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其他小说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621章 最不是办法的办法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621章 最不是办法的办法

    第621章 最不是办法的办法
    一县之地的老财主,就别想着能清空某个农民的地了——一百亩田,好几百万钱呢,食邑千户的勋贵都轻易拿不出来。
    闻名一郡的豪强,也别想着能买下连接成片的地了——数千上万万钱,压根儿不是这个级别的豪强玩儿的转、拿得出来的。
    哪怕是天下数一数二,随时能拿出上万万钱的巨富,一次性所能买下的土地,也不过是几十户农民的农田而已。
    全天下排得上好的大富豪、大资本,拿出所有得流动资金,结果只能清空几十户农民;
    你管这叫土地兼并?
    还没完。
    还远远没有结束。
    除了抬高‘收购土地’的门槛和成本外,这每亩五万钱的天价,还能显著提高地方豪强,针对底层农民做局的难度。
    道理很简单。
    一亩价值一万钱的地,被当地豪强和贪官污吏合谋,动用市场手段压倒五千钱,是不难实现的;
    让一个农民,因一场人为制造的变故,而不得不面对一笔五千钱左右的硬性支出,也同样是不难达成的。
    二者一结合——豪强与官僚合谋,打压地价,再人为创造万钱以内的硬性支出,迫使农民贱卖一两亩地,是基本没什么操作难度的。
    这套模式,甚至是可以每隔几年就玩儿一次的。
    每次都让农民卖个两三亩地,费几十年、两三代人的功夫,把农民彻底清空,使其沦为佃农——正是华夏封建历史上周而复始,不断出现的真实底层写照。
    但五万钱的价格,却让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五万钱的硬性支出,如何制造?
    要知道在当今汉室,便是失手杀了人,只要受害者家属愿意调解,赔偿金都不会超过五万钱!
    若是身份卑贱些的人,如游侠懒汉之类,更是万钱就能买到一条人命!
    如此背景下,地方豪强哪怕是勾结官僚,费尽心机,好不容易把农民逼到不得不变卖土地的地步;
    结果农民一咬牙一跺脚,拿出一亩地来买,直接到手五万钱。
    五万钱!
    什么概念?
    按照如今的粮价,够买两千来石粮食,够一家五口吃十年!
    哪怕是算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布等其他生活开支,这五万钱的买地款,也足够支撑一个农户家庭,坐吃山空至少三年。
    太祖高皇帝赐下的一百亩地,哪怕是从来不种,光靠着卖地过活,也够吃三百年的。
    这还土地兼并个卵?
    三百年,大汉说不定都亡了……
    或许有人要说了;
    五万钱一亩地,地主豪强买不起,刘荣难道就买得起了?
    哪怕少府内帑躺着几百万万钱,按刘荣这每亩五万钱的买法,又够买多少地?
    是;
    从账面上来看,如今,少府内帑所存的钱,大约也就是四百万万钱左右。
    按每亩五万钱的价格,总共也才能买八十万亩地。
    以每户百亩地来算,也只是八千户破产农民的地产。
    相较于如今汉室‘五百万户’的庞大基数,这八千户农民所对应的地,显然还远不足以支撑刘荣,施行所谓的‘土地帝有制’。
    但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首先,每亩地价值一万钱,是关中渭北地区,水力资源丰富的区域,才有的高价。
    除了渭北每亩一万钱的良田,也就是寸土寸金的长安附近,那每亩动辄好几万钱的地,能让人瞠目结舌。
    而其他地方——如关东,哪怕是地处中原腹地的梁、齐、楚、淮,田亩的价格也多在三到四千钱每亩。
    巴蜀地区稍贵些,能到六千。
    而南方长沙、荆吴一带,以及北方燕、代、赵,还有北地、陇右等郡,土地都是卖不上价钱的。
    ——时至今日,汉家依旧在沿用太祖高皇帝定下的实边政策:凡户农籍者,愿意以家庭为单位迁居北方边墙地区的,无条件授田二百亩!
    但没人去。
    白送都没人要,自然也就不需要刘荣钱去买了。
    再有,便是这土地帝有制,显然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达成的。
    ——刘荣总不能强买强卖,逼迫农民卖地给自己吧?
    肯定是要农民真遇上事儿要用钱,主动要卖地,刘荣才能闻着味儿出价买下。
    这样的情况,显然不是如今天下五百万户农民都会遭遇的。
    以每年,平均每千户农民当中,有一户需要卖一亩地换钱来算,五百万户,也就是五千亩地。
    五千亩地,哪怕是按每亩五万钱来算,也才二万万五千万钱。
    如今汉室农民五百万户、三千万口;
    哪怕口赋一减再减——从太祖高皇帝定下的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到太宗孝文皇帝减免后的四十钱,再到刘荣进一步减半为二十钱;
    光是这每人每年二十钱的口赋,就能为刘荣的少府内帑,带来每年六万万钱的口赋收入。
    岁入口赋六万万钱,从中拿出二万万五千万——一半都不到的钱,吃下农民被迫变卖的土地,对刘荣而言完全不在话下。
    至于说,平均每年,每一千户才有一户需要卖田,且只需要卖一亩地,这个数据模型准不准确?
    按照往常的、正常的地价,以及刘荣干涉前的社会运转模式,当然不准确。
    千户一亩?
    百户一亩都不止!
    但在刘荣携大量资金,手握皇权,以‘土地帝有制’为目的下场之后,地主豪强、地方官吏人为制造事端,逼迫农民变卖土地,就会变得无利可图。
    逼迫农民卖地,最终也是把地卖给刘荣,豪强、官员自然也就不会再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考虑到这么做,会帮助刘荣加快‘土地帝有制’进程,他们非但不会逼迫农民变卖土地,甚至还会反过来阻止农民变卖土地!
    把这一变量也考虑进去,平均每年,每千户农民变卖一亩地,便是大差不离的数据了。
    ——一千户农民,几千口人而已;
    如今汉室,不大不小的寻常一县,人口便在数万人。
    几千口,便是一乡。
    一个乡,每年都出一户农民,要卖一亩地过活——对尚处于文景之治末期,且即将进入刘荣这一朝盛世的当今汉室而言,这非常正常。
    至于说,每年才买八千亩地,刘荣何年何月才能把全天下的地都买下来,真正达成土地帝有制?
    这,就不得不提到刘荣‘土地帝有制’的设想,在最开始的初心,以及想要达成的目标了。
    ——土地帝有制,并非刘荣的最终目标。
    刘荣不是地主老财,不是想把全天下的地都占为己有;
    遏制土地兼并,才是刘荣的最终目的。
    土地帝有制,只是‘遏制土地兼并’这个目的的手段,以及最终形成的结果。
    简而言之:刘荣要的,是遏制土地兼并。
    只要能遏制土地兼并,土地帝有制能否达成、什么时候达成,刘荣都不在乎。
    那么,回看刘荣这一套行为逻辑,以及大概率会导致的发展走向,刘荣的目的是否达成了呢?
    首先;
    在刘荣以‘土地帝有制’为思维逻辑核心,亲自下场收购农民变卖的田产后,倒闭的地方豪强、官员,不再逼迫农民变卖土地了;
    因为这么做无利可图了,或者说是‘利’都被刘荣抢走了。
    于是,地主豪强不再巧取豪夺,不再设局逼迫农民变卖土地,甚至迫使自耕农破产成为佃农;
    这算不算是遏制土地兼并?
    地主豪强、贪官污吏买不到农民手里的地了,也没动力逼农民变卖土地了;
    即便这让刘荣买入土地的速度变的极慢,那又如何呢?
    刘荣可是恨不能自己也买不到,全天下的农民都不变卖土地!
    若真是这样——老百姓都拿得住、受得住自己的地,那刘荣还搞个什么土地帝有制?
    其次;
    在刘荣下场掺和之后,不止是原本不需要卖地的农民,被没有动力的地主豪强、贪官污吏放过了,就连那些真的需要变卖土地、套现应付危机的农民,也得到了远高于市场价的资金。
    原本需要卖好几亩地,甚至十几亩地的农民,现在只需要卖一亩地了;
    原本需要把一百亩地全卖了的农民,现在只需要卖十几亩,甚至区区几亩了。
    这算不算是农民抗风险能力大增、自耕农破产概率骤降?
    某种意义上,又算不算得上是遏制土地兼并?
    ——大部分老百姓,不再需要卖地了,即便仍有少数人需要卖地,也只需要卖很少的地,就能应对大部分危机了;
    总结而言:大汉农民,普遍不再需要被迫卖地了;
    普遍能守得住自己的地了。
    这算不算得上是遏制土地兼并?
    最后的最后,才是刘荣的‘土地帝有制’。
    哪怕未来,有朝一日,即便刘荣如此费尽心机的呵护,汉家的几百万户农民,也还是把手里的地都给变卖了。
    但最终,地却落到了刘荣的手里。
    刘荣仍旧可以最后兜底,把老百姓卖出去的地,再借还给老百姓去种,让他们以另外一种方式,重新得回属于自己的地。
    这,算不算是遏制土地兼并?
    最重要的是:这‘借地给农民种’的一条,并非刘荣最终达成‘土地帝有制’,把全天下的土地都吃下,才能开始的。
    好比今天,某个农民从自己的一百亩地当中,卖出其中一亩给刘荣,以应对突发的家庭经济变故。
    刘荣拿出几万钱,买下了这目的,农民得了钱,让自己的家庭度过了危机。
    那么,刘荣能不能把刚买的这亩地,再无偿借还给土地的原主人,继续去种植呢?
    农民原本拥有一百亩地,如今却成了拥有九十九亩,从刘荣手里借了一亩——依旧是一百亩。
    虽然原有的一百亩地当中,有一亩的归属权变更为天子刘荣,但这个农民家庭依旧维持着一百亩地的可耕种土地面积,依然能得到每年一百亩地的产出。
    也就是说,除了失去这一地的归属权以外,这个农民家庭没有收到其他任何影响。
    往后,只要不再遭遇类似的变故,其余九十九亩地便不会被变卖,就连卖给刘荣的那一亩地,也未必就没有买回来的那一天。
    这,算不算是遏制土地兼并吗?
    说到这里,刘荣真正想要达成的目标、真正想要看到的景象,也就呼之欲出了。
    ——如果可以,刘荣宁愿自己无法从天下农民手中,买到哪怕一亩地!
    刘荣宁愿天下农民,都不变卖自己的地,都死死攥着各自的一百亩地,踏踏实实种下去。
    虽然不大现实,但这确实是刘荣的理想。
    哪怕是无法达成的理想,甚至幻想,也依旧是刘荣最希望看到的。
    既然这个理想无法达成,那么,退而求其次;
    既然百姓无论如何,都不可避免的会卖地,那就由刘荣出手买。
    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土地被豪强、权贵吃下,从而激发这些掌握社会资源的特权阶级,对土地的‘饥饿’感;
    另外一方面,刘荣买回来的地,能无偿借还给原主人,而不是寻常地主那般,佃租给原主人收取地租,加剧自耕农的破产。
    最后的最后,最不理想、刘荣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天下人都把地卖给自己,最终促成土地帝有制。
    是的,没错。
    刘荣‘土帝帝有制’的设想,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就是自己真的买下了全天下的土地。
    虽然这,是最糟糕、最不理想的情况下,最能为大汉国运托底的结果,却也依旧是刘荣最不希望看到的。
    ——推行土地帝有制,却不希望看到土地真的帝有,这么说或许有点矛盾。
    但换一个说法,其实也就很好理解了。
    通过‘土地帝有制’来遏制土地兼并,最失败的一种结果,就是天下土地都被刘荣,或后世的某一代天子兼并。
    刘荣遏制土地兼并,最理想的结果是土地兼并被彻底消灭;
    其次,是土地兼并不再是‘不可逆’的,被兼并的土地,能够重新回到农民手中。
    再次,是土地兼并速度被延缓。
    最差的,是土地兼并达到巅峰,以至于‘天下大同’。
    土地帝有制,仅仅只是刘荣为了避免这最后一条——避免天下土地,都被特权阶级掌控,并用于压迫、剥削底层农民,所预留的最后一道保险。
    也就是:最不是办法的办法。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