住我们。”
    拖住他们的目的是什么,现在已经很明白。
    努尔哈赤的时候他们没有多少附属,到处都是敌人。
    但是现在科尔沁、奈曼、敖汉等部落依附,必须要考虑他们。
    上次攻打朝鲜已经让奈曼、敖汉两部被大明攻破,引来很多蒙古人抱怨。
    如果科尔沁再受损失,依附他们的蒙古部落估计会纷纷离去。
    黄台吉就算不想分兵救科尔沁,也必须派兵过去。
    思索之后,黄台吉下令道:
    “命令周围的部落收缩,集中到沈阳周围。”
    “两黄旗各出一半兵力,带着征调的蒙古人去救科尔沁。”
    “这次一定要把林丹汗打疼了,让他不敢再过来!”
    提到这个名字,黄台吉就恨得牙痒痒。
    他对林丹汗是一点都看不上眼的,却不料这个人给自己带来这么大麻烦:
    林丹汗在草原上一天,蒙古部落就另有选择,不止能依附金国,还能投靠林丹汗。
    所以他要求这次出兵就盯着林丹汗打,最好在战场上杀死。
    范文程对此不看好,因为他知道林丹汗很能跑,打了这么多败仗,都没有战死沙场。
    这个人如今比兔子还精,怎么会轻易死去?
    他向黄台吉道:
    “关键是明国!”
    “如果没有明国的支持,林丹汗绝不敢捋大汗虎须。”
    “甚至林丹汗死了他们还能扶持新汗,继续和大金作对。”
    “奴才以为,可以离间林丹汗和明国,让他们之间生嫌隙。”
    黄台吉对此颇感兴趣,说道:
    “仔细说。”
    “怎么离间林丹汗和明国?”
    “明国现在有能人,恐怕不会中计。”
    “他们连林丹汗不战而逃都没追究,更何况其他小事。”
    范文程笑着说道:
    “明国朝廷不会中计,林丹汗却不一定。”
    “奴才看京城传来的报纸,去年底到今年初,一直在讲华夷之辨。”
    “这虽是针对我们金国的,但是蒙古人同样被他们当蛮夷。”
    “大汗可派人把这些告诉林丹汗,他一定会对明国不满。”
    黄台吉对此不太明白,询问道:
    “蛮夷怎么了?”
    “明国不是一直把他们当蛮夷?”
    范文程张了张嘴,想说又不敢说出来。
    他总不能告诉黄台吉,现在整个大明都在宣扬太祖说的“夷狄,禽兽也”,把蛮夷直接视为两脚兽,有敌对行为就能直接斩杀——
    内外诸夷,凡敢称兵者,皆斩。
    这种话如果从他嘴中说出,黄台吉就算能听明白,也必然埋下隐患。等到应景的时候,就可能被治罪。
    所以他吞吞吐吐,把这个解释为歧视,意味着明人杀死蒙古人不是犯罪。
    他们可以派汉兵伪装明人,故意杀死察罕部的人挑起矛盾。
    黄台吉从范文程支支吾吾的话中,明白大明对蛮夷的政策一定没那么简单。连对同盟的蒙古人都这样,更何况是他们。
    但他没有细究,吩咐范文程道:
    “这件事你尽管做,本汗只看结果。”
    让范文程放手施为。
    范文程如蒙大赦,急忙应了下来。
    等他安排好人手随两黄旗将士出发,又有两个坏消息,从后方传了过来:
    “毛文龙从东江出兵,凤凰城、连山关遇险。”
    “洪承畴从朝鲜出兵,直逼赫图阿拉老寨。”
    “请大汗速速派兵,驱赶两支明军。”
    又是两路兵马,而且直接威胁到自己。
    黄台吉恼怒地道:
    “阿敏呢?”
    “莽古尔泰呢?”
    “两蓝旗不是留在后方吗?”
    “难道他们连毛文龙和朝鲜人都应付不过来?”
    报信的士兵说道:
    “二贝勒已经率镶蓝旗迎战毛文龙,三贝勒留守沈阳调不出多少兵力。”
    “朝鲜那一路兵马极多,足有两三万人。”
    “其中有不少倭人,远比朝鲜人凶狠。”
    哭诉倭人在赫图阿拉一带的破坏,在城外烧杀抢掠。
    八旗将士出去驱赶,面对他们的火铳手也没占到多大便宜。很多勇士刚杀死几个小倭人,就被倭人用火铳打死。
    那些矮小却残暴的倭人,着实不能小觑。
    他们就是十换一,八旗勇士也和他们换不起。
    黄台吉听着这些,心情更加沉重了。因为他们在牛庄一线,也越来越感受到火器压力。
    最初八旗勇士面对明军小股骑兵还能十战九胜,但是在明军装备火器越来越多后,已经渐渐变得有些不敌。
    那些能在马上放铳的骑兵,比他们擅长骑射的勇士还有杀伤力。
    随着明军这样的人越来越多,黄台吉真切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
    他明显感觉到明军在进步,金国则正在走向失败。
    『不能这样下去了!』
    『要么速战速决,要么率大军撤离。』
    做出这个决断,黄台吉主动派出兵马,寻求决战机会。
    ——
    这种情况,如果是在刚开战时,孙承宗一定求之不得。
    但是此时此刻,他却不着急了。
    因为在经过两个多月的战斗后,他明显感觉到,关宁军正在变得越来越强。
    原本不愿改变的将士,现在已主动找着新军学习。
    这意味着他这次出战不会劳而无功,至少也能把关宁军整训成新军。
    所以他现在并不寻求决战,反而想和建虏一直耗下去:
    “建虏现在是急了!”
    “他的主力一直拖在这,四周的羽翼就会被其他各军剪去。”
    “咱们只要不败,就能让各军取得胜利。”
    这种为人作嫁的事情,关宁军上下自然有些不愿。
    他们在出发时可是想着立大功,没想到现在要成垫脚石。
    纵然孙承宗说得有道理,侯世禄仍旧不甘道:
    “督师,咱们就这样一直和建虏耗着吗?”
    “何时立下大功绩?”
    孙承宗明白他们所想,哈哈大笑着道:
    “收复牛庄以南,不就是大功绩吗?”
    “陛下说了,现在牛庄以南已固,可以分配土地。”
    “先前发下的辽东土地券马上就能兑现,在前线立功的将士优先挑选土地。”
    将这个好消息告知众人,鼓励他们战斗,获得更多的土地券。
    关宁军上下得知这个消息,顿时欢声雷动。
    他们这段时间在辽河两岸,知道这里的土地绝对更胜于辽西。
    那些立下功劳的将士,急不可耐地在辽河两岸选田地。
    除了朝廷预留出的城市、道路、堤坝等建设用地外,其它平整的土地几乎都被他们选取。
    和建虏决战的事情,也再没有人提起——
    能依靠防线杀虏立功,何必冒险打一场大决战。
    他们贯彻新军传授的冷炮冷铳,时不时带着小炮、火铳,外出打死几个建虏,由随行的新军击杀确认。
    越来越多的士兵立下功劳,回到营寨就获得土地分配。
    关宁军的士气是蹭蹭往上涨,甚至有很多人主动申请到前线去。
    ——
    不但士兵如此,朝堂上的大臣同样很高兴,因为他们也被皇帝发放了辽东土地券。
    虽然很多人对此根本没在意,但是在皇帝开始分配土地后,这些土地券顿时就值钱起来——
    证券交易所中土地券的价值,短短时间就翻了三倍。
    而且出手的人还很少,很多人认为它还会涨下去。
    以辽东土地券为抵押的战争债券,同样也获得了人们的信赖。
    大部分人都认为能够兑现,战争债券的利息能够毫无风险的拿过来。
    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户部又发放了一笔百万元的债券,用以购买物资、为前线储存过冬物品。
    了解前线战况的官员和商人,对此纷纷购买。
    不用朱由检号召,百万元债券就卖了出去。
    这让朱由检的信心大增,知道有民众的支持,军队就能一直战下去。
    土地果然是刺激战争的第一要诀,尤其是为人们分配收复回来的无主土地:
    『牛庄还在打仗,它后面的土地都如此受追捧,辽南就更不在话下。』
    『那边虽然以丘陵山地居多,却也能分配下去。』
    传旨登莱巡抚孙国祯,命他筹建辽南军民府,丈量辽南土地。在丘陵山区等地方,允许以二到四倍,兑现辽东土地券。
    孙国祯收到旨意立刻北上,亲自主持辽南土地分配。
    士兵们对他也夹道欢迎,把之前拿到的辽东土地券,兑换成实实在在的土地。
    所有被大明收复的地方,都变得无比火热。人们忙于分配土地,迎接即将到来的美好生活。
    对于可能再打过来、破坏这种生活的建虏,则是无比痛恨。
    越来越多的人发出声音,要求把建虏完全消灭。
    朱由检利用提前分配战利品,获得了更多支持战争的人。(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