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其他小说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595章 凡事都有两面性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595章 凡事都有两面性

    第595章 凡事都有两面性
    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尤其刘荣召朝鲜各国遣使覲见,甚至还是原则上,要求朝鲜各国国君本人入朝覲见!
    既然是正式颁发的詔諭,就算不是需要朝堂共议的国策、朝政,也同样是瞒不住人的。
    很快,这个消息便在房间甚囂尘上。
    绝大多数人——主要是政治视野、政治嗅觉约等於零的底层民眾,並没有意识到这纸詔諭意味著什么。
    只是浅显的认为,最近这段时间閒来无事,刘荣机缘巧合下注意到了燕东朝鲜,便想著把那些『野人酋长』叫来长安,见一见面,聊一聊天。
    是的。
    在如今汉家的民眾看来,天地间,只有诸夏之民才是『现代人』『文明人』。
    至於余者,北方的游牧民族,叫北蛮;
    西南百夷——都已经叫『夷』了,自然就是南夷了。
    岭南百越之民,倒是脱离了蛮、夷等『野人』的范畴,『越人』这个称呼,也基本等同於燕人、赵人等地域性称呼。
    所以,岭南之民,其实已经是诸夏认可的自己人了。
    至於东北的朝鲜半岛,虽然底层民眾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不知道该叫蛮还是夷,亦或是其他,但也一致认为:既然是不属於诸夏的『外族』,那叫蛮也好、夷也罢,总归是无法脱离『野人』的范畴。
    至於北方匈奴、西南百夷,以及朝鲜半岛各国彼此间,不尽相同的文化习俗,则被这个时代的华夏百姓理解为:不同品种的野人之间,所存在的物种差异。
    类似於金丝猴性格温和,峨眉猴脾气暴躁,银背大猩猩领地意识强,长臂猿却极为粘人一样——扯什么文不文化、习不习俗的,还不就是品种不同,习性不同嘛?
    这也怪不了这个时代的华夏之民狭隘、无知。
    毕竟这个时代,文盲率都不是按百分比来算,而是用千分比——以千分之九百九十几来描述、统计的;
    让这些个斗大字不识一个,连隔壁村的地形都未必了解、隔壁县的模样都没有见过的农民,去理解万千里之外的另外一个文明,实在是太过於强人所难。
    再者,哪怕刘荣有那个意愿,来让底层民眾了解这个世界、了解其他文明,也根本没有这个机会和渠道。
    ——教育,是需要媒介的。
    说得再直白一点:老师想教学生,是需要以学生来上学为前提的。
    而在当今汉室,官方对底层民眾的教育、指导,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
    顶天了去,也就是通过各地方郡县衙门外的露布上,一张惜字如金、行文晦涩的詔书、政令,来让底层民眾大致明白:朝堂要干个啥事儿。
    比如当年,吴王刘濞一纸檄文,所要诛晁错,清君侧;
    长安朝堂回敬一封討贼檄文,例数吴王刘濞的罪责,並向天下人宣示长安朝堂平定叛乱、安定天下的决心;
    就这么一来、一回,两封耗时数月,费劲文人笔墨、心血,才最终颁行天下的长篇大论,落在底层百姓眼里,其实就是一句话。
    ——吴王反了,长安没被嚇住。
    说的再详细些,甚至是详细到极点,也就是:吴王假装清君侧,实则造反,长安严厉斥责之,发兵平叛。
    这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能通过成本如此低廉的方式,来让最底层的民眾,接收到来自最顶层的决策,已经是非常了不得的事儿了。
    只不过,和后世的新闻播送,不同的人看能得到不同层面的信息一样;
    这个时代的政坛讯息,风吹草动,在不同的人看来,也同样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正如刘荣召见朝鲜各国国君,底层民眾认为是刘荣閒著无聊,想图个新鲜,瞧一瞧不同品种的野人;
    但在朝堂內外的朝臣百官、功侯贵戚看来,这看似不起眼的一个举动,却也同样包含著许多可提炼,可品味的信息。
    ——匈奴人战略重心西移,汉匈决战將趋於拉锯,已经是朝堂內外人尽皆知的旧新闻了。
    早自高闕之战后,匈奴人明確要避战、要转移战略重心时起,长安朝堂內外,就已经进入了一场稍显煎熬的猜测,或者说是政治预判。
    预判的內容,自然是汉家未来的方向,以及天子刘荣针对汉家,所作出的未来规划。
    是咬著匈奴人不放,继续在幕南地区搞文章,逼匈奴人狗急跳墙?
    还是和匈奴人慢慢磨、慢慢熬,看谁能先熬死谁?
    亦或者,先把匈奴人放一放,趁著匈奴人自顾不暇,根本无力找汉家麻烦的战略空间,把其他的问题解决一下?
    比如南方的赵佗,亦或是关东,那几家还並未完全被剔除爪牙,彻底失去对长安朝堂中央的威胁,仍有余力祸乱关东的宗亲诸侯之类?
    这种种可能性,均一一对应著朝堂內外的公侯大臣,元勛贵戚们,所可能採取的发展策略,以及偏重。
    刘荣如果选择第一种,即:死咬著匈奴人不放,简单巩固一下到手的高闕防线,便沿河套发兵北上,出高闕而望幕南;
    那么,朝堂內外的朝臣百官,就要將『公务』方面的侧重点,往军事方面进行倾斜。
    什么水渠,什么道路,什么民生民计、休养生息,都先放一放;
    能使唤的人,能动用的钱,儘量多搞几把剑、几柄弓,亦或是戈、矛,箭矢出来,优先供应前线部队的物资輜重。
    咬咬牙,把幕南啃下来,把匈奴单于庭给撕碎,將匈奴人赶去漠北吃沙子,再来谈水利道路、民生民计不迟。
    与此同时,作为官僚系统金字塔尖的一批人,朝臣百官也能凭藉这个信息差,在『规则允许』的范畴之內,在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同时,顺带为自己谋求些许私利。
    ——要打仗了,尤其还是在草原打仗,后勤补给难度巨大,总归是缺人的吧?
    少府內帑、主爵都尉再怎么財大气粗,也总有无法面面俱到,百密一疏的时候吧?
    总有什么不起眼的物资,是少府內帑、主爵都尉都意外没储备足量的吧?
    再不济,退一万步来讲——幕南要打仗,朝堂大概率会派哪支野战军出征,总归是能得到內幕消息的吧?
    得了消息,再动用人脉运作一番,塞几个亲戚子侄进那支部队,然后在幕南挣回一份武功勋,总不会有人能挑的出毛病吗?
    朝臣百官如此,功侯贵戚那就更不必赘述了。
    朝臣百官谋私利,起码还得『优先为宗庙社稷做贡献,牟利只能是顺带』,实在求不得,只为国家做贡献也不是不行——好歹赚个好名声。
    但功侯贵戚二世祖们,可不跟你讲这么多。
    什么体面不体面、名声不名声的,早就被这些个二世祖们,给丟去九霄云外了。
    ——真当『紈絝子弟』四个字,是说著玩儿的不成?
    到了能谋求私利的时候,別说是为国家做贡献了;
    哪怕是挖国家墙脚,只要风险別太大——甚至只要是『有机会不被逮』,他们也是眼皮都不眨一下。
    想当年,刘荣皇长子之身,亲自主持平抑关中粮价,来作为自己能否获立为储的最后一次大考;
    结果怎么著?
    这帮蠢货,为了那百八十万钱,三五万石粮食,不也是毫不迟疑的,把即將搬进太子宫的刘荣给得罪死了?
    后来东窗事发,刘荣要提刀见血了,这帮人又恬不知耻的站出来,说是只要刘荣放他们一马,他们就愿意支持刘荣做太子。
    呵;
    说得好像刘荣的太子储君,是他们这些个二世祖颁詔册立似的……
    言归正传。
    事实上,对於这些贵族二世祖们『谋私利』的举动,汉家的歷代天子——包括刘荣之內,其实並非是完全排斥的。
    因为正如上文中,提到朝臣百官谋求私利一样:谋私利,本质上並不和国家利益完全衝突。
    或者应该说,谋求个人利益,有许多种不同的方式。
    有通过损害国家利益,来『劫国济己』的;
    有既不损害国家利益,也不为国家做贡献,单纯只是充实腰包的;
    自然,也有既能为国家做贡献,也能为自己谋利益的『双贏』模式。
    事实上,汉家对於功侯贵戚的態度,本就是如此。
    ——每当战爭爆发时,汉家都要求功侯贵族们自掏腰包,自己组建亲军,出征协助朝堂平叛。
    从朝堂中央的角度而言,这是为了將发动军队的成本,部分分摊到这些『领主』性质的功侯身上,迫使他们为国家做贡献;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其实也是给了功侯贵戚建功立业,获取武勛、封赏的机会。
    毕竟在这个时代,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养私兵、家將,甚至在战爭爆发时私自组建军队,配备制式武器出征参战的。
    很简单的道理;
    在战爭爆发时,底层民眾要想分得一杯羹,首先需要通过汉家严苛之际的兵源选拔。
    侥倖通过选拔,成为军队的一份子了,也不过是配备长剑一柄、长戈一桿的马前卒、阵前兵。
    真到了战场上,敌我双方成千上万人,面对面战成几排,然后嘘嘘靠近;
    抵达三五丈的距离了,就开始平端手中长戈,朝几丈外的敌军无差別突刺。
    这就是冷兵器时代版本的绞肉机。
    什么建功立业,什么先登陷阵,什么斩將夺旗——活得下来再说。
    哪怕活下来了,也还得和左右袍泽理论理论:这弹了一地的敌军尸体,哪个是你捅死的,哪个是我捅死的;
    甚至同一具敌军尸体上,哪个窟窿是你捅的,哪个窟窿是我捅的,谁捅的位置更要命一点,这颗首级更应该归谁……
    反观这些自备粮草弓马,自组私军出征的功侯贵戚,那装备是要多豪华有多豪华。
    什么弩机,乃至大黄弩这样的大杀器,都能在战时,被这些手眼通天的大人物搞到一定数量,並装备到自己的私军当中。
    而且,由於这些贵族私军,並不属於官方战斗编制,在战场上无法被轻鬆指挥,所以到了战场上,这些贵族私军,往往並不会被派为先锋。
    开战时,敌我双方各自派出前军,也就是几排人平举长戈,且进且退的互相捅。
    捅差不多了,其中一方要崩溃逃散了,另一方才会大步推进。
    到了这『占据有利』大步推进阶段,到了打顺风仗的时候,这些装备精良的贵族私军,才会嗷嗷叫著冲向战场侧翼,在犄角旮旯捡人头。
    而且,由於这些贵族私军,基本都是自幼接受训练,装备十分精良的『准职业军人』,並且在战场上,被贵族们无比珍惜,甚至是捧在手里、含在嘴里,就使得这样的贵族私军,总是能拿出令人瞠目结舌的战损比。
    还是拿当年,吴楚七国之乱的决定性战斗:睢阳保卫战为例。
    在睢阳保卫战爆发大约四十日后,由功侯贵戚所组成的贵族私军,开始次序抵达睢阳一线。
    然后,他们就和周亚夫一起,在下邑趴到了叛乱平定前数日。
    对於睢阳的血战,他们无动於衷;
    甚至就连周亚夫所部,在下邑挖掘壕沟、构筑工事,他们都没让手底下的私军贡献一把子力气。
    等韩颓当奇袭淮泗口,断了吴楚叛军主力退路的消息传回,睢阳之困得解,吴楚叛军转头朝著周亚夫的下邑攻来,这帮贵族又带著手底下的私军,绕道去了睢阳!
    睢阳保卫战打完了,他们带著兵马跑睢阳去了!
    再然后,下邑之战也打完了,吴王刘濞弃军而逃,数十万吴楚叛军溃散,这帮贵族才小心翼翼走出睢阳,甚至还三五成群、彼此照应著,自睢阳城往东一路扫荡。
    等到了战后论功行赏,那真是好傢伙,都让刘荣看了眼!
    功侯贵族报上来的斩获、伤亡、战损,动不动就是:我部百十人,斩首百余级,战歿一人,伤五人,残二人……
    每每都是与本方兵力等同的斩获,以及个位数的战损!
    要不是彼时,刘荣也恰好在睢阳,且基本参加了整场睢阳保卫战,刘荣都要以为这些贵族,都是人均百战百胜的將帅之才了……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