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PO文学

手机版

PO文学 > 言情小说 > 大国军垦 > 第2965章 两个老狐狸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2965章 两个老狐狸

    第2965章 两个老狐狸
    德州农场的“地窝子经济学”如火如荼,为叶雨泽和杨革勇带来了惊人的现金流和广泛的社会关注度。
    然而,在这片喧囂之下,两人心中始终縈绕著更深远的图景。
    他们的根,终究扎在那片需要更强韧作物、更多粮食的土地上。
    “雨泽,德州这边算是稳了。可咱们那『老本行』,是不是该动一动了?”
    一天晚上,杨革勇看著財务报表,突然冒出一句。他口中的“老本行”,指的就是农业的根基——种子。
    叶雨泽点点头,目光锐利:“哥,我也正琢磨这事。米国这边,不仅是消费市场,更是农业科技的巔峰。”
    他们的生物技术、基因研究,走在了世界最前面。咱们守著宝山,不能只捡些旅游纪念品回去。”
    “可这玩意儿……听说挺敏感,老米看得紧。”杨革勇压低声音。
    “明著买技术、挖核心人物,肯定不行。”
    叶雨泽嘴角勾起一丝狡黠的笑,“但我们可以『借鸡生蛋』,『暗度陈仓』。別忘了,咱们现在可是有『完美马甲』的。”
    两人的目光投向窗外灯火通明的地窝子体验区。
    那熙熙攘攘、充满各种怪诞表演的旅游项目,正是他们最好的掩护。
    谁能想到,这个看似只会搞“文化噱头”的农场,暗地里正將触角伸向美国农业科技的核心地带?
    战略方向既定,行动立刻展开。叶雨泽和杨革勇做了明確分工:
    叶雨泽:主攻“人才网络”与“前沿情报”。
    凭藉流利的英语、精明的商业头脑以及农场主身份带来的便利,他频繁出入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顶尖的农业和生物研究机构,以“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投资考察”的名义,接触一线的科研人员。
    杨革勇:主抓“基地建设”与“秘密试验”。他在加州农场深处,划出了一片戒备森严、对外宣称是“优化育种实验田”的区域。这里,才是他们事业真正的核心。
    加州,不仅是科技硅谷,也是农业科技的“硅谷”。
    叶雨泽如鱼得水,他利用旅游业务带来的丰厚利润,设立了数个不起眼的“研究基金”,以赞助科研项目的形式,合法地获取最新研究动向和部分公开数据。
    他更像一个耐心的猎头,物色著那些有潜力、有抱负,但可能在主流体系內受限或寻求更大平台的华裔科学家,甚至是某些对现状不满、渴望將技术应用於更广阔天地的外国专家。
    “数据矿工”丽莎·王:一位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从事基因组数据分析的华裔博士后,才华横溢却因身份问题(h1-b签证)和职业天板感到焦虑。
    叶雨泽通过几次“偶然”的学术论坛结识她,欣赏其才华,並以其旗下“创新农业基金”的名义,为她提供了一个待遇优厚、研究方向自由的“顾问”职位,主要工作是“分析公开资料库,进行作物性状关联研究”。
    丽莎感激涕零,却不知她整理分析的“非核心”数据,经过巧妙整合,正通过加密渠道源源不断地发往国內军垦种业。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 海量小说在 101 看书网,101????????????.??????等你寻 】
    “理想主义者”拉杰·帕特尔:一位印度裔的植物基因编辑专家,对大型农业公司垄断基因专利、抬高种子价格的行为深感不满。
    叶雨泽与他大谈“技术普惠”、“为发展中国家开发低成本高效益作物”的理念,深深打动了拉杰。
    叶雨泽以“中美农业技术交流中心”的名义(这个中心实际就设在农场秘密区域),邀请拉杰担任技术顾问,允许他在不违反其与原单位保密协议的前提下,进行一些“探索性”研究。
    拉杰觉得自己找到了知己和实现理想的平台,工作热情极高。
    “退休老匠人”汉斯·穆勒:一位从孟山都退休的汉斯国裔传统育种专家,一辈子都在跟玉米打交道。
    杨革勇负责搞定他——方法很直接,经常提著啤酒去找老汉斯聊种地,对他那些看似“过时”的经验表现出极大的尊重,並允许他在农场的一块试验田里隨意折腾他那些“老古董”品种。
    老汉斯觉得遇到了知音,倾囊相授,他那些积攒了一辈子的、无法用数据完全表达的选种、育种“感觉”,成了军垦种业宝贵的经验財富。
    就这样,一张由顶尖人才织就的情报与技术网络,在阳光加州的阴影下悄然铺开。
    杨革勇负责的“秘密园”更是煞费苦心。
    那片区域外围是开放的“亲子採摘园”和“传统农具展览馆”,每天游客络绎不绝。
    但穿过一道需要特定口令或指纹才能开启的、偽装成仓库大门的安检门,里面別有洞天。
    组织培养室:偽装成“蘑菇种植工坊”。
    一排排架子上,不是蘑菇,而是在无菌环境下进行离体培养的玉米、小麦幼苗,正在进行耐盐硷、抗病的早期筛选。
    基因分析室:对外声称是“土壤成分检测中心”。
    里面摆放著pcr仪、电泳槽等设备,由丽莎·王远程指导、几名精心挑选的、签了严格保密协议的华夏人员工操作,对从各地“交流”来的种质资源进行快速分子標记辅助选择。
    人工气候室:看起来像大型的“卉恆温棚”。
    里面模擬著从乾旱到湿润、从高温到低温的各种环境,考验著那些被编辑了基因或经过特殊选育的作物品系。
    最绝的是杨革勇的“土法子保密措施”。
    他让工人在所有秘密实验室的墙壁里夹层铺设了金属网,有效屏蔽了外部探测信號。
    所有实验废料,都混入普通生活垃圾或农场肥料中处理掉。
    研究人员进出都乘坐没有任何標识的车辆,经由不同的路线绕行。
    他甚至养了几条经过训练的德国牧羊犬,不是用来咬人,而是它们的嗅觉能异常灵敏,可以嗅出特定化学试剂或电子设备的气息,用於反侦察。
    “咱们这地方,看起来就是个土掉渣的农场,谁特么能想到底下在搞基因编辑?”
    杨革勇不无得意地对叶雨泽说。
    获取技术和数据只是第一步,如何安全、高效地传递迴国內,並与军垦种业的研发团队形成合力,是关键环节。
    叶雨泽建立了极其复杂的通信体系。
    1.明线:正常的商业邮件和视频会议,討论农场管理、旅游业务,偶尔“顺便”提及一些米国农业的“普遍现象”或“公开报导”。
    2.暗线:使用高度加密的卫星信道,传输经过处理的数据包。
    数据並非直接传送完整的基因序列或核心技术文档,而是被拆解、编码,混杂在大量的旅游客户数据、財务报表数据中,以看似混乱的格式发送。军垦种业那边有对应的解码程序和专门团队进行重组分析。
    3.实物传递:这是最危险但也最不可或缺的一环。
    某些优异的种质资源,尤其是那些无法用数据完全描述的育种中间材料,需要实物。
    他们利用旅游业务做掩护,將极少量、经过精心偽装(比如混入观赏植物种子、或製成“手工艺品”)的种子,通过可信的、不知情的游客(通常是完全蒙在鼓里、只是帮忙带点“本地特產”回国的华夏人游客)携带。
    这种方法风险高,用量极少,仅用於最关键的材料。
    军垦种业这边,在接到来自大洋彼岸的“营养”后,研发实力突飞猛进。
    他们利用这些前沿信息和技术思路,结合国內的实际需求和已有的科研基础,快速叠代自己的品种。
    ·原本需要七八年才能完成的性状筛选周期,现在缩短到了三四年。
    对一些关键病害的抗性研究,因为有了明確的分子標记和基因靶点,成功率大幅提升。
    ·甚至根据叶雨泽传回的米国消费者对农產品口感、外观偏好的信息,提前布局了適合未来市场的新品种研发。
    军垦种业,这个新兴的种业公司,以一种外人无法理解的速度,开始在国內外的行业会议上崭露头角,发布一系列性能优异、颇具创新性的作物新品种,引起了业內巨头的警惕和好奇。
    叶雨泽和杨革勇的活动並非天衣无缝。一些敏锐的竞爭对手,尤其是几家美国农业巨头,开始注意到这个看似搞旅游的华夏人农场,似乎与华夏一家突然崛起的种业公司存在著某种若隱若现的联繫。
    一家名为“阿格西生物科技”的公司,派出了商业调查员,以“游客”身份潜入德州和加州的农场。
    地窝子区的迷惑:调查员在地窝子体验营看到了光怪陆离的景象,一开始觉得这农场主简直是不务正业的天才(或者傻瓜),但职业敏感让他试图深入。
    遭遇“盘查”:当他试图接近那片“优化育种实验田”时,立刻被“热情”的农场员工(实为安保人员)拦住。
    员工用带著浓重口音的英语,兴高采烈地向他介绍旁边的“北美最大的有机南瓜种植区”,並硬塞给他一个南瓜派品尝,让他无法拒绝也无法脱身。
    ·杨革勇的“表演”:杨革勇亲自出面,穿著工装裤,满手泥巴,跟调查员大吐苦水,说种地不赚钱,还是搞旅游来钱快,抱怨加州的政策对农民多么不友好,成功塑造了一个被旅游业分散了精力的“落魄农场主”形象。
    叶雨泽的“烟雾弹”:与此同时,叶雨泽在一次行业酒会上,“无意”中向阿格西的一位高管透露,他正在考虑投资美国的休閒农业科技,比如智能灌溉系统用於景观维护。
    並抱怨米国的人工太贵,暗示想从华夏引进一些“性价比高”的农业设备。这成功地將对方的注意力引向了错误的方向。
    这次调查最终不了了之,调查报告的结论是:
    “目標农场主营业务为特色旅游,农业种植部分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一般,与军垦种业的关联度较低,可能仅为巧合或极初步的技术引进。”
    危机暂时解除,但叶雨泽和杨革勇知道,他们必须更加小心。
    加州农场的地窝子体验营依然火爆,甚至衍生出了更多的“作精”项目,持续不断地贡献著现金流和掩护色。
    而深藏於下的种业计划,迎来了第一次真正的丰收。
    利用整合了米国前沿基因技术、传统育种智慧以及国內扎实的田间试验,军垦种业成功推出了一系列震撼市场的品种:
    ·“瀚海一號”玉米:具有极强的耐旱性和耐盐硷性,非常適合在华夏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区种植,產量比当地主栽品种高出20%以上。
    “江南香”水稻:米质优良,抗倒伏和抗主要病害能力突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迅速推广。
    ·“北疆春”小麦:早熟、抗寒,有效避开了北方春末的乾旱期和病虫害高发期。
    这些品种不仅在国內市场大放异彩,甚至开始试探性地出口到一些发展中国家,以其优异的適应性和合理的价格,挑战著国际种业巨头的市场垄断。
    军垦种业的估值一路飆升,成为国內农业科技领域一颗耀眼的明星。
    只有极少数核心成员知道,这家公司的腾飞,与远在米国那两个“不务正业”搞地窝子旅游的农场主,有著最直接的关係。
    夜晚,叶雨泽和杨革勇再次站在加州农场的高地上,脚下是依旧欢声笑语的旅游区,身后是那片寂静却蕴藏著巨大能量的秘密试验田。
    “雨泽,咱们这算不算……当了回商业间谍?”杨革勇喝了一口啤酒,半开玩笑地问。
    叶雨泽摇摇头,目光深邃:“哥,我们没偷没抢。我们支付了高昂的学费(赞助科研),我们提供了平台吸引人才,我们整合了信息进行再创新。”
    “这是在规则边缘的舞蹈,但也是为了一个更大的目標——让咱们自己的碗里,能装上更多、更好的自己种的粮食。”
    他顿了顿,继续说:“而且,游戏才刚刚开始。军垦种业现在有了基础,下一步,是该建立我们自己的、完全独立自主的研发体系了。到时候,我们就不需要再这样『借光』了。”
    杨革勇重重地拍了拍叶雨泽的肩膀:“你说咋干就咋干!反正挖地窝子也是挖,搞种子也是搞,都是在地上刨食儿,咱在行!”
    两人相视而笑,夜空中的星辰仿佛也闪烁著期待的光芒。
    家州农场的传奇还在以某种荒诞的形式延续,而加州农场地下涌动的暗流,正悄然匯聚成一股即將改变世界种业格局的力量。
    他们的故事,远未结束,新的征程,已然开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