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都市小说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602章 小皇帝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602章 小皇帝

    第602章 小皇帝
    紧张的音乐,伴隨著红色与黄色交织的镜头。
    多年以后,冯晓刚拍过一部电影叫《大腕》,原型就是《末代皇帝》的贝托鲁奇来拍戏的故事。
    在《大腕》里头呢,有过这样一段台词:
    “中国的皇宫,有两种顏色,红和黄。”
    “红色的墙,金色的瓦。”
    “红色代表鲜血,黄色代表金钱。”
    “血和钱,这是东方人的权力观点。”
    “谁能像这样展示权力呢?只有皇帝敢这么做。”
    所以红与黄这两种顏色一出来,王朝的气息一下子就被渲染开。
    冯晓刚这么多年在影视行业摸爬滚打,啥也懂一点儿,看到以后立马便觉得这个镜头拍的非常的漂亮,掌镜的摄影师真的是天才。
    而银幕上呈现的1908年,对於这个国家来说,当然是个特別的年份,一连发生了很多歷史性的事件,最重大的当然就是38岁的光绪皇帝突然离奇驾崩,而仅仅一天后,73岁的慈禧太后病逝。
    正值壮年的皇帝竟走在了老太后前一天。
    如此巧合在当时就引起了世人的猜测。
    从那时起,就有人不断怀疑光绪可能並非正常的自然死亡。
    一直到2008年,人们运用现代科技对光绪皇帝残留的一缕头髮进行鑑定,这才证实,他的確是死於砒霜中毒。
    虽然没有什么过硬的证据证明凶手是谁,但从行为动机来看,恐怕大家都已猜到凶手是谁了。
    也是这一年,不到三岁的溥仪成为了大清帝国的新皇帝,光绪的皇后隆裕成为了太后,而溥仪的生父载灃成为了摄政王。
    此时他们当然无法未卜先知意识到,这个帝国只剩下三年的寿命了。
    尤其是小溥仪。
    此时恐怕还不能理解皇帝到底是什么。
    清朝最后这一届统治班底的成员完全是在没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懵懵懂懂被赶鸭子上架.
    但电影院里的老外显然不了解这些了,津津有味儿的看著与他们迥异的另一个国家,或者说另一个王朝。
    “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摄政王载灃之子爱新觉罗溥仪,著即送往紫禁城,住在宫內教养,留在大內等候陛下决定,钦此!”
    身穿鎧甲的骑兵队长中气十足的念了一遍这段词。
    当然了,是英文的。
    冯晓刚眼尖,一下儿就认了出来这是陈皑鸽,这小子经常廝混於京城各大小圈子,走到哪儿別人都眼熟,都知道这是著名导演陈怀皑家的公子。
    “呵,这小子够神气的。”
    冯晓刚当然不知道,拍这段儿的时候,因为这段台词又长生僻字又多,陈皑鸽前一天晚上刚陪贝托鲁奇喝了顿酒,连夜背的台词儿,一连ng了无数次才过。
    “在演什么?”
    “不知道,一群人就过来接个孩子?”
    “要把他送到哪里去?”
    与此同时,电影院的老外们看的是一头雾水,不大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
    只是觉得场景非常气派。
    人、人、人
    镜头上是穿著各种华丽服饰的中国面孔。
    但是一点儿也不乱。
    有时候人多了,镜头让人看著心烦,但是《末代皇帝》拍的就非常让人舒服,加上合適的配乐,看著非常有沉浸感,很容易沉浸在这个故事里。
    剧情往前推进,溥仪被接入宫里,每个镜头都是远镜头,都是大场面。
    朱红色的宫门、门外的骆驼、戴著枷锁的囚犯、雄伟的宫殿、席地而坐的僧人.
    溥仪进了慈禧的宫殿。
    宫殿內挤满了官员,四处充斥著沉沉的暮气。
    冯晓刚一下儿想起件事。
    他听海马的人给他说过,本来这个溥仪见慈禧的镜头,这场慈禧驾崩的戏,是在北影最大的摄影棚拍的。
    贝导在里面弄了一堆盘龙柱,还有形態各异的十八罗汉乱七八糟的,想以此彰显慈禧所在宫殿的不凡,弄得非常魔幻,非常的西方猎奇视角。
    饰演慈禧的卢燕看了说,大哥,你这咋回事啊,慈禧审美可没这么low啊,怎么可能死在这么个地方?
    然后贝托鲁奇不耐烦地说:“lisa,你只是演员,我才是导演。”
    卢燕是梅兰芳的义女,后来在美国做了演员,是美国的知名华裔女演员,是奥斯卡金像奖终身评委,在李翰祥的《倾国倾城》和《瀛台泣血》中演过慈禧,93年出演过王颖的《喜福会》,后来点拨过章子怡演《梅兰芳》,在《色戒》里教汤唯怎么吃鹅掌.
    结果被贝托鲁奇顶的一句话说不出来。
    然后就在所有人皱著眉头,准备顺从贝托鲁奇的猎奇视角时,江弦站了出来。
    他都没跟卢燕语气那么客气,劈头盖脸就给贝托鲁奇一顿骂。
    最后贝托鲁奇竟然非常顺从的把这些盘龙柱和布景撤掉了!
    当时著名的文物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家溍还特別在《文匯报》上发文说了这件事,说他去探班的时候,也被摄影棚里这布景嚇了一跳,说多亏有江弦在阻止了这破坏性的一幕,说他从专家学者的角度非常认可江弦的观点,觉得这一幕实在是太过於魔幻,电影是在创作,可也不能太离谱,有些布景过於夸张,实在无法理解。
    当然了,魔幻性的场景被撤掉了,可镜头当中的这一幕,依旧衝击性十足。
    “我的天,这个女人的衣服也太华丽了!”老外们惊呼一声。
    慈禧身上的那件儿衣服实在是太吸引眼球了。
    这件儿戏服多达50磅重,所有刺绣都由蜡雕刻,然后铸铝,最后再镀金。
    除此之外,慈禧被盘起来的头髮也让老外们忍不住的討论。
    “天吶,她的头髮是怎么弄成这样的。”
    “她的头不会累么?”
    “这也太华丽了,他们的统治者真的很懂艺术,一切都那么精细。”
    “那个大锅里是趴著一只乌龟么?”
    老外们就算不大明白,也依旧津津有味儿的看著。
    別说老外了,这一幕幕慈禧的镜头,就连冯晓刚看著也觉得十足的震撼。
    当然了,这份震撼也不是那么轻易来的,据说卢燕拍完这场戏就被累的住院了。
    镜头里,慈禧说了会儿台词就掛了,太监一脸悲痛的上来,塞一颗夜明珠到她嘴里,然后用白纱给她遮住脸。
    小溥仪一脸懵的看著,表情正如银幕前的观眾。
    呃,这个小溥仪,或者说这个幼年溥仪扮演者,其实还真是个四五岁的小孩儿,叫理察.吴,是个美籍华裔的小演员,长大以后就没当演员了,从事健康医疗行业。
    这个小演员因为太小了,所以很不好对付,贝托鲁奇每次让他做啥,他偏不做。
    为了“引诱”他演戏,贝导只好不断用脖子上的取景器討好他。
    每次拍完戏,都让他玩那个。
    听说在登基大典的镜头里,这孩子怎么都不配合,搞得贝导头都大了,最后是把他妈叫来,让他妈站在斯坦尼康边上,一步一步哄著他,才把登基大典拍完。
    这些银幕前的观眾当然不知道了,只顾著目不转睛的看溥仪登基的这场戏。
    看著宫殿里的太监们、官员们一脸严肃的念著词儿,而坐在皇位上三岁大的小溥仪因为觉得太长,站在皇座上跟只扑腾蛾子似得扑腾著自己的袖摆,惹得官员们一阵头大.
    这是全片最具挑战性的戏。
    这是全片最大的场面。
    连贝托鲁奇本人都要借酒壮胆。
    为这场戏,准备了好久,钱也砸了不少。
    还用上了太和殿。
    这也是唯一一个在太和殿拍摄下的电影镜头。
    据说拍摄的时候正是秋高气爽的10月,太和殿外面儿停了不少计程车,全是拉演员的,还有2000名官兵入场,跟著中戏的老师学怎么磕头,一组又一组地排练。
    而这呈现的场面也真够震撼。
    银幕前一帮老外看著整整齐齐的官员们跪在太和殿外跪倒,隨著太监的指令齐刷刷的磕头,镜头隨著小溥仪的脚步一直往前推。
    观眾们本来都觉著前面这些官员的跪拜够震撼了。
    结果镜头往外一推,外面儿更是密密麻麻的人,穿著黑、黄、红、蓝的不同服饰,组成一个一个方阵似得跪倒、磕头。
    “太惊人了!”
    “这才称得上是一个王朝,这电影拍的真不错。”
    “他们要跪倒多少次?”
    滑稽的是,如此隆重场面,小溥仪却不给面子。
    听到有蟋蟀的声音,就迈著琐碎的小脚步,穿插过跪倒的官员们,溜溜达达循著声音的方向去找,最后在一个跪著的官员那里拿到一个蟋蟀盒子既拍出了镜头的张力,又不忘塑造人物性格。
    “戴娜,我感觉这电影拍的非常有水平,你觉著呢?”
    “质量太高了,老天,我本来没抱什么希望,就是无聊过来看看,没想到看著这么精彩。”
    “真的吸引到我了。”
    “別吵了,好好看。”
    观眾们看的津津有味儿,虽然依旧有很多东西不明白,但不影响看懂影片大概內容。
    接下来,镜头切回刚才的战俘营,又变成灰色。
    试图自杀的溥仪被救活过来,被告知他即將会被审判,然后又很快切回红黄的色调,音乐也变得平缓,小溥仪坐在“马桶”上面,旁边儿一堆跪倒伺候的太监,玩儿的那叫个不亦乐乎。
    观眾们看的那也叫一个乐。
    一群成年的下人,伺候一个三岁的小孩儿,这个小孩儿又偏偏是这个国家统治者,总之这场面可太滑稽了。
    观眾们看的也特別专注。
    “天吶,他们干嘛闻他拉的屎?”
    “可能是想凭此检测他的身体是否健康?”
    “我德发?!”
    “他可是皇帝。”
    影片节奏相对来说是缓慢的,这部电影上映的版本有三个多小时。
    不过观眾们看的並不疲惫,反而非常的乐在其中,对电影里那个世界感到非常的好奇,加上这部电影是两条时间线穿插著讲述,这就越看越觉得有意思,越看越觉著拍的好。
    观眾们很羡慕这个三岁的小皇帝,从三岁开始就可以想干什么干什么,但很快也发现,他这个皇帝做的有点儿憋屈。
    亲妈?不许见!
    出宫?不可能!
    吃饭?先试毒!
    嗯,总之,这就好像是一座史上最豪华的“幼儿园隔离区”。
    就连小皇帝唯一的精神支柱,他的乳母,都被突然拖出宫门。
    看著溥仪跌跌撞撞追著轿子狂奔的画面,就像是被抢了奶瓶的巨婴,观眾们看的也是五味瓶杂,说不出的感觉。
    很快,这个小皇帝成长到了青春期,也到了叛逆期。
    少年的溥仪,遇上了一个英国男人,教师庄士敦。
    这位洋教父给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近视了?戴眼镜!
    老王爷看见气的直捂胸口:“祖宗没这规矩啊!”
    嫌辫子土?剪了!
    咔嚓一声,三百年的“时尚枷锁”落地。
    想兜风?骑自行车!
    太监们嚇得抱著腿喊:“万岁爷,摔不得啊!”
    成长为“杀马特”的溥仪,顶著新潮髮型,在宫里飆起了车。
    不过宫外的世界早已炮火连天,军阀混战的消息传来,溥仪热血沸腾要改革朝政,结果大臣们表面磕头称是,背地继续贪污,少年皇帝悲哀的醒悟过来。
    自己看著是皇帝。
    但其实只是一个人偶。
    很快,他就长大了,也到了结婚的时候。
    大婚当晚,他看著一屋子红彤彤的装饰,看著美如画的新娘子婉容.
    冯晓刚看著这婉容也是一阵惊艷。
    美!
    真美!
    不愧是女儿国王,全国男同胞们心中的意难平。
    哎,可惜便宜了江弦。
    溥仪呢,半天只是憋出一句神吐槽:
    “像一摊化掉的红蜡烛。”
    然后,这廝跑了,跑去找庄士敦聊人生理想了。
    冯晓刚看的都乐了,
    这恐怕是中国歷史上唯一一个在新婚夜放皇后鸽子的皇帝吧。
    然后就是冯玉祥哐当一声踹开宫门。
    “您该搬家了!”
    溥仪抱著行李被“请”出紫禁城,落魄的跟交不起房租被撵走的租客似得。
    屋漏偏逢连夜雨,过了几年,孙殿英炸了东陵,片头的那颗夜明珠被抠出来,镶到了某人鞋上。
    溥仪气到仰天长啸,转头又去当了另一个傀儡。
    这时候更戏剧的事情发生了。
    当婉容还在为失宠抽鸦片时,他的妃子文绣干了一件让全国吃瓜群眾沸腾的事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